04月
07
2025
0

青山原不老的主人公是谁?他做了些什么?他具有怎样的高尚品质。 马上要

一、青山原不老的主人公是谁?他做了些什么?他具有怎样的高尚品质。 马上要

晋西北的一位山野老人

他将毕生精力用于在一条小山沟里植树造林,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造福子孙后代。

全文表现了老人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二、陈永华的人物介绍

陈永华,原籍安徽省广德县邱村镇人,南开大学管理学硕士,经济学博士,曾任安徽财经大学教师、深圳大洋海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深圳北融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渤海证券有限公司投资总监,现任安徽润华生态林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2004 年底,他积极响应广德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工业兴县、竹业富民”号召,毅然放弃了在上海、天津等大城市优厚的工作待遇,回到广德积极投身造林绿化和生态建设,营造竹林面积累计已达 2 万余亩,投资金额达 4500 多万元。通过参与林业建设,不仅企业取得了良好效益,实现了企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并得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带动 1000 多户农户脱贫致富,安置就业人员 500 余人,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三、苏东坡在定州做了哪些名垂千古的事情?

雪浪石\东坡槐\稻种\“插秧歌”

河北省定州市,不仅保存着文物古迹雪浪石和东坡槐,而且一直在传唱着地方戏曲“定州秧歌”。这些,都与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有关。

苏东坡,号东坡居士,生於四川眉山县,嘉佑年间进士。宋朝熙宁年间,他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后又因“爱性刚偏,黑白太明”,敢直言谏君,於元佑八年,又由礼部尚书贬为定州知州(刺史)。那时,定州北临契丹,是宋朝的边防重镇,苏东坡上任后,首先整饬军纪,修建引箭社,以鼓舞士气。他在定州任职虽然只有八个月,但做了大量利国利民的好事,至今传为佳话。

苏东坡在定州勤於察访民情。一天,他来到定州城北的苏泉、西坡、大西丈、小西丈村一带巡访,看到这些地方地势低洼,沼泽片片,茂密丛生的杂草掩盖着肥沃的泥土。於是,他便想到盛产水稻的老家四川眉山,如来个“南稻北移”,定会将定州变为富庶之地。於是,他责成专人,到南方运来稻种,并亲自向农民传授水稻的插秧、栽培和管理技术,使昔日的荒野水滩开出了一块块稻禾竞秀的水田。

过了些日子,苏东坡下乡巡访又路过这里,听到插秧的农民在唱:“蛟子咬哇蚂鳖钻,挠洼苦哇插秧难,眼看水荒变成了米粮川。唱不尽的插秧歌,心里喜滋滋的甜。”生动朴实的歌词和活泼动听的曲调,吸引了这位既擅长诗画,又精通音律的大文豪。於是,他将词曲记录下来,稍加整理,定名为“插秧歌”。自此,插秧歌在定州北部男女老幼间传唱不息。后来,苏东坡又填过几首“插秧歌”歌词,以“水上白鹤惊飞处,稻田千里尽秧歌”的词句,描绘当年秧歌在定州一带的普及情况。“插秧歌”开始时民间歌舞,后发展为有人物、有情节的河北地方戏曲“定州秧歌”。

苏东坡在定州除鼓励农民改良土壤、治理荒滩外,还广为植树造林。他非常喜欢北方的大槐树。这种树木质坚实,枝叶茂盛,夏季里黄花满枝清香怡人,并且耐严寒抗风雪。苏东坡曾在定州他的“雪浪斋”院里栽种了两棵。此树虽历经千载,但至今枝繁叶茂,东面那棵的侧枝向两侧伸展,犹如凤凰展翅;西面那棵则挺拔高耸,犹如神龙游天,故定名为“神龙”、“舞凤”,成为当今定州市一大景观。现在,“神龙”历经千载风雨已有“龙锺之态”、“舞凤葱茏如盖”。树下边还挖有一口“龙井”,正好将架辘轳安在枝桠上。

至于苏东坡在定州修建的“雪浪斋”,更是有名的一景。它是苏东坡的故居,具有北方建筑的朴实、幽深;又有江南园林建筑之精巧、典雅,乃北宋群体建筑的代表之作。

四、我国植树节定在每年的3月12日,这也是为纪念哪位人物而定的?

每年的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这一天正是孙中山先生的逝世纪念日。确定这一天为植树节,一是从利于植树的季节考虑,二是为了纪念一贯倡导植树造林的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生于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879年,孙中山随母赴檀香山。他的长兄孙眉资助孙中山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

在孙中山先生的故居,到今天还生长着一棵百年以上树龄的檀香山酸豆树。这是1883年,年仅17岁的孙中山从美国檀香山带回来,并亲手栽种在这里的。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意识到森林的重要意义和倡导植树造林的人。

1893年,孙中山先生亲自起草了著名的政治文献《上李鸿章书》,他提出,中国欲强大,必须急兴农学,讲究树艺”。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出了在中国北部和中部大规模进行植树造林的计划,规划着农业现代化的远景。1924年,他在广州的一次讲演中强调:我们研究到防止水灾和旱灾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 此后,孙中山在他的许多著作和讲演中,反复强调毁林的危害性和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1915年,我国首次规定每年清明为植树节。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国民政府举行了植树式。以后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把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