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月
05
2025
0

代喜增人物简介

代喜增人物简介

代喜增生于1899年,解放前举家迁至吉林省东辽县辽河源镇大架山村。初来乍到,大架山村是一片荒凉,住着土坯房,每当雨季,山洪暴发,房子还得多次修葺。为了守护山林,保水保土,代喜增带领全家开始植树。从46岁起,他持续了60年的植树生涯,亲手种植的树木累计超百万棵,占地40多公顷,其中果树有5000多棵,其余全奉献给了国家。

随着年龄的增长,代喜增不再亲自植树,但他却成为一名护林员。他的口头禅是:“这满山的树就是我的子孙。”作家梁衡拜访了他,并撰写《青山不老》一文,该文已入选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植树带来的好处之一是保水保土。老人反复强调的这句话看似普通,但细细品味,比那些空洞的言辞更具价值。他认为,植树有好处,这正是他半个多世纪植树生涯所坚持的信念。

代喜增的植树行动不仅改善了环境,也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以实际行动证明了个人力量可以对环境产生深远影响,其精神更是激励着后来人。通过他的故事,我们看到了坚韧不拔的毅力、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后代的责任感。代喜增的一生,是对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最好诠释,他的事迹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

扩展资料

代喜增(1899年~至今),吉林省东辽县辽河源镇大架山村村民。为了实现山清水秀的愿望,60年来,他用镐刨锹挖的方法,义务栽树百万余棵,绿化荒山40多公顷,2005获由《老年日报》评选出的第二届中国十大老年新闻人物提名奖!

马勇顺植树造林的模范人物故事

1991年春节,马永顺趁儿子、媳妇、女儿、女婿回家团聚召开了一次特殊的家庭会议。全家决定,从这年起,每年都上山造林。

马永顺带领一家三代18口人组成马家军,来到荒山坡上植树造林。他既当指挥员、战斗员,又当质量验收员。经过全家人的努力,在荒山坡上栽下1500多棵落叶松树苗。马永顺栽树的数量超过了过去的砍伐数量,多年的愿望实现了。到1999年,全家人在荒山上栽植树苗已达5万多棵。

1998年6月,马永顺荣获联合国颁发的全球环保500佳荣誉称号,1999年,马永顺获全国老有所为奉献奖,在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后,他又获得“全国十大绿化标兵”称号。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时,经中央批准,马永顺被评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马勇顺的生平事迹:

每年,他不仅亲自带领全家人上山造林,别的林场造林,只要他知道了也都赶去参加。这些年,仅他亲手在马永顺林场造的林子就有300多亩。在他的精神激励下,马永顺所在的林场已累计造林1000多亩。

1991年夏,大兴安岭林区发生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马永顺感悟到,人类不能总是向自然索取,应该把向自然的索取还给自然,以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维护自己的生存空间。“生命不息,造林不止”是马永顺晚年最大的愿望。自1982年退休后到1999年底,马永顺坚持17年造林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