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楚霸王,诸葛亮,董奉,张飞,朱元璋,袁枚,孙中山他们分别都于那些树有密切关系
古往今来,人们与树密切相关。在我国历史上,许多名人与树有着各种各样的趣事,被传为美谈。楚霸王与桂树 楚霸王自幼爱树。相传有一次,他在一个村庄里看到一位老人持斧要砍桂树。楚霸王忙问缘由,老人说:“我家院子四四方方像‘口’字。 这棵树长在院中,就成了‘困’字,不是很不吉利吗?”楚霸王听后,灵机一动,回答说:“照你这么说,院中树倒人留,便成‘囚’字,如此更不吉利。”老人觉得楚霸王言之有理,于是放弃了砍树的念头。诸葛亮与桑树 为建立蜀国立下汗马功劳的诸葛亮,在病危时给后主刘禅的遗书上写道:“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孙衣食,自可足用。”他把自己栽种的800株桑树作为子女生活费的来源,为子女生活作长久安排。一代名相,两袖清风,死后留给子孙的唯有自己栽种的桑树,令人不胜感慨。董奉与杏林 三国时东吴名医董奉医术高明,乐善好施。董奉隐居庐山期间,为贫苦百姓看病,从来不取分文,只要求病人病愈后按病情轻重,在他住所前后种杏树,重病者栽5株,轻病者栽1株。几年光阴,他的房前屋后竟有10万余株杏树。每当杏熟,董奉便用来换谷米救济贫民,人们称这片杏林为“董仙杏林”,后人遂以“誉满杏林”称颂医家。张飞与张飞林 三国时,蜀国大将张飞镇守四川阆中,他严禁士兵、村民在冬季乱砍树木,如需砍伐林木要依法进行。有人进言:“阆中林茂,多伐无忧。”张飞斥道:“不可。砍伐无度,日久必荒。”并令人于春夏间补植幼株,便有了为后世颂扬的“张飞林”。朱元璋与柿树 据《燕京时餐记》载,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少年家贫,经常挨饿。有一天,已经两天没饭吃的朱元璋走到一个村庄,看到一棵柿树上的柿子已熟,就摘下了一些美餐一顿。后来,他当了皇帝,念着柿树的功劳,决定植树造林,于是下令有5亩至10亩地的人,要种柿、核、桃、枣,他还下令安徽凤阳、滁县等地百姓每户种2株柿树,不种者罚。从此,安徽等地广种柿树。明成祖亲手植柏 北京太庙是明清两代帝王的家庙。太庙内古树众多,排列整齐的古柏约有700多株,衬托着错落有序的古建筑,庄严肃穆。 据说当年建太庙时,明成祖朱棣下令在太庙院内广植柏树,要绿树成荫。大臣面对数量巨大、标准极高的栽植重任,人人畏惧。因此,大家商议请皇帝亲自栽几株,以示君臣共植,为民表率。明成祖欣然准奏,并身体力行,带头植柏。袁枚与紫藤 袁枚是清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袁枚任沭阳知县时“体恤民情,关心民生”。他不仅亲率县民筑塘堰,教民众植树、养蚕,发展经济,还在县衙大院亲手植下一株紫藤、一株国槐。离任时,吏民争相送别。乾隆五十三年,73岁的袁枚应邀故地重游,首先察看他亲手栽下的两株树。看到国槐伟岸挺拔,直刺云天,紫藤已浓荫覆地,硕果累累,十分欣慰,信笔写下《重到沭阳图记》,记下沭阳父老的纯朴善良。孙中山与酸豆树 1883年,年仅18岁的孙中山从美国檀香山读书归来,带回了1颗酸豆树的种子,并亲手将其种在自家门前。1931年,酸豆树被台风刮倒,枝干被折,须根被拔,但主根吃地三尺,酸豆树再焕生机,主干数米处,陡然昂起,断枝生新芽,撑起一片绿荫,犹如一条巨龙枕地而卧。1961年3月,郭沫若参观孙中山故居时曾赋诗一首:“酸豆一株起卧龙,当年榕树已成空。阶前古井苔犹活,村外木棉花正红……百年史册春秋笔,数罢洪杨应数公。”左宗棠与左公柳 清末名将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期间,下令军队在河西走廊的600多里沿途种柳26万株,人称“左公柳”,至今仍为西北人民所称道。清人杨昌溪曾写诗赞道:“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还有冯玉祥“护树令”的故事。
二、关于为人民服务的人物和故事(简要) 急!!!!!好的追加分数!!!!!!!!!!5分钟内
杨善洲。担任领导干部30多年,杨善洲很少待在机关,大部分时间都头戴草帽在乡下忙碌,人称“草帽书记”。退休后,杨善洲热情不减、信念不衰、本色不变,为改变家乡面貌绿化荒山植树造林,一干又是20多年,直至生命终点。群众的冷暖他感同身受,群众的困难他系挂心头,不断激励着他为民办事的热情、为民造福的决心,不断坚定着他一辈子做人民公仆的理想信念。曾经的荒山披上葱绿的新装,挺拔的树木镌刻下他的功绩
。
三、《植树的牧羊人》中牧羊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牧羊人是个朴实,不张扬,慷慨无私,不图回报,沉默寡言,自信果断,自性平和,一丝不苟,内心坚定的人。
同时也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生活。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骛,认认真真;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等细节,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中也一丝不苟,不愿马虎度日。它的文字、它的图,都让人感动,鼓舞人们去做对我们这个地球有益的事,这个地球上神奇的人和事真是数也数不完!祝愿大家都有一颗慷慨的心,和别人分享,给自己带来幸福。
《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从时间上来看,在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 ,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动。共种了35年。从1910年到1945年。
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从人物性格上看,“不晓得,可能是公有地吧!不过管它是公有地,还是私有地,跟我种树有什么关系?”这几句话表达了牧羊人高尚无私,种树纯粹是为了拯救大地,而不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财富。
侧面描写,“他不理会1939年的世界大战,如同不理会1914年的世界大战。”作者这样的言外之意是,牧羊人一直潜心种树,心无旁骛;战争在毁灭,而牧羊人在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