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果全世界的沙漠变成绿洲会怎么样?
首先如果简单粗暴地把所有沙漠的地上部分全部种上植被——这是题主描述的“绿洲”(妄自揣测)——那么后果将是“没有后果”,为什么呢?因为不论哪种乔灌草植被,在土壤含水量在5%以下的沙漠地区,是很难存活的,沙漠里有些有地下水的地方,或者含水量稍高一点的地方,都已经被坚韧顽强的沙漠植物占据了,那些被漫漫黄沙覆盖的区域,不是因为没有植物种子,只是单纯的因为没有水而已。现在外星人来了,在没有水的地方种上了植被,那么那些可怜的植物会在很短时间内死去或进入休眠状态,而植被对气候和水分的影响都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在这些植被死去而且本身所带水分迅速流失的情况下,也许最多只是在沙漠上空降一场连雨滴都到不了地面的雨而已。
很无趣对吗?
没错,我们荒漠化概论的老师上课的时候问过我们一个问题:“沙漠里植树造林,除了适地适树、适地适草、适地适灌的原则以外,还有什么更重要的原则?”我们在下面感到很疑惑,除了这三点以外应该没有什么其他的原则了呀?只见老师邪魅一笑,露出两个酒窝:“记住,用植物方法防治荒漠化,最重要的原则是:适地适荒。”相信大家肯定在高一地理课上看见过这么一张理想大陆气候分布图:
我上这张图是想告诉大家,沙漠并不是非治理不可的有害地理环境,它是一种自然存在的生态环境,盲目用绿化的方法改造(是“改造”而不是“治理”)沙漠,想把沙漠变成绿地,只是一种愚公移山式的努力罢了,最终除了感动上(自)天(己)之外,没有实际的意义。处理沙漠最好的办法,是让它维持现状。
脑洞还没有开完,让我们来看看另一种情况——外星人除了植被包邮以外,还帮我们做好了售后服务——在沙漠里建起完整丰沛的水分循环体系,以我国为例,贝加尔湖北冰洋黑海里海红海印度洋雅鲁藏布江,甭管是哪的水变成水汽/暗河翻越崇山峻岭千里迢迢来到我国北方,整个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每年都能形成400mm以上的降水,那么忽略这些水汽过来所产生的气候影响,单是这些植被改造的环境气候就已翻天覆地。以下是我对气候变化的猜想:水分陆上内循环的体量大大增加,由于西部内陆地形原因,水文情况变得极度复杂,一开始因为没有系统的排洪体系,洪灾频繁发生,同时黄河上游水量大大增加,虽然黄土区的土壤侵蚀减少,但由于水量的增加以及流速的变快,黄河河底的淤积泥沙将被迅速冲走,河床的不稳定导致整个黄河流域泛滥概率提升,整个中国北方将陷入洪灾之中,久而久之甚至对世界气候产生不利影响。也许我的猜想略带夸张,但自认为大方向上是没有错误的,沙漠全部变成绿洲并不见得是件好事。
二、在沙漠种树的好处
提起沙漠,人们就会想起那一望无际的黄沙和死一般的荒凉。可是在我国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的哈密和吐鲁番等地,却到处一片绿,人烟稠密,物产丰富,哈密瓜、吐鲁番葡萄等闻名中外,被人们称为「绿洲」。这是因为,哈密等地的地底下有着丰富的水源,流淌着一条条地下河。这些地下河的水来自「绿洲」附近的高山。高山上积有厚厚的冰雪,雪水穿过山谷的缝隙流到沙漠的低谷地段,夏季冰雪消融,雪水穿过山谷的缝隙流到沙漠的低谷地段,隐匿在地下的沙子和黏土层之间,形成地下河。这些地下水滋润了沙漠上的植物,也可供人畜饮用,给沙漠带来生机,形成了一个个绿洲。在撒哈拉沙漠,人们甚至能从沙漠的地下河里钓鱼呢! 只要有水,沙漠就能变成肥沃的绿洲。 如果在沙漠的地下,有着丰富的地下水源。 有了这些水,植物就能生长,沙就不那么容易甚至不能再流动了;植物又会反过来保护地下的水分,使它不很快蒸发,使雨水不致很快流走。有些植物有很强的抗旱能力,即使还没有充足的水源,也能大量培植起来。
三、阿联酋人民是怎么把沙漠变成绿洲的简介过程。
本文记叙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的沙漠中为了改造生活环境,如何克服困难,在沙漠中植树种草的,走在迪拜的街头,你全然不知道这绿洲以前是一片不毛之地.沙漠中的绿洲意思是阿联酋人民创造的奇迹.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建成绿洲,营造出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四、绿化沙漠的办法
沙尘暴缘于沙漠或半沙漠化地区,治理沙尘暴即对沙漠的治理。治沙的困难,缺水首当其冲,没有水则植物不能生长,种植的树难以成活,甚至寸草不生。因而问题首先转化为:为什么天气会变得这样恶劣? 在沙漠或半沙漠地区,难道一直降雨稀少,寸草不生吗?不是这样。据史料记载(查阅), 在内蒙的许多地方几十年前水草肥美,降雨充沛,直到最近几十年,由于过度放牧,才出现半沙漠化,气候才变得干燥。再如楼栏古国,以前也曾经是一个繁荣的国度,但因为土地大量沙漠化和严重缺水,使其不复存在,看来缺水是形成沙漠的主要原因。这样以来,问题归结为:气候变得干燥与植被有什么关系,与森林有什么关系?是因为植被遭破坏才出现沙漠,还是因为沙漠把植被全部破坏?现在来分析这些问题。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的一点是,在自然界水循环地过程中,任何植物、动物都不会消耗水份的:我们喝水或含水的饮料、食物,几乎百分之百的从体内排出,自然界中的草、树木,一方面自身含有水,另一方面还在不断地吸收和排泄水分,因此也不会消耗任何水份。我们说干旱,少雨,实际上我们所缺少的只是在动植物中循环的水,而河流里的水、渗入地下的水却没有被我们利用。问题就出在这里,丰富的植被容易形成湿润的空气,而这一旦遇到降温或云汽结合,则容易形成降雨,而这又是植被所需的水份。而相反,沙漠地带是很难存住水的--或者一泻千里,或者渗入地下,不能持续均匀地蒸发,也就不能持续形成湿润的空气,其上面的空气大都非常干燥,即便较湿润的云汽通过也难以形成有效降雨,这就是沙漠一旦形成或植被稀少时,降雨稀少的主要原因。我国属东南亚热带气候??即便台风不能带来雨水,但如果水能在生物圈之间进行有效循环,我们也并不缺水。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在一个完全密封,通光但不能透任何水汽的容器中,里面有植物、空气和必要的水,形成一个生物圈。植物在这个生物圈中生活很长时间,水份总是充沛的,植物都能得到充足的水分,因为植物所需要的水是水的循环,并没有真正把水分消耗掉。由此看来,地表的植被所需要的是可利用水,只要能及时或定期得到必要的补充,地面是不缺水的。或者说,即便地面降雨较少,但就整体的水循环而言,并不一定少,只要地面与空中在不断调节,就不缺水分。而平时所说的干旱少雨仅指地表的干旱,指植物所能吸收水分的短缺。 如果这样,那么植被又有什么作用呢? 森林又有什么作用呢?通常的说法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 植被首先起着防风固沙、保护地表的作用。只要稍微观察就会发现,暴雨来临的时候,有植被的地方往往是清彻的泉水,植被显然起固沙和过滤作用,而没有植被的地方,则容易形成泥沙和洪水。固然泥沙是吸水的,但如果泥沙表面没有植被固定,则很容易被水冲刷,造成泥土流失和洪涝灾害。当大量含沙的水流或泥石流入河床,则容易造成淤塞河床,洪水泛滥。从长江流域情况看,1998年洪水水位 米,造成洪水泛滥,一千亿元的损失,这比1955年洪水要小得多,而所造成的危害却大得多,而且水位低得多,这不能不说明这是河床淤塞的结果。 植被的另一作用是调节气候,增加降雨。前面已经点明,任何植物都不会消耗水份的,即便台风每年从大洋带来的水份一样多,但是否降雨,降多少还与地面的温度和空气湿度有关,如果地面的空气湿度很大,则一旦降温,很容易形成降雨,但如果空气湿度很小,不仅会稀释湿润的空气,而且即便降雨,也可能在未到达地面前就在空气中蒸发掉了,因而降雨稀少。只有丰富的植被才能均匀持续地散发水份,保持空气的湿润,因而起着调节气候的作用。 既然这样,涵养水源,制造空气湿度则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因而,植树造林,兴修水利,大范围开展绿化工作是引来降雨和防沙治沙的首要问题。不过,平常说,森林植被影响气候是从大环境而言,要实现这一点,需要整个的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的植被和植树才能发生作用。为了给干旱和半旱地区带来降雨,如果在全国范围内的植被和森林被发展起来,将带来丰沛的降雨。也就是说,治理沙尘暴仅靠一家一户孤军奋战是不够的,而是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绿化工作,促进半干旱、半沙漠地区的降水,为这些地区的绿化创造条件。 沙尘的危害是整体性的,尽管沙尘暴有起源地,但其形成同样是整体性因素决定的,与其苦思瞑想寻找起源地,不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植树、植草的活动。因为即便找到了起源地,那儿干旱、少雨,水源非常缺乏,而且面积巨大,还是没有办法?就象你明知中国有 许多沙漠,又能乃它何?因此,从整体范围开展绿化植树工作,将会大力支援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防沙治沙,从而进一步在这些地区治理沙漠,真正实现向沙漠进军。在我国,很多受沙漠危胁的地方在努力地防沙治沙,但往往因雨水稀少造成树木枯死,这不得不使我们考虑其后面的绿色长城。因而在没有受到沙漠危胁的地区搞好绿化工作同样重要。 有人会问:我们年年植树,年年治沙,为什么沙尘暴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这是因为,从整体上看,不仅土地被撂荒、过度放牧、滥砍滥伐情况依然严重,而且有许多无形的破坏,如修建工路、扩建城市等造成的对植被的破坏,从而使人工植树和植被的速度赶不上砍伐和其他破坏的速度,使植被在逐渐减少,这也是造成沙尘暴的根源。为此,除植树造林外,珍爱绿色,保护我们的森林、植被、牧场,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