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植树节为什么在3月12日?
3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逝世的纪念日,确定这天为植树节,一是从植树的季节考虑,二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
1883年,年仅18岁的孙中山,从美国檀香山带回幼苗栽种成材。孙中山也是我国近代最早提倡植树造林的人。他的《上李鸿章书》中提出,中国欲强,必须“急兴农学,讲究树艺”。辛亥革命后,在孙中山的倡议下,当时的北洋政府规定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平病逝。国民政府为纪念孙中山,将植树节改为了他逝世的3月12日。新中国成立后,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将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之日定为中国植树节,也是为了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象征中山先生生前未能实现的遗愿将在新中国实现并且要实现得更好。
另外,阳历3月非常适合种树。不过,中国幅员辽阔,差异较大,各地的时间也不相同。因此,许多省市还规定了自己的植树日、植树周、植树月。
二、植树的牧羊人用的什么记述方法?哪些是详细?哪些是略写?
植树的牧羊人用了第一人称顺叙的记述方法。详写了第一次见到牧羊人的情景,略写了第二次第三次见牧羊人的场景。
三、植树造林什么意思
植树造林释义:
栽植苗木以造成幼林的方法。成活率较高,种子用量较省,但技术操作较复杂。又称栽植造林、植苗造林。《新华半月刊》1960年第5期:“ 平原乡 虽然有多余的劳动力,但是因为可植林的土地面积少,无法大量植树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