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自愿去沙漠种树的中国人
植树造林的全国劳动模范、“沙漠里孤独的植树人”殷玉珍的故事。
这位普普通通的中国妇女,在阒无人迹的沙海中起早摸黑,没有靠任何单位和个人投入一分钱,从1985年起,花费20多年的光阴,让7万多亩毫无生机和活力的大漠披上了象征生命的绿色盛装。
23年时间,7 万多亩沙漠,特别特别差的条件,最最原始的劳作,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何等伟大的壮举!是什么支撑了她?是什么给了她力量?是生存!是爱!对生存的渴望,对生命的珍爱,使得她抱定 “宁肯种树累死,也不叫沙欺负死”的精神,战胜了常人看来无法克服的困难,创造了一个人间奇迹。
二、七个老人沙漠种树是那7个人?
甘肃红水村王天昌被村民们称为“疯子”,住沙窝、买骆驼、挖水窖、种树……家里的收入全都扔在了沙漠里,20年来投资百万。

自己种树就算了,王天昌还带着老婆孩子陪他一起治理沙漠,让700万株苗木在沙地上扎根,绿化面积高达8300多亩。

荒芜的沙漠一点点变绿,可他却一头栽倒在了沙漠里,疼到蜷缩在地一动不动,只剩下骆驼陪伴。直到老伴找到才被发现,儿子辗转将他送到多个医院确诊为:胃体癌。

王天昌一听自己患了癌症就急了,马上决定出院放弃治疗,他想:“反正癌症也治不好,把治病的钱买树苗最划算。”

经过家属、当地部门领导的再三劝说,王天昌留在医院继续治疗,但心中特别惦念他的树苗。

因为树苗在沙漠里存活率极低,一些苗木摸索种植四五遍以上才能成功,平时没人护理看管,很容易死去。

王天昌老人躺在病床上,还念叨着想早日出院,回家继续固沙造林3-5万亩。愿老人早日痊愈,感恩您让寸草不生的沙漠产生奇迹。
三、一位可敬的植树人作文600字
沙漠的植树人
一望无际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上,烟尘滚滚,所见之处全是黄沙,鲜有的几株绿苗,却也是被侵蚀了大半。就在这么一个环境极其恶劣的地方,有那么一队植树者,他们为寸草不生的沙漠栽下了生命的种子。
这队植树者们排成一列,细数有七人。这七人各拿有植树的工具——铁铲,铁锹和水壶,以及十几棵绿油油的小树苗,大步向着原来栽种了一半的前方沙漠走去。一路上,他们不是像为了要完成所布置的任务一样消消沉沉,反而是传来一阵阵欢声笑语,似乎是为了这次任务的胜利而提前庆祝。
他们一行人到了目的地,还是十分地悠然自得,倒是我们,早已累得气喘吁吁了。植树队伍中的一个男队员从容地拿出了揣在包里的树苗,由其他几个队员挖着土,便熟练地把小小的树苗轻轻地放进了坑中,又小心翼翼地填上闲置在一边的泥沙,他们就这样一直种了好几棵树苗,每种上一棵希望的种苗,我心中就不由得对这队植树者多一份敬佩,最后竟然有些达到了崇拜的境界。是谁能不畏穿越沙漠的困难和路上潜伏的危险,是谁才能不为了报酬,义务为土地沙漠化的拯救添上一份力量?这一队植树者做到了,他们真的真的做到了。
沙漠中,空气都被太阳烤得炽热了,这播种希望的队伍顶着炎炎烈日,尽心中和肢体的所有力量,为以后这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绿树成荫而奉献了所有。我知道,他们是深深地爱着这个地球的。而那些不做环保,反而去制造垃圾的人,是绝对会被人们嗤之以鼻的,这植树小队,品格,极其高尚。
沙漠中,想想看,有我们的努力,将来会变得更加美丽。
四、怎样在沙漠中植树?
米启旺,鄂尔多斯高原的西南端毛乌素沙漠地带的麻黄套村里住着的一位农民,24年来,他带领全家治沙造林1800公顷,已控制流沙面积达到2466.7公顷,他把所有的精力和绝大部分收入及贷款都用在造林治沙项目上,先后投入近50万元人民币,欠外债10万元人民币,治沙造林不仅没有致富,反而让米启旺的家境陷入困境。尽管如此,他仍不改初衷,坚持治沙到底。米启旺造林治沙事迹惊动了国务院和地方各级领导,成为鄂托克草原上家喻户晓的治沙英雄。
鄂尔多斯市西部(包括鄂托克旗大部和鄂托克前旗、杭锦旗的部分)总面积约2.1万平方千米,占鄂尔多斯市总面积的24%以上。该区地势平坦,起伏不大,海拔高度1300~1500米。这里气候干旱,降雨稀少,年平均降水量在200毫米左右,属典型的半荒漠草原,部分地区有不少风积沙。
米启旺居住在鄂尔多斯高原的西南端毛乌素沙漠地带的麻黄套村,那里居住环境恶劣,十年九旱、沙进人退,米启旺决定治沙造林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1985年,米启旺把鄂托克前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交界处的466.7公顷沙地承包下来开始,他带领全家开始了大规模的治沙造林。到了1986年春天,他种下的柳苗有80%的发芽抽绿。在劳动实践中,他不断总结和摸索,寻找到了既省力气,又提高效率的新方法。
后来,国家农村金融政策调整后米启旺贷到9000元人民币的贷款,他把全部的贷款都投在上了造林上。就这样,米启旺和家人含辛茹苦的劳动没有白费,流沙控制面积已有2466.7公顷,实际造林面积已扩大到1800公顷。昔日的荒沙已经变成了绿洲,而且已有三四万株的成材林,有力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然而,20多年来,生态环境虽然改变了,但米启旺一家人不仅没有因为植树造林致富,反倒因为植树投入欠债近10万元人民币。市林业局领导和自治区林业厅厅长高锡林考察完后指出:米启旺这种植树造林行为对他本人来说,只有付出没有回报,这是一场只有生态效益而没有经济效益的劳动,我们各级政府一定要给予积极的关怀和支持。副市长杨占林望着米启旺已经成林的绿洲和那破烂不堪的住房感慨地说:“老米的这种精神,不仅要宣传,而且还要从物力和财力上支持他。”
而米启旺无怨无悔,经过20多年的实践和思考,找到了一条合作治理、互助发展的新路子。总结多年的经验和教训,米启旺深刻地意识到在产生环保效益的同时,必须产生经济效益,这样才能实现良性循环,让投入与产出成正比,真正为未来项目的扩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后来,米启旺组织注册了二道川乡启旺治沙协会,在自身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依然无偿提供树苗给加入协会的农民,带动当地群众共同治沙,治沙协会已拥有会员200多户,扩大造林面积达4000公顷。在整个内蒙古,米启旺种植的树木有效地保持了其所承包沙地的水资源储备。因地制宜,以林促林,以林促牧,如今米启旺的成材林不仅面积可观,而且沙柳等植物的经济收益也指日可待。
他获得首届“中国民间十大环保杰出人物”奖,由于米启旺因地制宜种植各种树木,成活率较高,初步控制了“沙进人退”的局面,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保护了地表水资源。以林促林,以林促牧,项目规划较为科学,具有可持续性。2005年又获得第六届“福特汽车环保奖”自然保护类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