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代的长城号称
明朝把长城称为边墙、边垣。
中国古代多将中原各地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少数民族之间的地域,称之为边地,明代则将在这一带地域修筑的长城,称之为边墙或边垣。如《明史·戚继光传》载:“蓟镇边垣,延袤两千里。”《明史·兵志》载:“请修宣、大边墙千余里。”
二、丰镇的长城是明代长城还是秦长城?
丰镇的长城是明代长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春,山西行都指挥司在今丰镇城北约40公里处修筑长城一道,今丰镇境内长约35公里,现俗称三道边。
三、明代长城的起止点?
明长城的起止点东起鸭绿江畔辽宁虎山,西至祁连山东麓甘肃嘉峪关。
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一百五十六个县域,总长度8851.8公里。
今天我们所见到的主要是明长城。明代建国之初,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御北逃的元朝残余势力的进攻,命令修筑长城。
全部工程历时二百年才完成。明长城西起甘肃嘉峪关,东到鸭绿江畔辽宁丹东虎山南麓,全长一万二千余华里。
四、铁路沿线植树造林对铁路不利影响?
铁路沿线存在影响接触网、电力线、通信、信号设备的正常使用,以及妨碍行车瞭望、或可能倾倒侵入铁路限界危及行车安全的树木。
这些危树需要在确认权属后根据实际情况由铁路设备设施管理单位与登记所有权人协商赔偿。
高速铁路架空电力线路导线在最大弧垂或者最大风偏后与树木之间的安全距离应当比照架空电力线路走廊的有关安全距离规定执行。
五、明代修筑长城用的材料?
明长城的墙体依材料区分为砖墙、石墙、夯土墙、铲山墙、山险墙、木柞墙、壕榨等类型,随地形平险、取材难易而异。
除蓟镇长城的墙身全部用条石、青砖砌筑,其余诸镇长城多采用夯土墙,仅关门、敌楼包砖。铲山墙指将天然山体铲削成陡立的墙壁;山险墙一般依靠峻峭的山脊用砖石垒砌;木柞墙指树林中的木栅栏墙;壕榨指挖掘壕堑后于一侧的培筑土垣。六、明代修建的长城有哪些?
山西境内的明长城李二口段、明长城茨沟营段、明长城娘子关段、明长城镇边堡段、明长城新广武—白草口段、明长城宁鲁堡—八台子段、明长城右玉县二边段、明长城老牛湾段等8段/处明代修筑的长城被列入名单内。
长城,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不同阶段的长城,都涤荡着岁月和历史的变迁,保护工作格外重要,山西省文物局早在2009年就对明长城进行过田野调查。目前,山西明代长城墙体有470段,长896.53千米,单体建筑3081处,关堡344座,相关遗存27处。其中,以明代修筑的长城规模最大,属长城分布较多的省份之一。
七、明代的长城和秦代的长城有什么不同?
区别如下:
1、修建年代不同:秦始皇32年(前215年)在北方大规模修筑秦长城;而明长城在朱元璋统治时期开始修建,且明朝万历年间重建。
2、修建目的不同:修建秦长城的目的是防御匈奴,而修筑明长城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御北方蒙古游牧民族统治者的骚扰。
3、防御能力不同:明长城的防御能力明显强于秦长城。
4、起点终点不同:西起甘肃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明长城东起鸭绿江畔辽宁虎山,连接秦长城,西至居庸关,另修建祁连山东麓到甘肃嘉峪关,蜿蜒六千余公里。
5、时间不同:秦长城修建时间早,在公元前221年-前208年,多为碎石夯筑,墙体较矮,多为3米以下,而且东到辽东,其到临洮,比明长城短,而且偏北,长城上没有烽火台建筑,而是将烽火台修建在距离长城100米远的地方。秦长城现存已经不多。
明长城修建时间晚,在公元1368年-1580年,东部山西黄河以东为砖石铺砌,西部黄河以西为黄土夯筑,长城上建设有实心敌台、空心敌台等烽燧,可供兵士休息。明长城墙体一般高4-6米,其西起甘肃嘉峪关,东到辽东老虎山,比秦长城长,而且偏南。
八、绿色长城沿线荒漠分布的自然原因?
森林和草场面积减少等人为破坏是长城附近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而具体来讲,下面这篇论文可以准备告诉你事实
我国荒漠化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自然方面主要是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人为方面主要有开荒、过渡放牧、不合理的中药材挖采与树木砍伐、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
(一)气候变化
有关研究表明,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最突出的特征是温度的显著升高。
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90年代,全球平均温度上升了大约0.6℃,增暖速率为0.5℃/100年。我国近百年来的温度变化与世界的平均情况基本相似。据研究,1951-1999年中国北方地区最低气温显著升高,暖冬年份连续出现,近50~100年有明显的干旱化趋势;20世纪70年代开始干旱化趋势加快。
九、到了明代才建成多长的长城?
明王朝从其建国开始,为了巩固北方的边防,用了将近200年的时间,修筑、加固了北部长城。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气势雄伟,蜿蜒13000多里。明代长城大部分至今仍基本完好,成为世界上的一项伟大的古老工程,被现代的一位外国政治这家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明王朝的统治者除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了陆地周边防务外,还继承了元朝重视海防的传统,继续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理台湾和澎湖的军务,并于明洪武初年,开始在沿海设置卫所,建立水军,以抵御倭寇。到了明朝中期,我国漫长的海岸线上,已分别建立了54个卫所,(每卫约5000人);127个千户所(每所约1000人);230个巡检司;1338座烽墩烽堡,有效地防御了倭寇对我海疆的入侵和骚扰,维护了元代以来统一起来的辽阔疆域。
十、明代长城最西部的关城?
明朝的疆域不比汉唐元清,并没有对西域进行有效的控制,丝绸之路也随之没落,所以明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没有蔓延到河西走廊以外,而嘉峪关关城,就是明长城的西端点。
河西走廊最狭窄的部分,两侧都是高耸的山脉,中间部分不过十余公里,可以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建于此地的嘉峪关关城可以有效的观察和控制这个狭窄的路口,防止外敌侵入,成为了明朝在西北地区最重要的军事据点,直到后来被清军从关内方向攻破。
几百年后,嘉峪关关城依旧保存完好,能够全方位地展示明清时期边塞军事设施的各种细节,不仅成为了历史考证的重要材料,也是游客们喜爱的热门旅游目的地,还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