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月
08
2025
0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历史?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极端落后的工农业生产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围堵,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很快让国家面貌一新、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为国家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新中国战争历史顺序?

1,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经常称第一次英中战争或“通商战争”,是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闭关锁国后的清朝逐步落后于世界大潮,但是在外贸中,一直处于贸易顺差地位。

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政府以此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英国国会也通过对华战争的拨款案。1840年6月,英军舰船47艘、陆军4000人在海军少将懿律、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率领下,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鸦片战争开始。

2,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是英国与法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侵略利益、趁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之际,以亚罗号事件及马神甫事件为借口,联手进攻清朝政府的战争。

3,甲午中日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开始,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指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绪二十六年),以当时的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奥匈帝国为首的八个主要国家组成的对中国的武装侵略战争。

5,北伐战争:北伐战争,是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蒋介石为总司令于1926年至1928年间发动的统一战争。

1926年7月9日,国民政府成立国民革命军从广东起兵,在连克长沙、武汉、南京、上海等地以后,国民政府内部因对中国共产党的不同态度而一度分裂,汪精卫和蒋介石决裂,北伐陷于停顿。

宁汉合流后,国民革命军继续北伐,并在西北的冯玉祥和山西的阎锡山加入下,于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系的张作霖撤往东北并被日本刺杀于皇姑屯,其子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至此北伐完成,中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6,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日本侵华战争。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中国战场是二战的主战场之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7,解放战争: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国共内战第二阶段。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解放军完成了解放全国大陆和近海岛屿的任务,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第二次国共内战胜利,统一了中国大陆。

8、对越自卫反击战,指1979年2月17日—3月16日期间在中国和越南之间的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短时间内占领了越南北部20余个重要城市和县镇,一个月之内便宣称取得胜利。

随后解放军开始对越南北部的基础设施进行系统毁灭后撤出越南。越南人民军在中方撤出之后也宣布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场战争令中越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直至最低点。

扩展资料:

中国近代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反侵略、反帝是中华民族和外来侵略者的民族矛盾,这构成了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社会”。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反侵略发展成为反帝。

反封建、求民主是中国人民(包括农民、工人、手工业者、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等的革命阶级)和封建主义或势力(包括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等)的阶级矛盾,这构成了中国近代的“半封建社会”。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是中国近代的主要矛盾,通过斗争,将民族矛盾化为民族独立,将阶级矛盾化为人民当家做主。由此形成了新中国

三、1949后新中国详细历史?

第一阶段

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1949—1956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巩固

二、社会改革全面展开

三、统一财经与恢复国民经济

四、独立自主外交和抗美援朝

五、第一个五年计划和工业化起步

六、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七、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第二阶段

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1956—1978

一、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脱离实际的“大跃进”

三、国民经济和政治社会关系的调整

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五、维护国家主权和加强军队建设

六、“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艰难发展

七、结束“文化大革命”和在徘徊中前进

第三阶段

改革开放的起步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78—1992

一、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与改革开放的起步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三、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四、国防、外交的调整和“一国两制”的提出

五、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六、在严峻考验中深化改革开放

第四阶段

深化改革开放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1992—2002

一、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二、总体小康目标的实现和跨世纪发展战略

三、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

四、祖国统一事业与外交工作的新进展

五、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第五阶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02—2012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发展民主政治和繁荣文化

三、推动以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

四、推进国家统一与建设和谐世界

五、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

第六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12—2019

一、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和战略部署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推动高质量发展

三、全面依法治国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四、文化建设

五、消除贫困和改善民生

六、建设美丽中国

七、深化军队改革和港澳台工作新进展

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共建“一带一路”

九、全面从严治党

四、新中国成立历史片段摘抄?

1 是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2 这些片段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新中国成立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3 通过观看这些历史片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发展进程,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和追求幸福的决心,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力量和启示,为我们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五、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背景?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是:

辽沈、淮海与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发动内战的主力已基本被歼灭,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到长江北岸。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蒋家王朝已陷入四分五裂、土崩瓦解的绝境。新中国诞生的条件已经成熟。

中国的国共内战进行到1949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已占领了中国大陆的大部分领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议决定建立一个不同于中华民国的新中国,按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个新国家的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定于1949年10月1日举行建国仪式。

1949年6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决定,10月1日在北平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

1949年9月21日,由中国共产党发起召开的,有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地区、人民解放军、各少数民族、国外侨胞和其他爱国分子的代表参加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

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并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

六、1949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大事?

1、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3年8月26日,从北京大学、北京有线电厂和燃化部等单位传出一个令全国惊喜的消息,他们联合研制的中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一百万次的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试制成功了。

这是当代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成果,堪称中国电子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当年8月号《新华月报》对此做了报道。

2、中国发射首枚人造卫星

1970年4月24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中173公斤运行轨道倾角685度、近地点4391km 、远地点2348km。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为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打下了极为坚实的根基,带动了中国航天工业的兴起,使中国的航天技术与世界航天技术前沿保持同步,标志着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3、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1年10月25日 联合国大会第26届会议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个国家提出的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和立即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提案。11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首次出席了联合国大会,受到了极其热烈的欢迎。

4、1974年秦始皇兵马俑发掘

1974年 在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东侧,发现了一处规模巨大的秦代陶俑坑,这一陶俑坑是当地农民在抗旱打井过程中发现的。随后,考古工作者同当地农民一起进行了勘探、清理。经探测,整个陶俑坑东西长110米、南北宽60米,深4.6米,总面积为12600平方米。

从1974年7月开始,考古工作者在陶俑坑的东端,已经试掘清理了南北60米、东西16米、深4.6米,约1000平方米的范围。发现东面有5个斜坡门道,进门后,南北宽达60米的地面上整齐地排列着3列72路横队,共216个武士俑,脸面一律朝东。

武士背后,整齐地排列着蔚为壮观的40路纵队。因为当时挖掘面积东西长只有16米,40路纵队武士俑只出土一小部分,计有314个,陶马24匹。

5、1977年:重启高考之门

1977年8月,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了一个重要会议——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重启关闭10年之久高考之门的序幕,就在这次会议上拉开了。 邓小平在听取高校代表的意见后,果断决定“十六字”方针必须推倒,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就从今年开始。

邓小平在有关高等学校招收新生文件的送审稿中,对高考招生的政审条件作了大段删改。他明确指出: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

七、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小故事?

1、和平解放西藏

经过许多斗争和工作,挫败了美英等阻挠谈判的阴谋。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的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终于在1951年4月下旬抵京谈判,并于5月23日签署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2、抗美援朝

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成立,抗美援朝运动自此开始。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配合。

1953年7月,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从此抗美援朝胜利结束。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中国。10月25日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八、历史,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历史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返联合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占世界1/4的人口在全世界范围内有了发言权。2、中华人民共和国被全世界承认,承认为合法国体。3、我国一贯坚持国家不分大小,不分强弱,不分贫富,一律平等,为世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坚强的后盾,使全世界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4、我国始终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维护世界和平加强了一支重要力量。促使全世界向有利于和平的方向发展, 向有利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方向发展,向有利于全世界人民的方向发展。

九、新中国科普历史的感悟作文

新中国科普历史的感悟作文

导言

科学普及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卓越科技的重要方面。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将探讨新中国科普历史的发展与感悟。

科普的重要性

科普(科学普及)是指将科学知识传播给公众,增加科学素养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活动。科普的重要性在于:

  1. 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科普活动可以帮助公众了解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质,培养科学思维,从而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壤。
  2. 推动科学发展:科普活动有助于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从而增加科学人才的培养,推动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
  3. 促进科学伦理:科普活动可以帮助公众了解科学的伦理道德,加强科学伦理意识,维护科学的公正、公平和公众利益。

新中国科普历史的回顾

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普及工作日渐展开,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

初期发展(1949-1965)

新中国成立之初,科普工作处于初级阶段。鉴于战争年代人民的科学素质较低,政府开始进行科学普及的宣传。在这一阶段,主要采用演讲、讲座、展览等形式,向广大群众传授科学知识,提高科技意识。

大跃进与文化大革命(1958-1970)

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科普工作受到冲击。科学普及活动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腐朽思想”,遭到批斗和打击。这段时间的科普工作几乎停顿,对科学发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改革开放与现代科普(1978-至今)

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了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科普工作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政府加大了对科普事业的支持力度,成立了一大批科普机构和科普团队。科普活动形式多样化,包括科普展览、科普讲座、科普图书、科普节目等等。科普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广大人民受益匪浅。

新中国科普历史的感悟

新中国科普历经了风雨,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新中国科普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我深有几点感悟:

  • 科普是科技进步的重要驱动力:科普工作为科技进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唯有大众的科学素质提升,才能推动科技的发展与创新。
  • 科普是国家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一环:只有国家拥有全面发展的科学素质,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 科普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科普工作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媒体、学校等多方共同协作,形成合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效。
  • 科普应与时俱进: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科普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采用新的、更有吸引力的形式来传播科学知识。

结语

回顾新中国科普历史,我们能够深刻认识到科普工作的重要性。科普不仅关乎个人的科学素养,也关乎国家的科学发展和未来的竞争力。希望在未来的科普工作中,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其中,共同推动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十、植树造林的谚语

植树造林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对自然界的一种友善方式,也是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重要手段。不仅能美化环境,提升空气质量,还有助于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减缓气候变化等诸多好处。对于人类来说,树木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我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象征。在中国,植树造林也有许多流传已久的谚语,内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哲理。

1. 一年树木,十年树人

这句谚语是告诉我们植树造林的过程不仅仅是为了让树木生长,更重要的是培养人们对环境和生态的意识。通过种树的过程,人们能够学习到关于自然的知识,了解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懂得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种下一棵树,不仅仅是为了风景,更是为了人类的未来。

2. 千树万树植树人,万树亿树种绿魂

这句谚语强调了个体力量的重要性,无论是植树者还是每一个赞同植树造林的人都是对环境做出贡献的植树人。一个人的贡献虽微小,但众人齐心,千树万树将会成为现实。只有我们每个人都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才能够实现万树亿树的目标,让绿色之魂遍布整个大地。

3.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这句谚语告诉我们,植树造林是一个耐心和积累的过程,毫不畏惧小的、微小的贡献。每一棵树的种植都是一次积累,每一棵树都是百年绿。如果我们不从小事做起,不从每一个个体的努力累积起来,那么就无法取得更大的成就。不要低估自己的力量,小小的贡献也有可能改变整个世界。

4. 一草一木皆有灵

这句谚语传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之道。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树木共同成长。每一草、每一木都有其生命力和价值,我们应该从尊重和保护每一个细微之处开始,让树木、花草在我们的环境中释放出美丽和活力。

5. 种树不求荫

这句谚语告诫我们种树不应该只是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是要着眼于长远和整体的利益。植树造林不仅仅是给自己和下一代营造美好的环境,更是为了整个社会、整个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不求个人荫蔽,而是追求整个社会、整个人类的幸福。

6.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这句谚语强调了植树造林的收益是经久不衰的。虽然一棵树从种植到长大需要时间,但每一棵树都将会成为绿色风景的一部分,为人类提供氧气、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等众多的好处。春天种下一粒种子,在秋季却能够收获万颗子,这是植树者的智慧和辛勤工作的回报。

7. 一叶落知秋,一树开时春

这句谚语传递了树木的生命力和自然界的规律。当一片叶子开始凋落时,我们就能够感受到秋天的到来;当一棵树开始发芽开枝时,我们就能够感受到春天的脚步。树木既是自然界的晴雨表,也是我们对季节变化的感知。通过仔细观察树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自然界的变化。

8. 感受大自然的呼吸

这句谚语告诉我们要去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和气息。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周围的自然环境。然而,当我们走进大自然,感受到清新的空气,听到鸟儿的鸣叫声,看到树木的枝叶摇曳,我们才能够真正与自然亲近,找回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9. 节约用水,从小事做起

这句谚语强调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在植树造林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为树木提供水源,但我们也要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节约用水资源。从每一个小事做起,改变浪费用水的习惯,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环保和可持续。

10.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句谚语强调了自然环境对我们的重要性。绿水青山代表着美丽的自然景观,而这些自然景观对我们来说就是金山银山。只有保护好自然环境,保持良好的生态平衡,才能够保证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同时,美丽的环境也会为我们带来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带动经济的繁荣。

总结

植树造林的谚语里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哲理,它们告诉我们种树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和眼前的利益,更是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了整个社会和地球的可持续发展。每一棵树的种植都是一次积累和贡献,每一个个体的努力都是对环境做出的贡献。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节约用水开始,让我们的环境变得更加美丽和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