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月
16
2024
0

塞罕坝历史?

一、塞罕坝历史?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内蒙古高原的东南缘,地处内蒙古高原与河北北部山地的交接处,地貌上界于内蒙古熔岩高原和冀北山地之间,主要是高原台地;东西长51.46千米,南北宽17.84千米,区域海拔高度1500-2067米,面积20029公顷。历史上的塞罕坝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地方,在辽、金时期称作“千里松林”,曾作为皇帝狩猎之所,被誉为“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主要景点: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塞罕坝草原、七星湖湿地公园、塞罕塔、泰丰湖、月亮湖。

平均海拔1500米,年均气温-1.5℃,极端最低气温-43.3℃,年均积雪日数169天,年均6级以上的大风日数47天,年均无霜期仅72天。

二、塞罕坝酒历史?

塞罕坝酒的公司名字叫承德猎苑酒业有限公司,前身为兴隆县茅山果品加工厂,是1979年由兴隆县人民政府批准兴建的第一个四级联营乡办企业。

1982年,果品加工厂第二期工程启动,筹建了果露酒车间生产线,主要生产山楂果酒、山楂汽酒、山楂汁等产品。

1998年,茅山果品加工厂企业改组,承德猎苑酒业有限公司,也就是生态白酒生产基地成立。

三、塞罕坝历史故事?

塞罕坝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传奇。在高寒荒漠上,三代塞罕坝人艰苦卓绝奋斗半个多世纪,造出百万亩人工林海,为京津构筑起一道防沙源、涵水源的绿色长城,这是现代版的“愚公移山”。塞罕坝的故事和精神,代表着一份坚守、蕴含着一种感动,更是举世震撼的壮举。塞罕坝的故事应该被永远流传。

如今的塞罕坝,不只是一片绿色的海,还是一方精神的高地。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代塞罕坝人留下的是茂林、是故事、更是精神。“忠于使命、艰苦创业、科学求实、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是超越时代、穿越时空的巨大精神财富。拍摄一部关于塞罕坝的电视剧,重在讲好塞罕坝上的故事,更重在弘扬塞罕坝精神。无数塞罕坝人用心血、汗水甚至是生命浇灌出来的塞罕坝精神,应该被不断继承和发扬光大;一部电视剧在讲述感人故事的同时,也可以让塞罕坝精神在人们的心里生根发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塞罕坝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奋斗史,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面旗织。通过电视剧让更多人知道塞罕坝,了解塞罕坝沙地变绿洲的历史,感受塞罕坝人为生态建设付出的艰辛,有利于在全社会传导绿色生态的理念。为了建设“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为了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需要将绿色生态的理念深植于人心,而一部关于塞罕坝的电视剧,无疑有利于这样的理念传播开来。

塞罕坝故事需要永流传,塞罕坝精神需要放光彩。用电视剧这种艺术形式,展现震撼人心的塞罕坝传奇,是对历史的铭记,是正能量的激荡,是生态观的延续。

四、塞罕坝的历史原因?

1,皇家狩猎场 ,历史上的塞罕坝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在辽、金时期称作“千里松林”, 曾作为皇帝狩猎之所。 公元1681年,清朝康熙帝在平定了“三藩之乱”之后,巡幸塞外,看中了这块“南拱京师,北控漠北,山川险峻,里程适中”的漠南蒙古游牧地。 康熙帝借皇帝“春搜、夏苗、秋狝、冬狩”四季狩猎的古代礼仪,同时锤练满族八旗的战斗力,实行怀柔政策绥服蒙古,遏制沙俄侵略北疆,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团结统一等巩固国家政权的多种政治因素,以喀喇沁、敖汉、翁牛特等部 。 “敬献牧场,肇开灵圃,岁行秋狝”的名义,设置了“木兰围场”,将“木兰秋狝”定为祖制。 史学家称之为“肄武绥藩”。

2.退化为荒丘, 塞罕坝随着清王朝历史的推移,因吏治腐败和财政颓废,内忧外患的清政府在同治二年(1863年)开围放垦,随之森林植被被破坏,后来遭遇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

五、塞罕坝历史真实故事?

塞罕坝林场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地处内蒙古高原南缘浑善达克沙地前沿。塞罕坝曾是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后来由于过度围垦、砍伐树木,变成了树木稀疏的茫茫荒原。

1962年,为了改变“风沙紧逼北京城”的严峻形势,林业部决定在河北北部建立大型机械林场。建场以来,几代塞罕坝人经过艰苦创业,不懈奋斗,在这里建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把莽莽荒漠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林海,有效阻挡了浑善达克沙地风沙南侵,为京津冀及华北地区构筑起防风沙、养水源、固生态的绿色长城,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

六、塞罕坝的历史由来?

“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位于河北省最北部的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处于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历史上,这里水草丰美、森林茂密、鸟兽繁多。清朝康熙皇帝曾在此设立木兰围场,作为“哨鹿设围狩猎之地”,塞罕坝成为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围场厅志》曾记载,此地“落叶松万株成林,望之如一线,游骑蚁行,寸人豆马,不足拟之”。

但是,清朝末期,国势衰微、内忧外患,为了弥补国库亏空,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木兰围场开围放垦,树木被大肆砍伐,加之山火不断,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原始森林几乎荡然无存。

  历史的发展证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语重心长地指出:“河北北部的围场,早年树海茫茫、水草丰美,但从同治年间开围放垦,致使千里松林几乎荡然无存,出现了几十万亩的荒山秃岭。这些深刻教训,我们一定要认真吸取。”

  塞罕坝人就是肩负着使命感开始创业的。新中国成立时,由于连年战争,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了很大破坏。当时,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有8.6%。新中国一成立就开始关注祖国的荒山荒地。1956年3月,毛泽东发出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有计划地绿化这些荒山荒地,从而实现绿化祖国的伟大目标,时刻萦绕在开国领袖毛泽东的心头。

  20世纪60年代初,风沙紧逼北京城。浑善达克沙地与北京的直线距离仅有180公里,平均海拔1000多米,而北京的平均海拔仅40多米。有专家形象地指出,对于北京“如果这个沙源阻挡不住,就相当于站在屋顶上向院子里扬沙子”。塞罕坝恰好处在那个能挡沙子的特殊地理位置上。如果说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与北京所处的华北平原之间隔着一道门的话,那么,塞罕坝就是那道门的门栓。

  为了破解风沙南侵的困境,1961年10月,塞罕坝已是冰天雪地,时任林业部国营林场管理总局副局长的刘琨同志率专家组来到这里。“尘沙飞舞烂石滚,无林无草无牛羊。”他骑着马在塞罕坝荒凉的高岭台地上考察了三天,拿到了第一手珍贵的资料。刘琨同志说:“共产党为老百姓谋福利,就得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要管空气!”专家组认为,这种状况必须全力遏阻、尽快改变,否则首都早晚被黄沙吞没。防沙防风的唯一办法就是在塞罕坝种树固土,把森林恢复起来,竖起一道绿色的屏障,阻挡风沙的南侵。

  在当时我国财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国家决心拨出一笔巨资,在河北北部开展大规模的防沙造林。林业部决定在塞罕坝等荒漠化严重的地方筹建五个大型机械化林场,以弧线方式构筑一道保卫北京、造林固土的绿色屏障。

  “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55年来,一代代塞罕坝林场干部职工艰苦奋斗,成功培育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塞罕坝人始终牢记职责使命,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的生态建设重任。塞罕坝林场的林地面积,由建场前的24万亩增加到目前的112万亩,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前的12%提高到80%。塞罕坝林场的林木总蓄积量,由建场前的33万立方米增加到1012万立方米,增长了近30倍。如果林木按一米的株距排列,可以绕地球赤道整整12圈,给这个蓝色星球系上12条漂亮的“绿丝巾”。塞罕坝三代人的青春和岁月,终于还清了人类百年间欠下的这笔生态账。

  塞罕坝人用双手艰辛种下的这片百万亩波澜壮阔、郁郁葱葱的人造森林,犹如一只奋飞的雄鹰,用两只巨大的翅膀牢牢扼守着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并与河北承德、张家口一带的防护林连成一体,筑起一道雄伟的绿色长城,成为京津冀和华北地区的“风沙屏障、水源卫士”。

七、塞罕坝林场的历史?

历史上的塞罕坝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在辽、金时期称作"千里松林",曾作为皇帝狩猎之所。 公元年,清朝康熙大帝在平定了"三藩之乱"之后,巡幸塞外,看中了这块"南拱京师,北控漠北,山川险峻,里程适中"的漠南蒙古游牧地。

康熙大帝借皇帝"春搜、夏苗、秋狝、冬狩"四季狩猎的古代礼仪,同时锤练满族八旗的战斗力,实行怀柔政策绥服蒙古,遏制沙俄侵略北疆,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团结统一等巩固国家政权的多种政治因素。

塞罕坝机械林场位于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最北部,毗邻京、津、内蒙,地处内蒙古高原南缘和坝上山地,地势分为坝上、坝下两部分:坝上是内蒙古高原南缘,以丘陵、曼甸为主,海拔1500——1940米。

坝下是阴山山脉与大兴安岭余脉交汇处,典型的山地地形,海拔1010一1500米。坝内是滦河、辽河的发源地之一。

2021年2月25日,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称号。

八、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历史?

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于1962年由原林业部批准建立,是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直属大型国有林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经营面积140万亩。林场地处河北省最北部,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属于森林-草原交错带,海拔1010-1939.9米,年均气温零下1.3℃,年均积雪7个月,年均无霜期64天,年均降水量479毫米。主要树种有落叶松、樟子松、云杉、白桦等,栖息着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61种、鱼类32种、昆虫660种、大型真菌179种、植物625种。

历史上,塞罕坝曾是一处天然名苑,水草丰美、森林茂密,是清朝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清朝末年的开围放垦、连年战争和山火,塞罕坝原始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原始森林荡然无存,变成了风沙漫天、草木凋敝的茫茫荒原。

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代塞罕坝人艰苦创业、接续奋斗,建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与建场初相比,塞罕坝机械林场有林地面积由24万亩增加到现在的115.1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1.4%提高到现在的82%,林木蓄积由33万立方米增加到现在的1036.8万立方米。林场湿地面积10.3万亩。这里是滦河、辽河两大水系重要水源地,每年涵养水源2.84亿立方米,固定二氧化碳86.03万吨,释放氧气59.84万吨。森林资产总价值231.2亿元,每年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155.9亿元,为京津冀筑起了一道牢固的绿色生态屏障。

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2021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莅临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林场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荣获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最美奋斗者、时代楷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集体、国有林场建设标兵、感动中国2017年度团体奖、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先进集体、河北省生态文明建设范例等称号。2017年、2021年,林场先后荣获了联合国环保最高奖项“地球卫士奖”和防治荒漠化领域最高荣誉“土地生命奖”。

今后,塞罕坝机械林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防火责任重于泰山,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在深化国有林场改革、推动绿色发展、增强碳汇能力等方面大胆探索,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

九、三代人植树造林塞罕坝被誉为?

塞罕坝系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在清朝属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因开围放垦、匪患火灾,到新中国成立时,塞罕坝已退化成茫茫荒原。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代塞罕坝人坚持植树造林,建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2017年12月,塞罕坝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奖项“地球卫士奖”,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榜样”。

十、塞罕坝历史真实故事30字?

跨越55年,三代人奋斗不息,把“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变成了广袤林海,这是怎样的人间奇迹?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我们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指明了前进方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从一棵树到一片林海,塞罕坝的青松苍翠,见证着几代建设者的躬耕不息、跋涉不止;从茫茫荒原到莽莽林海,塞罕坝的绿水青山,见证着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改地换天。艰苦创业,是塞罕坝精神的支撑。坚韧不拔造林扩绿,科学求实护林营林,塞罕坝,一直在创业的路上,一直在创新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