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生产会降水吗
农业生产会降水吗
农业生产是农民们谋生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农村经济的支柱。然而,天气因素对农业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降水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那么,农业生产会受到降水的影响吗?让我们来探讨一下。
降水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首先,降水是农作物生长所需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适量的降水可以为农作物提供生长所需的水分,保持土壤湿度,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适时的降水能够满足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水分需求,有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另外,降水还可以帮助冲刷土壤中的盐分,改善土壤的肥力。特别是在干旱地区,降水可以使土壤中的盐分稀释,减轻土壤盐渍化的程度,为植物的正常生长创造更好的条件。
农业生产如何应对降水变化
然而,降水的变化也可能对农业生产带来负面影响。干旱和过多的降水都可能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干旱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降水量明显偏少,无法满足农作物正常的生长和发育所需的水分量。干旱会导致土壤干燥,作物根系无法吸收到足够的水分和养分,从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干旱还会导致土壤侵蚀加剧,土地退化,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影响。
在干旱情况下,农民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例如,可以采取节水灌溉技术,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同时,还可以选择适应干旱环境的农作物品种,提高作物对水分的利用效率,减轻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过多降水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虽然适量的降水有助于农作物生长,但是过多的降水同样会对农业生产产生负面影响。过多降水会造成土壤过度湿润,影响土壤中的氧气供应,导致土壤缺氧,从而影响植物的呼吸作用和根系的吸收能力。
此外,过多降水还容易引发水浸灾害,如洪涝和滑坡等。洪涝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直接损害,导致作物死亡或减产。滑坡会导致土地流失和农作物遭受破坏。
对于过多降水的情况,农民可以采取排水措施,保持田间排水畅通,减轻水浸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此外,合理选择播种时间和移栽时间也可以降低过多降水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结论
降水是农业生产中不可忽视的因素。适量的降水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改善土壤肥力。然而,干旱和过多降水都可能对农业生产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农民需要根据不同的降水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例如优化灌溉措施、选择适应性强的农作物品种等。只有科学合理地应对降水变化,才能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二、2022华北降水会增多吗?
2022华北7月较常年同期偏少,预计8月,华北、等地降水偏多。
8月3日,中国气象局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8月气候预测情况,以及7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并发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
预计8月,东北、华北、华南东南部等地降水偏多,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将有1-2个台风登陆或显著影响我国沿海地区。8月是旅游旺季,同时也是强对流天气多发、台风活跃的时期,外出旅游请注意安排好行程。
7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
平均气温23.2℃,较常年同期偏高1℃,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2高
平均降水量96.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20.6%,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2少
三、兴修水利,植树造林为什么可以增加降水?
森林能够涵养水源,使土壤水分增加,空气湿度增大,气候变得湿润,从而增加降水概率。
(1)林冠层不断向上空蒸散大量水汽,使林区的湿度大于无林地区,为降水提供了条件。
(2)林区反射率小,吸收率大,为产生阵性降水提供了热量。
(3)森林的存在使气流被迫抬升,其高度可达几百米、上千米,加强了空气的垂直运动,促进林区湿空气的冷却和凝结。
(4)森林使下垫面的粗糙度增大,森林上方乱流交换作用加强,使林木蒸腾的大量水汽迅速输送到上空,促进降水。
四、气候变暖降水会怎么变化?
全球变暖,相当于地球自然环境的一次重新“洗牌”,其主要效应如下:
1 、全球气候洗牌,有的地区气候变得更好,有的地方气候变得更坏,极端天气发生频率增加。如果原本干旱地区的降水量增加,该地区的农业(包括畜牧业、林业等)收成也会增加;如果原本湿润地区的降水量进一步增加,该地区农业收成有可能减少。如果原本寒冷地区的气温得到提升,该地区的农业收成也会增加;如果原本高热地区的气温进一步升高,该地区的农业收成有可能减少。
2 、海平面上升,原因一是南北极和青藏高原冰山积雪大量消融,二是海洋体积因温度升高而膨胀。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将造成诸多负面效应,包括淹没沿海土地,以及加剧沿海区域的盐碱化。
3 、地球生物分布将发生变化,许多动物被迫迁徙到其它地方,一些生物会大量繁殖,另一些生物会灭绝。对于农作物来说,全球变暖可使无霜期延长,原本一年收一季的地方,可收一季半,原本收二季的地方可收三季,因此有利于农业增产。
4 、由于经济活动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因此全球变暖引起的一系列气候变化都将影响到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例如,暖冬使得冬季保暖服装销量萎缩,取暖消耗能源也随之减少;热夏会增加空调制冷成本,同时也会减少食欲。
全球变暖有助于增加中国降水量
无庸置疑,全球变暖对自然环境的重新洗牌同样适用于中国。众所周知,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部,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而且还降水量存在地域不平衡(东南多、西北少)和季节不平衡(夏季多,其它三季少),因此水资源匮乏乃是制约中国发展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笔者根据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分析后认为,从整体上说,地球气温上升有助于增加中国全境降水量。
1 、中国降水量的主要来源
众所周知,地球陆地降水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来自海洋水汽的多少和当地温差的大小。对于中国来说,中国大陆与印度洋、南太平洋、西太平洋的距离很小,而印度洋和南太平洋的水汽有非常充沛,因此中国南方降水量也比较丰富,年平均降水量通常都在1000毫米以上;其中印度洋的水汽,能够通过雅鲁藏布江、澜沧江、怒江、金沙江的深山峡谷进入青藏高原的南部和东部,给藏南地区和澜沧江、怒江、长江、黄河上游送去宝贵的水资源。上述两项,约占中国水资源总量的80%以上。
对比之下,中国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既远离印度洋和太平洋,又远离大西洋和北冰洋,因此降水量稀少,华北地区年降水量在600毫米~1000毫米之间,黄土高原年降水量不足600毫米,西北地区年降水量仅有50~300毫米。
2 、印度洋和南太平洋气温升高,会给中国南方带来更多的降水量。但是由于我国南方降水量原本就比较充沛,因此新增降水量对南方的经济增长贡献并不大,反而有可能增加洪涝灾害和极端气候灾害的频率和强度。
3 、西太平洋气温升高,有助于我国北方沿海地区的降水量增加,对这些地区的农业和工业发展有利。
4 、北冰洋气温升高可增加中国北方降水量。由于北冰洋的冰山迅速消融,北冰洋气温升高超过摄氏零度,冷空气的温度越高,能够携带的水分子数量也越多,因此来自北冰洋的冷空气的水汽含量也随之大量增加(相对于暖湿气流来说,富含水汽的冷空气可以称之为冷湿气流),这对我国北方来说绝对是一个好消息。
具体来说,北冰洋的面积约1300万平方公里,当它的气温低于摄氏零度时,所蒸发的水汽量非常少,对我国北方水资源贡献也微乎其微。但是,随着北冰洋冰山大量融化,北冰洋气温升高到零度以上之后,北冰洋的水汽蒸发量则会成倍增加,对我国北方的水资源贡献也会成倍增加。假设北冰洋蒸发量每年增加10毫米,每平方公里海域就增加蒸发量1万吨,北冰洋总蒸发量就增加1300亿吨;如果有十分之一北冰洋水汽能够输送到我国北方,那么我国北方每年就可增加水资源130亿吨。事实上,随着北冰洋区域的气温升高,北冰洋每年增加的蒸发量远远高于10毫米,而这就意味着我国北方可望从北冰洋得到更多的水资源。
5 、同理,大西洋气温升高也可增加中国西北地区的降水量。
三 、随着全球变暖加速,中国北方降水量正在增加
2007年9月笔者与夫人去新疆旅游,返京后在《重走周穆王西巡路:与穆天子一路神游》游记中笔者写道:“9月6日7时乘K43次列车,顺黄河南下,至中卫后西行,沿祈连山北麓的河西走廊,经武威、金昌、张掖、酒泉,于当日21时30分到达嘉峪关市,沿途窗外虽然稀稀落落飘着雨(今年西北地区雨水多,这应当与北冰洋冰山大量消融有关,因此荒漠野草绿色也多,玉米、向日葵等长势也好),但是仍然可以明显感到空气越来越干燥。”
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春天,北京(包括华北平原)接连下了好几场小雨,黄土高原的陕西、甘肃、山西,以及内蒙古河套地区也接连下了好几场中雨和小雨。与此同时,我国北方每年春季都要刮的十几场扬沙、浮尘、沙尘暴(例如,2006年4月17日北京遭遇强烈沙尘暴,笔者首次测定北京市降尘量33万吨),今年春天至今北京地区仅有一二次(此前气象部门预报有11次左右)。笔者认为,这种带有转折性的气候大变化,主要不是植树造林绿化的人为功劳,而是自然环境在大尺度范围里发生了有利于增加我国北方降水量的变化(不排除有人会贪天之功、据为己有),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正是全球变暖促使北冰洋冰山大量融化,导致来自北冰洋的冷空气水汽含量大幅度增加。
五、为什么冷涡会带来降水?
冷涡,就是在高空旋转的冷性涡旋系统,它的中心温度比周边低,因此称为“冷涡”。“涡”说明北半球的高空空气在逆时针旋转。“冷”说明它是一个携带冷空气的涡旋。冷涡降雨,是由高空的冷性涡旋控制下形成的降雨。冷涡降雨过程中,由于高空冷空气和低层暖空气对比较明显,很不稳定,因此,这种天气表现为降雨局地性强,有时比较分散的特点。冷涡系统是比较大的,但影响降雨出现的高低空不稳定状态分布不均匀,触发降水发生的条件分布也不均匀,因此就表现为局地性比较强,难以预报
六、为什么植树造林会导致气温升高?
大气增温。
碳的释放,以及储存在凋落物、枯木和管理森林中的土壤碳库是促进气候变暖的关键因素。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欧洲森林是作为一个碳汇的。森林管理可以增强或削弱这个汇,这已经作为一种减轻气候变化的机制放入政治议程中。然而,森林管理不仅影响这个汇的强度,也改变了森林结构,从而影响与上覆大气层的能量和水汽交换。虽然整个欧洲大陆的森林已经扩大了10%,木材采伐以及林种改变成更具商业价值的树木——阔叶林转变为叶片颜色更深的针叶林改变了这些森林的反照率、冠层粗糙度和蒸散量,导致当地的地表温度上升0.12°C。而历史上人为土地覆盖变化的影响,如森林采伐和植树造林,有关碳循环和当代气候都相对记录得比较好,土地利用变化中不涉及土地覆盖变化的影响,如森林管理,还没有好好研究过。
七、植树造林是成语吗?
植树造林不是成语,只是一个词语。
植树造林的解释:
栽植苗木以造成幼林的方法。成活率较高,种子用量较省,但技术操作较复杂。又称栽植造林、植苗造林。
《新华半月刊》1960年第5期:“ 平原乡虽然有多余的劳动力,但是因为可植林的土地面积少,无法大量植树造林。”
八、基坑降水井抽水会让地面脱空吗?
如果控制不当会造成这种现象。在基建工程施工中,不论是盖楼房还是修地铁,在地下水位高的地区进行基坑施工时都需要降低地下水位,采用的办法就是设置降水井。
当用水泵从降水井中抽水时,基坑地下水位会降低,周边场地地下水位也会降低,水位降低会导致场地内建筑物地基下沉。
因此为了尽量避免影响周边建筑,降水井抽水时一般会考虑采取措施减小影响,但有时这种情况也难以完全避免,这样的话就是造成周边地面下沉。
九、为什么会降水降水形成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降水(英文:precipitation) 水汽在上升过程中,因周围气压逐渐降低,体积膨胀,温度降低而逐渐变为细小的水滴或冰晶漂浮在空中形成云.当云滴增大到能克服空气的阻力和上升气流的顶托,且在降落时不被蒸发掉才能形成降水.水汽分子在云滴表面上的凝聚,大小云滴在不断运动中的合并,使云滴不断凝结(或凝华)而增大.云滴增大为雨滴、雪花或其他降水物,最后降至地面.人工降雨是根据降水形成的原理,人为的向云中播撒催化剂促使云滴迅速凝结、合并增大,形成降水. 降水的条件为:海陆位置、地形、大气环流 降水的分类:锋面雨、对流雨、地形雨、气旋雨 1、锋面雨:在锋面上空气缓慢上升(以每秒厘米的速度计算),在冷气团一侧形成层状降水. 2、对流雨:如果下垫面高温潮湿,近地面空气强烈受热,引起空气的对流运动,湿热空气在上升过程中,随气温的下降,形成对流云而降水,比如积雨云和浓积云,条件一定时即可降水.特点是强度大,历时短,范围小,还常伴有暴风,雷电,故又称热雷雨.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和夏季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多见(对流云降水) 3、地形雨:暖湿气流在运行的过程中,遇到地形的阻挡,被迫沿着山坡爬行上升,从而引起水汽凝结而形成降水,称为地形雨.地形雨一般只发生在山地迎风破,背风坡气流存在下沉或者下滑,温度不断增高,形成雨影区,不易形成地形雨. 4、气旋雨:气旋中心附近气流上升,引起水汽凝结而形成降水,称为气旋雨.常见的有热带气旋和温带气旋带来的降水.
十、降水量多少会引发洪水?
降雨量达到多少可以形成洪水与很多因素有关,如当地植被覆盖率,以及地形地貌等特征决定的,下面我们分析下洪水的定义及形成条件及与降水量之间的关系。
洪水定义:由于暴雨或水库溃坝等引起河、湖、海等水量迅猛增指标。加及水位急剧上涨,超过常规水位的水流现象。一般以洪峰流量和洪水总量是衡量洪水量级大小的主要因素。
洪水的类型:按照洪水发生的不同区域,可分为河流洪水湖泊洪水,海岸洪水山洪等。
洪水与降水量之间的关系:降雨强度在单位时段内的降雨量,以毫米/分或毫米/时计
。我国气象部门一般采用的降雨强度标准为:小雨:12小时内雨量小于0.2-5毫米,或24小时内雨量小于10毫米;
中雨:12小时内雨量为5-15毫米,或24小时内雨量为10.1-25毫米;
大雨:12小时内雨量为15.1-30毫米,或24小时内雨量为25.1-50毫米。
降雨量达到多少可形成洪水 :洪水量级不仅与降雨量的大小有关,还与地形、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的程度、河道的消纳能力、地区原来的干旱程度,都可以制约或加剧洪水的产生。并没有与降雨量的绝对值大小有很大的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