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塞罕坝是谁?
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内蒙古高原的东南缘,地处内蒙古高原与河北北部山地的交接处,地貌上界于内蒙古熔岩高原和冀北山地之间,主要是高原台地;东西长51.46千米,南北宽17.84千米,区域海拔高度1500-2067米,面积20029公顷。历史上的塞罕坝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地方,在辽、金时期称作“千里松林”, 曾作为皇帝狩猎之所,被誉为“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主要景点: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塞罕坝草原、七星湖湿地公园、塞罕塔、泰丰湖、月亮湖,塞罕坝不人名是地名
二、塞罕坝主演是谁?
主演吕思涵。
《塞罕坝上》是由刘一煊制作,韩超执导,柳建伟、杨勇、王小氧担任编剧,牛群、成果、傅汉源、吕思含、张羽彤主演的电影。
该影片讲述了塞罕坝上三代造林人五十五年艰辛的造林故事。电影《塞罕坝上》聚焦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展现当年塞罕坝老一辈造林人的艰难岁月,传递出光荣与梦想、使命与执着、等待与希望、理想与爱情的主题。
三、塞罕坝是谁的作品?
塞罕坝上》是由刘一煊制作,韩超执导,柳建伟、杨勇、王小氧担任编剧,牛群、成果、傅汉源、吕思含、张羽彤主演的电影。
该影片讲述了塞罕坝上三代造林人五十五年艰辛的造林故事。
《塞罕坝上》制片人刘一煊表示,这部电影的创作初衷是自己被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者的事迹所感动,想通过电影的方式,让更多的人知道塞罕坝,去感受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植树造林是谁提出的?
孙中山先生是我国近代史上最早倡导植树造林的人。
1893年,他起草了著名的政治文献《上李鸿章书》,指出中国欲强,须“急兴农学,讲究树艺”。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先生提出了在中国北部和中部大规模进行植树造林的计划,规划了农业现代化的远景。
1924年,他在广州的一次讲演中强调:“防止水灾和旱灾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此后,他在许多著作和讲演中,反复强调毁林的危害性和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1915年,在孙中山先生的倡议下,当时的北洋政府正式规定了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自此我国有了植树节。
后因清明节对我国南方来说植树季节太迟,同时也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国民政府又将孙中山先生的逝世日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五、塞罕坝创始人是谁?
在沙漠戈壁之境,构筑起我国三北(西北、华北、东北)地区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三北防护林工程,被誉为“绿色长城”。
流动的绿意,大地的史诗。从塞罕坝林场到三北防护林工程,离不开一位开拓者的谋篇和心血——刘文仕,曾任塞罕坝林场第一任场长、三北防护林建设局第一任副局长。
这位党龄74年的老党员,扎根祖国生态建设最需要的“软肋”,秉承垦荒播绿初心,固守脚下阵地。他将塞罕坝的经验和精神,在三北防护林建设中传承并发扬光大。
8月10日凌晨,因病医治无效,刘文仕在银川逝世,享年93岁。
六、塞罕坝谁破坏的?
塞罕坝曾是清朝皇家猎苑所在地,清后期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风沙漫天,野兽断迹新中国立时,塞罕坝林业资源已所剩无几,当时北京年均沙尘天数达到56.2天。1962年塞罕坝建立林场至今,森林覆盖率由11.4%提高到80%,56年的时间,荒地变森林。这里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与此同时北京春季沙尘天数大幅减少,2010年以来北京的春季沙尘年均天数不足5天。
七、三代人植树造林塞罕坝被誉为?
塞罕坝系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在清朝属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因开围放垦、匪患火灾,到新中国成立时,塞罕坝已退化成茫茫荒原。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代塞罕坝人坚持植树造林,建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2017年12月,塞罕坝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奖项“地球卫士奖”,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榜样”。
八、塞罕坝的树是谁种的?
塞罕坝的树是由中国林业科学院院士、中国林业科学家陈新滋和他的团队开始的种植工程。陈新滋于1956年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工作,在1970年代开始了塞罕坝的植树造林计划。在计划的前几年,陈新滋等科学家进行了多年的调查研究和实验,最终选择了马尾松和油松这两种具有生存力和适应性的树种进行种植。
他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依靠创新技术和艰苦努力,成功地让这片荒滩变成了中国北方最大的造林区域。陈新滋因此荣获了“全球500位最具影响力的环保人物”等多项荣誉和奖励,成为塞罕坝造林的代表人物。
九、塞罕坝是谁提出并领导建设的?
在沙漠戈壁之境,构筑起我国三北(西北、华北、东北)地区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三北防护林工程,被誉为“绿色长城”。
流动的绿意,大地的史诗。从塞罕坝林场到三北防护林工程,离不开一位开拓者的谋篇和心血——刘文仕,曾任塞罕坝林场第一任场长、三北防护林建设局第一任副局长。
这位党龄74年的老党员,扎根祖国生态建设最需要的“软肋”,秉承垦荒播绿初心,固守脚下阵地。他将塞罕坝的经验和精神,在三北防护林建设中传承并发扬光大。
8月10日凌晨,因病医治无效,刘文仕在银川逝世,享年93岁。
十、塞罕坝林场最早上坝的是谁?
“第一代上坝”的是陈彦娴
“六女上坝”的发起者是陈彦娴,1964年7月,正在承德二中读高三的陈彦娴,虽面临高考的压力,但“学榜样”的浓厚氛围,让20岁的陈彦娴内心中那股渴望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热血的激情难以抑制。
同宿舍的甄瑞林、王晚霞、史德荣、李如意、王桂珍几个好姐妹也萌发了响应党的号召下乡锻炼的念头经历重重困难险阻才有了“六女上坝”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