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月
12
2025
0

破坏大自然的事例?

一、破坏大自然的事例?

事例一:森林面积减少

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对环境具有重大的调节功能。因发达国家广泛进口和发展中国家开荒、采伐、放牧,使得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据绿色和平组织估计,100年来,全世界的原始森林有80%遭到破坏。另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报告显示,如果用陆地总面积来算,地球的森林覆盖率仅为26.6%。森林减少导致土壤流失、水灾频繁、全球变暖、物种消失等。一味向地球索取的人类,已将生存的地球推到了一个十分危险的境地。

事例二:臭氧层破坏和损耗

自1985年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以来,地球上空臭氧层被损耗的现象一直有增无减。到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面积已达2400万平方公里。现在在美国、加拿大、西欧、前苏联、中国、日本等国的上空,臭氧层都开始变薄。在对消耗臭氧层物质(ODS)实行控制之前(1996年以前),全世界向大气排放的ODS已达到了2000万吨。

事例三:罗布泊消失了

塔里木河全长1321公里,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内陆河。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1925年至1927年,国民党政府一声令下,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汇入罗布泊,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缺水,3个村庄的310户村民逃离家园,耕地废弃,沙化扩展。解放后的1952年,塔里木河中游因修筑轮台大坝,又将塔里木河河道改了过求。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得以好转,胡杨枝重吐绿叶,原来废弃的耕地长出了青草,这里变成牧场。

事例四: 水资源枯竭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似乎无所不在。然而饮用水短缺却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目前,世界的年耗水量已达7万亿立方米,加之工业废水的排放,化学肥料的滥用,垃圾的任意倾倒,生活污水的剧增,使河流变成阴沟,湖泊变成污水地;滥垦滥伐造成大量水分蒸发和流失,饮用水在急剧减少。水荒,向人类敲响了警钟。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流受到污染,生化需氧量(BOD)值超过6.5毫克/升,水中氮和磷污染,污染河流含磷量均值为未受污染河流平均值的2.5倍。另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生活用水告急,其中43个国家为严重缺水,危及20亿人口的生存,其主要分布在非洲和中东地区。许多科学家预言:水在21世纪将成为人类最缺乏的资源。正如人们所希望的,不要让人类的眼泪成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

事例五:海洋资源破坏和污染

据估计,全世界有9.5亿人把鱼作为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但近几十年来,人类对海洋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对海洋日趋严重的污染,有可能使全球范围内的海洋生产力和海洋环境质量出现明显退化。1993年,在全世界捕捞的1.01亿吨鱼中,有77.7%来自海洋。当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2/3以上的海洋鱼类已被最大限度或过度捕捞,特别是有数据资料的25%的鱼类,由于过度捕捞,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另有44%的鱼类的捕捞已达到生物极限。而另一方面,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部分废物和污染物最终都进入了海洋。全球每年有数十亿吨的淤泥、污水、工业垃圾和化工废物等被直接排入了海洋,河流每年也将近百亿吨0淤泥和废水、废物带入沿海水域,引起沿海生境改变,使动物的栖息和繁殖地遭到破坏。海洋污染的主要来源和比例约是:城市污水和农业径流排放44%,空气污染33%,船舶12%,倾倒垃圾10%,海上油、气生产1%。

二、人类怎样破坏大自然?

1、工业废气排放污染大气环境,导致酸雨和温室效应。

2、伐木、破坏植被,破坏生物栖息环境,不利于温室气体的吸收。

3、任意捕杀野生动物,破坏生物多样性。

4、城市的光污染,破坏生物生态环境,如候鸟迷失方向。

5、化肥农药的使用,污染土地资源和水资源。

6、能源开采方式不当,破坏地标植被,污染周边环境。

7、过度捕捞鱼类,向海洋排放废弃物,破坏海洋生态环境。

三、大自然被破坏严重?

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环境污染,以致包括世界大部分人口在内的严重的水质型缺水、还有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土地石漠化,荒漠化以及自然灾害导致世界粮食短缺、人类活动还破坏了很多地球生物的生活环境,导致很多生物已经或几乎灭绝或难以继续生存下去,如果人类还不及时地对地球环境加以治理和保护,甚至将会危及到人类自身的存亡。

自从人类来到这个世界上,就一直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但是有的人面临着这么严重的环境污染,却还没有意识到危害的征兆已经降临

人类给大自然造成的危害有:

1、工业废气排放污染大气环境,导致酸雨和温室效应。

2、伐木、破坏植被,破坏生物栖息环境,不利于温室气体的吸收。

3、任意捕杀野生动物,破坏生物多样性。

4、城市的光污染,破坏生物生态环境,如候鸟迷失方向。

5、化肥农药的使用,污染土地资源和水资源。

6、能源开采方式不当,破坏地标植被,污染周边环境。

7、过度捕捞鱼类,向海洋排放废弃物,破坏海洋生态环境。

然而,灾难的一天就这样悄无声息的来临了。

1、北美黑风暴

1934年5月11日凌晨,美国西部草原地区发生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黑色风暴.风暴整整刮了3天3夜,形成一个东西长2400公里,南北宽1440公里,高3400米的迅速移动的巨大黑色风暴带。风暴所经之处,溪水断流,水井干涸,田地龟裂,庄稼枯萎,牲畜渴死,千万人流离失所。

这是大自然对人类文明的一次历史性惩罚。由于开发者对土地资源的不断开垦,森林的不断砍伐,致使土壤风蚀严重,连续不断的干旱,更加大了土地沙化现象。在高空气流的作用下,尘粒沙土被卷起,股股尘埃升入高空,形成了巨大的灰黑色风暴带。

2008年我国近岸海域监测面积共281012平方公里,其中Ⅰ、Ⅱ类海水面积212270平方公里,Ⅲ类为31077平方公里,Ⅳ类、劣Ⅳ类为37665平方公里。按照监测点位计算,全国近岸海域水质Ⅰ、Ⅱ类海水比例为70 .4%,比上年上升7 .6个百分点;Ⅲ类海水占11.3%,与上年持平;Ⅳ类、劣Ⅳ类海水占18.3%,下降7.1个百分点。

四大海区近岸海域中,黄海、南海近岸海域水质良,渤海水质一般,东海水质差。北部湾海域水质优,黄河口海域水质良,Ⅰ、Ⅱ类海水比例在90%以上;辽东湾和胶州湾海域水质差,Ⅰ、Ⅱ类海水比例低于60%且劣Ⅳ类海水比例低于30%;其他海湾水质极差,劣Ⅳ类海水比例均占了40%以上,其中杭州湾最差,劣Ⅳ类海水比例高达100%。

海洋重要鱼、虾、贝、藻类的产卵场、索饵场、洄游通道及自然保护区主要受到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的污染。无机氮污染以东海区、黄渤海区部分渔业水域和珠江口渔业水域相对较重,活性磷酸盐污染以东海区、渤海及南海近岸部分渔业水域相对较重,石油类的污染以东海部分渔业水域相对较重。

四、人类破坏大自然的电影?

《后天》是由20世纪福克斯公司制作的的科幻片,该片由罗兰·艾默里奇执导,丹尼斯·奎德、杰克·吉伦哈尔、艾米·罗森、莎拉·沃德等主演。该片于2004年5月28日在美国上映。

该片主要讲述了温室效应造成地球气候异变,全球即将陷入第二次冰河纪的故事。北半球因温室效应引起冰山融化,地球进入第二冰河期,龙卷风、海啸、地震在全球肆虐,整个纽约陷入冰河的包围中的故事。

五、人们是如何破坏大自然?

①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

②人类生产和生活所排放出的一些污染物,如冰箱空调等设备制冷剂的氟氯烃类化合物以及其它用途的氟溴烃类等化合物,它们受到紫外线的照射后可被激化,形成活性很强的原子与臭氧层的臭氧作用,使其变成氧分子,这种作用连锁般地发生,臭氧迅速耗减,使臭氧层遭到破坏。

六、人类破坏大自然大自然报复人类的事例?

温室效应将使荒漠扩大,土地侵蚀加重,森林退向极地,旱涝灾害严重,雨量将增加7--11%;温带冬天更湿,夏天更旱;热带也将变得更湿干热的副热带变得更干旱,迫使原有水利工程重新调整.再是沿海将受到严重威胁.由于气温升高,两极冰块将溶化,使海平面上升1米多.现在全世界有1/3的人口生活在沿海,沿海又是工农业非常发达的地方,海平面升高会淹没许多城市和港口.

七、大自然被破坏

大自然被破坏:寻求可持续解决方案

大自然是我们的地球上最宝贵的财富之一。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和加剧,大自然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坏。大规模的森林砍伐、过度捕捞、土地开垦和工业化进程,都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我们必须重视这个问题并寻找可持续的解决方案来保护大自然。只有通过采取积极的行动,我们才能确保人类的未来和地球的生态平衡。

森林砍伐:不可持续的发展行为

森林是地球上重要的储存碳的地方,并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然而,森林砍伐却对这些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每年数以百万计的树木被砍伐,导致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威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采取措施保护现有的森林,并重新种植被砍伐的区域。政府、环保组织和企业应合作共同努力,制定严格的政策和法规,限制乱砍滥伐行为,并推动可持续林业管理。

过度捕捞:保护海洋资源的需要

海洋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但随着过度捕捞的发生,海洋生物多样性正面临威胁。渔业是许多海岛国家的主要经济来源,但捕鱼活动必须遵循可持续原则,以确保海洋生态系统的长期健康。

为了解决过度捕捞问题,我们需要实施更严格的渔业管理政策,并提倡可持续渔业实践。这包括限制捕鱼的数量和种类、禁止破坏性的捕鱼工具,以及建立海洋保护区来保护脆弱的海洋生态系统。

土地开垦和工业化:平衡发展与环境保护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土地开垦和工业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大片土地被开垦用于农业和城市建设,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为了实现平衡的发展和环境保护,我们需要制定严格的城市规划政策和环境评估制度。政府和企业应该优先选择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并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和生产技术。

寻求可持续解决方案

要解决大自然被破坏的问题,我们需要共同努力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首先,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该考虑到环境因素,并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贯穿于各个领域。他们应该投资于环境保护项目,鼓励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并鼓励公民采取环保行动。

其次,企业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他们可以采用环保技术,减少能源和水资源的消耗,推动可持续生产和供应链管理。

个人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简单的生活方式改变来减少对大自然的负面影响。例如,节约用水、回收和再利用、减少能源消耗以及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生活环境。

我们必须意识到,大自然的破坏不仅仅对环境造成巨大影响,也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未来。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保护大自然并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地球。

八、为什么人要破坏大自然?

其实人类并不想破坏大自然,只是发展到一定阶段不能避免。

人类自几万年前就是自然界顶级掠食者

九、关于大自然被破坏的感受?

大自然被破坏将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如大自然保持较好的城市或乡村,人与自然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社会生活正常。

如果大自然被破坏了,会产生洪水或干旱,暴雨,泥石流,大江大河水位会上涨,它可以冲毁农田,淹设城市,直接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十、人对大自然有哪些破坏?

1、工业废气排放污染大气环境,导致酸雨和温室效应。

2、伐木、破坏植被,破坏生物栖息环境,不利于温室气体的吸收。

3、任意捕杀野生动物,破坏生物多样性。

4、城市的光污染,破坏生物生态环境,如候鸟迷失方向。

5、化肥农药的使用,污染土地资源和水资源。

6、能源开采方式不当,破坏地标植被,污染周边环境。

7、过度捕捞鱼类,向海洋排放废弃物,破坏海洋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