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画的由来以及历史?
山河依旧,艺术难留。
国画传承,靠你靠我。
但是很多人仍然对国画的认识还是浅层次的知而不全、模棱两可的状态。
俗话说,知其然,不可不知其所以然,这不,了解国画,还必须得了解国画的历史,要搞清楚它是如何产生、如何发展,发展顶峰又是什么时候,后来是否又有新发展?
今天,我将从国画的产生、发展、顶峰这三个阶段为大家介绍,让大家对它有一个更为清晰的了解。
起源
中国画的起源,上可溯至原始社会,那时以岩壁画和陶画为主,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是社会大动乱时期,也是文化艺术大发展时期。随着域外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大碰撞带来的大融合,形成了以宗教题材为主的绘画,同时,山水画和花鸟画也逐渐萌芽。
在东周墓葬中出土过最早的画作“祈祷的女人和夔龙”(亦称龙凤仕女图),存世最早最完整的作品是南北朝时期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发展
中国画的大发展,是隋唐时期,这个时候,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纷彩各异,宗教画也发展到顶峰,同时出现了世俗化发展倾向。我们所熟知的“山水画祖”展子虔和“画圣”吴道子都是这个时代的杰出代表。
顶峰
国画的发展顶峰,可以说是在宋元明时期。宋元时期是文学艺术在我国历史上的大爆发时期,经过了隋唐时期的积淀,再到五代十国的多民族融合发展,艺术被推至顶峰时期。这个时期,人物画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而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其中,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李公麟的《五马图》成为后世国画研究的瑰宝。
明、清的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和风俗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稳定,文化艺术领域空前繁荣,涌现出很多热爱生活、崇尚艺术的伟大画家,历代画家们创作出了名垂千古的传世名画。
明代画坛沿着元代已呈现的变化继续演变发展,文人画和风俗画绘成洪流,并形成诸多流派;山水、花鸟题材流行,人物画衰微;水墨技法不断创新,进一步丰富了笔墨表现能力;创作宗旨更强调抒写主观情趣,追求笔情墨韵。
明代绘画前期,有继承元代水墨画法的文人画;宫廷“院体”绘画;由戴进、吴伟创立的“浙派”绘画。明代绘画中期,苏州崛起“吴门四家”,沈周、文徵明形成声势煊赫的“吴门画派”,弘扬文人画传统,唐寅、仇英兼取“院体”、文人画之长,形成新的面貌。明代绘画后期,山水画成为主流,文人写意花鸟画也迅猛发展,画坛尊吴门画派为首。
最后的话
在这个灯红酒绿、物欲横飞的时代里,我们难免不知所措
缺少了艺术的熏陶,有时候,我们变得些许空虚彷徨
但是不管未来有多久,有些东西终究该捡起来
西方艺术千姿百态,传统的瑰宝不能忘记。
如果您对国画学习感兴趣,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山水一城,ID:guofengliucun。跟着公众号一起来体验最专业的国画教学吧。
二、台湾历史问题由来?
为了庆祝台湾回归和我的生日(透露一下,本人生日5月12日),
本人特意制作了呆丸归来系列课程,以表兴奋。
本系列视频讲包括十二讲内容,系统梳理台湾从地质生成年代起至今的历史。
具体分为:
一、地质时代:台湾岛的诞生;二、先史时代:台湾新旧石器文化与族群
三、陆海时代:移民迁移与官方交流;四、荷西时代:西方殖民与侵略
五、明郑时代:台湾大开发;六、清统时代:羁縻,塑造与吸纳
七、割台时期:庶民的抗争;八、日据时代:资源汲取与“人格”重塑
九、光复时期:希望与失望;十、蒋氏时代:压抑与现代性
十一、曙光前期:致幻的蜜糖;十二、统一时代:伟大复兴。
此外,还有十二个人物外传,通过人物故事丰富历史内容,增加学习兴趣。
本系列课程将作为山东学子报考台湾省公务员教学使用,
借鉴的诸多视频、图文资料放在最后,同学们可自行下载学习。
好,课程开始前我们先做一个简单的网络文献考古工作:
在曙光前期,我们在网上遇到一位失智的少年,
这位毒草同学的想法很高端,他在PPT论坛上发帖问询:
如果把台湾西边的土地挖掉,填到东边,
然后依次往复,台湾岛是不是就可以搬走啦!
一开始网友以为这是伪造的,是蓄意羞辱,
然而,人与人果然是不一样的,我们或许忽略了一些高级物种存在的现实。
台湾省东森新闻找到了原贴,
他还给出了三种选择,一往日本走,二往纽西兰走,三往美国西海岸走。
这位大佬一本正经的询问,搬到哪里比较好?
有贴心的网友给出了三种方案:
一是插钢管,借助地球自转运动,问题是如果拔管子不及时可能会撕裂地球;
二是召集青年人手拿船桨,像划龙舟一样划走,问题是手回酸;
三是克隆某政治要人,让他到台岛北部海域击水,然后水波就把岛运走啦。
对此,我只想说,这位北方网友,你随便搞,无所谓,到时候我会出手。
这就要从台湾岛地质构造形成的历史讲起:
时间并不久远,上限2亿年。
中生代的三叠纪时期,最晚从1.4亿年至6500万年前,
欧亚大陆板块向东俯冲于菲律宾海板块之下,
隐没带海沟在地壳运动下堆积了增积岩体,
缓慢的造山运动构造了台湾岛的地质基底,古台湾岛小荷露出尖尖角;
不久后,到6500万年至4000万年前,古太平洋板块停止隐没,
地壳张裂,热沉陷现象出现,古台湾岛沉入海底,
被沉积物覆盖,来自大陆的沉积物厚达至8000米;
4000万年前左右,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台湾及附近小岛又受地块挤压褶皱上升,
古台湾岛或许又重新露出海面。台湾地质构造的基础奠定了。
到新生代晚第三纪中新世,2000万年至1000万年前,
欧亚大陆板块割裂出南中国海板块,继续向菲律宾海板块俯冲运动,
形成了吕宋岛弧系统,古台湾岛重新没入大海,只有中央山脉露出海面,
在其两侧,增积楔堆积继续,集起大量的沉积物;台湾岛主体山脉系统初步形成。
- 时光很快来到新生代晚第三纪的上新世,
从300万年前到最晚100万年前,蓬莱造山运动又剧烈进行,
吕宋岛弧与欧亚大陆板块发生碰撞,中央山脉再度挤压上升,
连带两侧也褶皱成山,雪山山脉与西部麓山带形成,
他的组成原料是从中国大陆过来的沉积物,从北部苏澳镇到南部恒春镇。
第四纪后更新世前期,100万年前左右,
吕宋岛弧前缘俯冲碰撞上中央山脉,直到50万年前终于形成海岸山脉,
大概就是现在花莲到台东150公里的范围,这是台湾岛地震、火山最为活跃的地质带,
最晚到20万年前琉球岛弧伸入台湾东北部,
东北部山脉下沉形成台北盆地,宜兰平原。
此后到大约1万年前,无论时光荏苒,
台湾岛仍是大陆的一部分,同大陆始终链接在一起,大多数情况下类似于一个半岛。
即使第四纪间冰期来临,海平面上身、局部陆地下沉,出现了台湾海峡黑水沟。
然澎湖列岛同南部福建陆地之间,仍有一条经过台湾礁的陆地链接着,比如东山路桥、舟山路桥。
尤其是最近一次冰盛期(约2万年前),
当时海平面比现在低120米,大陆到台湾之间几乎变成了平原,这为早期人类迁移台湾创造了条件。
随后,间冰期到来,每100年海平面上升1米,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约6300年前结束。
就此,回顾台湾岛地质结构变迁的历程,亿万年如一瞬,然台湾岛的地质结构始终与中国大陆架密不可分。
如果我们的目光能长远一点,
再过5万年,冰盛期再次到来,海平面下降,台湾海峡又会变成海岸草原。
假如能耐心等待一下,由于菲律宾海板块的持续挤压,
在历经短短200万年的造山运动后(所以说,朋友们该修仙的,还是得修仙那),
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台湾海峡将抬起消失,台湾岛又紧紧的靠在福建边上。
由此,之后再遇到具有分离倾向的毒草,您可以亲切的问一声:
老铁,我晓得你牛逼,但你能背着大陆架跑吗?
涛涛黄河、滚滚长江,自西向东,跨越千里,终汇于东海,
河海相通,山海相连,东海与华夏蔚然一体!台湾岛伏波东海之上。
三、丝袜的历史由来?
早在16世纪的欧洲,当时上层社会的男性就喜爱穿白色紧身裤袜,这也是丝袜最早的造型。
二十世纪初,由于成衣的普及,时尚观念被大众广泛的接受。时尚已经不再是上流社会的特权,各个阶层的妇女都加入了追逐时髦的行列。女装的造型发生了突破性的变化,充满了时代气息。女性们也一改往日柔软的外表,大大方方露出健美的小腿。因此,丝袜更加成为她们必不可少的配饰。但那时用来生产袜子的纤维都取自天然,如棉、羊毛和真丝。这些材料在应用前必须经过细心的切割和缝纫,而且由于它们缺乏弹性,因此制造的耗用量极大,织出的袜子也很容易松垮。
1937年,杜邦公司的一位化学师偶然发现煤焦油、空气与水的混合物在高温融化后能拉出一种坚硬、耐磨、纤细并灵活的细丝。这就是广为人知的尼龙纤维。 尼龙丝袜的发展无疑是袜子历史中的一个里程碑。但在享受尼龙带来的丝袜革命的同时,女性们发现尼龙丝袜存在的最大的缺陷就是缺乏弹性。于是纱线生产商们又开始苦思冥想地寻找解决良方。他们用带松紧带的袜子配衬连衣裙,使袜子不再移动,并且绷紧,保持人体的S形曲线。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女性服装呈现出极度的性感、奢华和妩媚,尤其是女性的晚装,低胸、高开衩的运用及其普遍。于是丝袜也成为了晚装配饰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四、番薯由来的历史?
番薯,山东人叫地瓜,这个埋在土里,外表平平无奇,内在丰富的物种,在灾荒与干旱的年代曾经是救命口粮。
更为传奇的是番薯作为舶来品,当年可是战略物资,靠走私才得以传入中国。
番薯的起源:源自美洲,被西班牙人传播开
番薯的出生地是南美洲及大、小安的列斯群岛。番薯最大的特点就是高产、适应性强,而这一点也成为番薯能流传到世界的重点
番薯早在几千年前就被印第安人种植,也是玛雅人的主要食物。直到1492年10月12日,哥伦布率领船队到了美洲大陆然后就发现了诸多奇妙的物种,其中番薯作为其中一种异域礼物献给了西班牙女王。
随着西班牙人的殖民活动,番薯也因为其产量大,适应性强的特点随着西班牙人的殖民脚步传到东南亚一带。
有粮食就意味着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所以现在司空见惯的番薯在当时被西班牙人视为“战略物资”,禁止传播。
靠走私进入中国
番薯传入中国一般认为有广东、福建几条路线。
通认的引进番薯第一人是广东人陈益。万历年间,陈益搭乘友人商船来到安南(越南),安南官员用番薯接待了陈益等人。番薯吃起来香甜软滑,还能充饥。
从此陈益开始特别留心番薯的生长习性与栽培方法,两年后他冒着杀身的风险贿赂收买士卒,把薯种藏在铜鼓中偷偷带回国。
回国之后,陈益在虎门购置几十亩地,种植番薯,成为番薯引进中国第一人。
12年后福建商人陈振龙及子到吕宋(菲律宾)做生意。也发现了番薯这个物种,对比之下番薯亩产量甚至能达到十倍于福建水稻。想到家乡土地贫瘠,粮食不足,陈振龙决定把番薯带回国。
然而当时的西班牙殖民者把番薯作为战略物资看待,严禁种、苗外传,海关查核非常严格,陈振龙几次想要偷运都不成。
最终,陈振龙想到一个办法,他先用重金贿赂当地土著取得一些藤蔓,然后把藤蔓与缆绳缠在一起,又用污泥涂黑,终于骗过西班牙海关,偷运回国。
回国后第二年,恰逢灾难,陈振龙向福建巡抚上书推荐推广番薯,终于在东南沿海得到广泛推广。徐光启在上海丁忧时,得知福建番薯救荒的事情后,遍将番薯引种到上海、江苏,之后历经几次推广,到清朝时期,番薯以其产量大、适应性强的特点终于遍及全国,成为稻米、小麦、玉米之后第四大粮食作物。
五、新年的历史由来?
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
农历新年也就是大年初一,也称春节,春节是中国农历的岁首,也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中国民间过春节的习惯,大抵是从原始社会时代的"腊祭"演变而来的。春节又叫"过年",俗称"年",年是一只怪兽,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只有除夕才爬上岸来。它一上岸,所到之处便是洪水泛滥。后来人们在家门口贴起红纸,院子里烧柴禾、拢旺火,用菜刀剁菜肉,发出雷鸣般的声音。把“年”吓回逃回了海里。于是就有了除夕贴对联,挂彩灯,穿新衣,还要剁饺馅包饺子,晚上还要拢旺火、烧柴禾,------这就是年了。
六、亲戚的历史由来?
先秦时可指至亲,如父母、妻、嫂及叔伯兄弟、子侄等。
《墨子·非命上》:“是以入则孝慈于亲戚,出则弟长于乡里。”孙诒让间诂:“亲戚好父母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伍尚]谓其弟员曰:‘......闻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亲戚为戮,不可以莫之报也。’”又《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说帮王书十上而说不行......归至家,妻不下絍,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予,富贵则亲戚畏惧。’”
《大戴礼记·曾子疾病》:“亲戚既没,虽欲孝,谁孝?”
2、泛指内外亲属。《孟子·公孙丑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礼记·曲礼上》:“兄弟亲戚称其慈也,僚友称其弟也。”孔颖达疏:“亲指族内,戚方族外。”晋陶潜《归去来辞》:“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红楼梦》第六回:“凤姐笑道:‘亲戚们不大走动,都疏远了。’”
七、鞭炮的历史由来?
放鞭炮的习俗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初一,鸡叫第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恶鬼。当时没有火药,没有纸张,人们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们称为“爆竿”,大概是将一支较长的竹竿逐节燃烧,连续发出爆破之声。
后来,炼丹家经过不断的化学试验,发现硝石、硫黄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烧和爆炸,于是发明了火药。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声音更大,使得火烧竹子这一古老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北宋时,民间已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还有单响和双响的区别,改名“爆仗”,后又改为“鞭炮”。
八、以色列的历史由来?
以色列,是西方的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犹太人口居多,了解它建立的历史由来,
以色列,全称是以色列国,位于西亚,人口930万左右,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起源于约4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后因躲避自然灾害迁徙至埃及尼罗河三角洲东部,因而得名“希伯来人”意为“渡来之人”。
公元前13世纪末迁居到巴勒斯坦地区。后被罗马帝国征服,犹太人开始流亡欧洲。
公元前11世纪,建立了以色列联合王国。公元前十世纪大卫的儿子所罗门王之后分裂为南北两国,北方是由十个支派组成的以色列王国,而南方是由大卫后裔世袭的犹大王国。
公元70年被罗马人赶出巴勒斯坦地区,开始长达近2000年的“大流散”。
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兴起,犹太人开始大批移居巴勒斯坦地区。一战结束后,英国对巴勒斯坦地区实行委任统治。
1917年11月,英国发布《贝尔福宣言》。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地区分别建立一个阿拉伯国和一个犹太国。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根据该决议正式成立。
九、锅的历史由来?
“陶釜”可以看做是人类饮食历史上最早的锅,
三国时,谯周的《古史考》中有“黄帝作釜(fǔ)甑(zèng)”的记述,其中的“釜、甑”即是古代不同“锅”的称谓,除此之外还有鼎、镬、甑等许多名称。原始部落时期的石烹阶段是人类熟食的开始,进入陶烹阶段,标志着人类的饮食逐渐步入成熟。
十、台湾的历史由来?
春秋战国时期称台湾为“岛夷”; 秦朝称“瀛州”; 三国时期称“夷洲”;隋朝至元朝称“流求”。 明朝中期以后民间对台湾的称呼很多,如“鸡笼”(指台湾北部)、“北港”(台湾西部沿海的通称)、“大员”、“台员”、“台窝湾”(指今台南安平地区附近),官方称为“东番”。 郑成功改称“东都”,后郑经改为“东宁”。清朝更名为“台湾”,并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这是台湾的正式定名。台湾由于物产丰富,又称“宝岛”。
我们认为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中国人买中国人的土地没有任何问题。大陆居民只要不是“党政军”人士都可以在台湾买房的,最低有总价20多万的台湾房产。
我们想要把台湾买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