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月
07
2025
0

安顺历史简介?

一、安顺历史简介?

安顺位于贵州省中西部,距贵州省省会贵阳90公里,素有“黔之腹、滇之喉、粤蜀之唇齿”之称。全市总面积9267平方公里,人口26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39%。

安顺文化底蕴深厚,是贵州历史上开发最早的区域,是贵州省历史文化名城,具有穿洞文化、夜郎文化、牂牁文化、屯堡文化、三国文化、攀岩文化、三线文化等独特的文化优势。普定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被誉为“亚洲文明之灯”;中国古代八大神秘文字之一的关岭“红崖天书”世称“千古之谜”;明代军事遗存屯堡村落和关岭古生物化石群堪称“世界唯一”;安顺蜡染被誉为“东方第一染”; 安顺地戏被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

安顺素有“中国瀑乡”、“屯堡文化之乡”、“蜡染之乡”、“西部之秀”的美誉。境内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为13.9℃,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100%并保持稳定,是国家最早确定的甲类旅游开放城市之一,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贵州省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及西线旅游中心。全市风景区面积占幅员面积的12%以上,远高于全国1%和贵州省4.2%的比例。境内有三个国家级风景区,其中世界著名的黄果树大瀑布和龙宫风景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有格凸河国家级风景区、古生物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有花江大峡谷、夜郎湖、斯拉河等省级风景名胜区。

安顺是“定产到组”联产承包责任制“顶云经验”的发源地,有“北凤阳,南顶云”之称;是1988年的“深化改革,促进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加快发展”改革试验区;是“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贵州加快发展的经济特区”。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安顺市委、市人民政府将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升级,高起点打造百万人口生态旅游城市,努力实现安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二、安顺历史典故?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安顺为古牂牁国北部中心,称夜郎邑。战国初期,牂牁北面夜郎部落兴起,将牂牁国君及部落驱逐到苴兰(今福泉一带),从而建立夜郎国,当时安顺也是夜郎国首邑。战国时楚顷襄王派将军庄蹻率军西征云南,夜郎王归降;北方强秦乘虚攻占今贵州东部,切断庄蹻归路,于是庄蹻便驻留云南自立为王,统治夜郎诸国;秦统一后,安顺被划入象郡北部地域。汉武帝时,笼络羁縻夜郎君长,授与其王印,此即小夜郎。汉成帝时期,各君王争雄不服朝廷,被汉灭,至此牂牁国历时540余年,夜郎国历时250余年后宣告灭亡。

三国时卢鹿部蒙族的济火因助汉廷平叛有功,汉遂封其为罗甸王,赐普里部统治。魏晋时期汉族官宦入驻贵州,此时期政区名称频易,牂牁郡即被分割为牂牁、夜郎、平夷三个小郡,安顺仍隶属于夜郎郡。唐中叶封普里部君长为普宁郡王。宋时为绍庆府,羁縻二十二个小州,安顺称普宁州;元宪宗七年(1257),普里部归附朝廷,隶属于曲靖宣慰司。

三、安顺场的历史意义?

安顺场,是红军强渡大渡河,创造世界军史奇迹的著名渡口。如果不迅速摆脱大渡河的阻隔,中央红军就有可能在这个地区被重新包围起来。

紧急关头,中央军委果断放弃在安顺场全部过河的计划,为最终北上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贵州安顺历史气候?

属典型的高原型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360毫米,年平均气温14℃,历史最高气温34.3度,最低气温-7.6度,年平均相对湿度80%,年平均风速2.4m/s,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宜人。安顺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凉爽、湿润、清新、太阳辐射低。

安顺一年有九个月平均气温均在10℃以上;以日最高气温≥35.0℃ 的时段称为酷暑期,安顺没有35℃以上的高温记录。

安顺夏季的平均日照每天只有4~5小时,而庐山、哈尔滨、承德等地达7小时左右。安顺虽然地处云贵高原,但由于云多雨多,有效阻挡了太阳辐射及紫外线辐射对人体的伤害,所以安顺人比其他高原地(如昆明)的居民显得皮肤白皙。安顺的夏季有两个气候特点:一是常有山谷风和夏季风,二是云多雨多。

安顺地处贵州高原苗岭山脊线上,山谷风明显,西南季风来自印度洋,夏季风多,无闷热感,夏季平均风速2.5~3.0米/秒。

五、安顺上头铺庙历史?

有人居住有了村寨,有了信仰佛教的百姓修了庙。

上头铺村位于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幺铺镇。友好好客,英才辈出,空气清新,空气好。上头铺村与周边地点:开十五号路,杨家桥村,英雄水库,西航大道,云台山路,板登山村,开一路,开二路,寨上,定安大街,石板寨村。主要农产品:豌豆,山药,沙果,菠菜,西葫芦,雪里红,山药,葡萄。

六、成都安顺桥历史?

成都安顺廊桥,位于府南河交汇口南河上游135米处,横跨南河,桥跨主体长81米,宽23.6米,于1996年在原古安顺桥旧址基础上重建,是一座集历史、文化、商贸、餐饮、行人功能为一体的景观桥,取“天上鹊桥,地上廊桥”之意命名。 在桥上可以观赏到唐诗宋词为主题的大型浮雕,梯式水景及“桥上桥下共流水”的绮丽景观,亲临“廊桥相会”的爱情之旅。还有成都市唯一的桥上餐厅,餐厅装饰古香古色,别具风味,是夜观水色、怀古思今的绝好去处。

七、安顺姓丁的历史人物?

丁宝祯(1820——1886),贵州平远州(今织金县)牛场人。这位从偏远乡村走出的人杰,“少能文,有操略”称奇乡中。他22岁中举,33岁(咸丰三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所谓“庶吉士”,即朝廷选新进士中德才兼优者入庶吉馆学习三年之后量才分发任用。历尽风雨坎坷,丁宝祯从招乡兵办团练到任岳州、长沙知府到先后集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右都御史、山东巡抚、四川总督为一身,可称位高权重的封疆太吏。

史志记载丁宝祯的宦程及业绩资料不少让人景仰钦佩。他为宦于一个大厦将倾、吏治腐败、贪鄙成风的时代,却一心为民着想。因此在他逝后,川、黔、鲁、豫等省的巡抚总督应百姓请求,上奏朝廷允准为他建祠以供后人香火供奉,那些奏折中表述了他治理水患兴修水利、公正严明断案、整肃吏治、重视教育、创兵工厂,改盐制修通川黔盐道解决贵州盐荒,济贫扶困诸多事迹无疑为今人榜样。

当时,山东黄患达到“无岁不决,无岁不数决”的程度,同治年间的两次黄患殃及五省十州。负责黄河的督官们被一片汪洋吓住开始推诿其责。丁宝祯面对水灾站了出来,赈济灾民,深入勘探。“旦暮河干,同役夫同艰苦”。事后,同治皇帝受他“独任艰巨”的气魄感动,表彰他“勇于任事,督率有方,未及两月,克尽全工”。在四川,他不怕失败,敢于甘愿自咎降职,总结失败经验,历两年艰辛,成功治理了都江堰,结束了这百年不治水利变成了水害的历史。正因为如此,百姓塑了他的像与秦时治理都江堰的李冰父子同供奉于那里的二郎庙中,至今尚存。关于治水,他留下了“江水迁移未可知,农亩利害属官司,无他妙计纾民困,且籍浮言作我师。鱼嘴分流期合法,人堤蓄泻望因时。一年两度河干走,安得苍生免溺饥。”

丁宝祯最富有传奇色彩而又冒险的事就是斩杀了慈禧太后深宠的宦官安德海。那位倚仗主子势力的奴才,平素间干预朝政,私自卖官贪得无厌,最后违背清朝开国之初制定的太监不可出紫禁城的祖训,以给慈禧太后置办生日礼物为借口,私自出京城到各省去敲诈勒索。这个奸佞活该倒霉撞在丁宝祯手里。大智大勇的丁宝祯以“前门接旨,后院行刑”的果断行为将不可一世的奸宦诛杀。

此举让人称道至今,民国初年,安顺籍的中国著名教育家黄齐生就以此事编了名为《丁文诚除奸》的话剧,并由达德学校演出。文诚,是丁宝祯的谥号。

八、植树造林的谚语

植树造林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对自然界的一种友善方式,也是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重要手段。不仅能美化环境,提升空气质量,还有助于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减缓气候变化等诸多好处。对于人类来说,树木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我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象征。在中国,植树造林也有许多流传已久的谚语,内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哲理。

1. 一年树木,十年树人

这句谚语是告诉我们植树造林的过程不仅仅是为了让树木生长,更重要的是培养人们对环境和生态的意识。通过种树的过程,人们能够学习到关于自然的知识,了解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懂得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种下一棵树,不仅仅是为了风景,更是为了人类的未来。

2. 千树万树植树人,万树亿树种绿魂

这句谚语强调了个体力量的重要性,无论是植树者还是每一个赞同植树造林的人都是对环境做出贡献的植树人。一个人的贡献虽微小,但众人齐心,千树万树将会成为现实。只有我们每个人都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才能够实现万树亿树的目标,让绿色之魂遍布整个大地。

3.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这句谚语告诉我们,植树造林是一个耐心和积累的过程,毫不畏惧小的、微小的贡献。每一棵树的种植都是一次积累,每一棵树都是百年绿。如果我们不从小事做起,不从每一个个体的努力累积起来,那么就无法取得更大的成就。不要低估自己的力量,小小的贡献也有可能改变整个世界。

4. 一草一木皆有灵

这句谚语传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之道。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树木共同成长。每一草、每一木都有其生命力和价值,我们应该从尊重和保护每一个细微之处开始,让树木、花草在我们的环境中释放出美丽和活力。

5. 种树不求荫

这句谚语告诫我们种树不应该只是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是要着眼于长远和整体的利益。植树造林不仅仅是给自己和下一代营造美好的环境,更是为了整个社会、整个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不求个人荫蔽,而是追求整个社会、整个人类的幸福。

6.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这句谚语强调了植树造林的收益是经久不衰的。虽然一棵树从种植到长大需要时间,但每一棵树都将会成为绿色风景的一部分,为人类提供氧气、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等众多的好处。春天种下一粒种子,在秋季却能够收获万颗子,这是植树者的智慧和辛勤工作的回报。

7. 一叶落知秋,一树开时春

这句谚语传递了树木的生命力和自然界的规律。当一片叶子开始凋落时,我们就能够感受到秋天的到来;当一棵树开始发芽开枝时,我们就能够感受到春天的脚步。树木既是自然界的晴雨表,也是我们对季节变化的感知。通过仔细观察树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自然界的变化。

8. 感受大自然的呼吸

这句谚语告诉我们要去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和气息。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周围的自然环境。然而,当我们走进大自然,感受到清新的空气,听到鸟儿的鸣叫声,看到树木的枝叶摇曳,我们才能够真正与自然亲近,找回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9. 节约用水,从小事做起

这句谚语强调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在植树造林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为树木提供水源,但我们也要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节约用水资源。从每一个小事做起,改变浪费用水的习惯,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环保和可持续。

10.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句谚语强调了自然环境对我们的重要性。绿水青山代表着美丽的自然景观,而这些自然景观对我们来说就是金山银山。只有保护好自然环境,保持良好的生态平衡,才能够保证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同时,美丽的环境也会为我们带来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带动经济的繁荣。

总结

植树造林的谚语里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哲理,它们告诉我们种树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和眼前的利益,更是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了整个社会和地球的可持续发展。每一棵树的种植都是一次积累和贡献,每一个个体的努力都是对环境做出的贡献。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节约用水开始,让我们的环境变得更加美丽和可持续。

九、贵州安顺虹机厂历史?

贵州安顺虹机厂成立于1958年,是中国最早的飞机制造企业之一。该厂曾经生产过多种型号的飞机,包括J-5、J-6、J-7、JJ-7和K-8等。其中,K-8教练机是该厂的代表作品,被广泛应用于军队和民航领域。

在其发展历程中,安顺虹机厂不断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并积极开展科研创新工作。目前,该厂已经成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军用及民用飞机制造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十、安顺市红色历史景点?

安顺市有很多红色教育基地,以下是一些著名的红色教育基地:

安顺市党史陈列馆:该馆展示了安顺市党的历史和发展成就,是安顺市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之一。

王若飞故居陈列馆:该馆是王若飞同志的故居,展示了王若飞同志的生平事迹和革命精神,是安顺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西秀区陈曾固故居:该故居是陈曾固同志的故居,展示了陈曾固同志的生平事迹和革命精神,是安顺市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之一。

平坝张恒兹故居:该故居是张恒兹同志的故居,展示了张恒兹同志的生平事迹和革命精神,是安顺市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之一。

平坝黎阳航空展览馆:该馆展示了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成就,是安顺市重要的航空文化教育基地之一。

普定县“兵支书”之家:该基地展示了中国军队在扶贫工作中的贡献和成果,是安顺市重要的扶贫教育基地之一。

镇宁陆瑞光纪念馆:该馆是陆瑞光同志的纪念馆,展示了陆瑞光同志的生平事迹和革命精神,是安顺市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之一。

镇宁马鞍山村史陈列馆:该馆展示了马鞍山村的村史和农村发展成就,是安顺市重要的农村文化教育基地之一。

关岭顶云经验纪念园:该园展示了顶云经验的历史和成果,是安顺市重要的农业现代化教育基地之一。

紫云羊场红色文化公园:该公园展示了中国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是安顺市重要的文化教育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