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驻共建单位职责?
1.定期参加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执行社区大党委的工作决策部署,积极参与社区共驻共建共治工作。
2.定期组织单位党员到社区报到,组建志愿服务社区大队和网格中队,开展街巷联合巡查、万人洁城、“同心筑梦”敲门行动、关爱弱势群体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3.每季度与驻区社区联合开展一次支部主题党日等组织活动。
4.根据单位职责职能,主动向社区提供“资源清单”,主动认领社区“需求清单”事项。
5.开展党员示范创建活动,参与“党员示范街道”、“党员先锋岗”创建活动。
6.主动承接和快速完成城市管理社区治理指挥中心分派的工作任务。
7.落实《在职党员“一员双岗三联评”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在评定党员等次时,将党员进社区情况和参加志愿服务情况纳入评议内容,并充分征求市文明办和社区党组织评议意见,客观准确评定党员等次。
二、共驻共建小区的目的?
为巩固和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兰州市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全市城市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责任清单>的通知》和全市基层党建重点任务部署调度会议精神,充分发挥局系统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根据市委直属机关工委《关于进一步开展市直机关党组织和党员进社区共驻共建活动的通知》(兰直党发〔2020〕18号)要求,现结合我局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局系统党组织和党员进社区共驻共建活动从2020年4月开始,由各单位党组织负责,组织在职党员分别到安宁区沙井驿街道西沙社区、河湾社区、南坡坪社区、焦家庄社区报到,开展互联互动、共驻共建。
二、活动目的
通过开展共驻共建活动,切实践行区域党建工作理念,完善市、区(县)、街道、社区四级协调联动体系,增强党员干部服务社区、服务群众的意识,切实锻炼党员干部解决困难、共谋发展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力、物力、财力和其他社会资源的优化、整合和利用,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联互动、共驻共建的良好态势,提升社区服务功能,推动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工作全面发展。
三、新中国新中国新中国成立领导小组
组 长:
三、共驻共建服务意愿包含哪些?
开展社区“共驻共建”应从五个方面着手:
实行党建工作共创。驻区单位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物质条件、政治思想、工作制度、工作水平、工作方法上帮助、指导社区党组织开展工作。支持社区搞好硬件建设,改善社区办公条件和环境;协助社区开展党员教育活动和居民文体活动,为社区开展各种活动提供条件,参与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
实行思想工作共做。以提高居民素质为重点,相互配合,做好社区的思想政治工作,共同营造健康向上、文明进步、团结协作的社区教育氛围;共同培植健康、文明、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和有利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
实行社区服务共办。在社区党组织牵头下,共同开展帮困助学、扶贫济困、便民服务等活动,向弱势群体和困难职工献爱心,使“五保”对象、残疾人、贫困户和下岗职工生活有人问、有人管、有人帮,积极帮助困难群众。
实行社区治安共防。以共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和谐”的新型社区为目标,相互协作,整体联动,共同解决社区内治安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安全楼院”“安全文明小区”“安全单位”等系列创建活动,积极参与街道的治安大巡防活动,消除不安定因素,共创安全社区。
实行环境卫生共抓。以社区环境绿化、净化、梅花、硬化为目标,组织干部、职工、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植树、种草活动,搞好单位内的绿化工作,积极争创园林式单位和花园式小区。共同对社区卫生进行集中整治,做到无乱堆乱倒、乱搭乱建,无“卫生死角”。共同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营造优美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
四、党建共驻共建什么意思?
党建共驻共建是同一领域或同一地区的党组织之间协作合作,共同推进共建共治共享党建共驻共建是因应新时代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加强党的地方工作,推动党的建设向基层延伸和纵深发展的新模式具体包括:宣传思想共建、组织体系共建、制度建设共建、共产党员队伍建设共建、标志标识共建、活动开展共建、文化建设共建、志愿服务共建等党建共驻共建的实施,可以进一步强化党的基层组织的功能作用,发挥好党员和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完善基层社会治理,加强社区服务和发展,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和群众幸福指数
五、红色合伙人共驻共建活动方案?
街道党工委牵头成立“红色合伙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领导小组,下设联络办公室,负责组织架构搭建、工作章程拟定、联席会议召开、服务活动推进等。
立足街道党工委这个“轴心”,发挥6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阵地作用,带动辐射辖区N家驻街企业单位、两新党组织等,形成以“区域不变”应“单位万变”的“1+6+N”强劲动力主轴,实现了“小单位”向“合伙人”的转变。目前,街道首批“红色合伙人”已吸纳万达广场、敦化路小学、青岛市城市管理局等30余家驻街单位。
六、共驻共建帮扶五类人员包括哪些人?
共驻共建五类人员是指精准扶贫工作中所指的五类重点人群:低保户、移民户、残疾人户、大病重病户、重灾户。这些人群在生产生活中有困难,囯家要求当地党委政府精准施策,兜底扶持,帮助这五类人员脱贫,过上小康的幸福生活。对有自理能力的人员安排公益岗或辅助性岗位,增加他们的收入来源,看病住院实行免费治疗。
七、共联共建意思?
“共联共建”是一个政治、经济和社会合作的概念,是提出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一个重要特点之一。其含义是建立互信、合作、共赢的关系,通过共同合作、共同建设,实现共同发展。
具体来说,“共联共建”意味着通过各种合作机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互利共赢。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共联共建是指沿线各国加强互联互通和联动发展,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打造开放、包容、均衡、共赢的区域合作架构。
“共联共建”的核心是“合作”,强调各国共同合作、共同发展的重要性,也强调了“联合起来才能共同发展”的理念。这种理念强调各国之间的互利互惠、开放合作、共同发展的精神,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推动全球化进程提供了重要参考。
八、共治共建共享 目标?
党的第十九次人名代表大会报告对新时代社会治理做了富有深刻内涵的表述,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是对以往“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认识拓展和理念的进一步升华。
简洁而凝练的“共建、共治、共享”三词,凝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全国人民社会治理探索的集体智慧,既是对过去5年我国社会治理实践探索的总结,也是给未来社会治理的发展和创新提出的新目标和新要求,从根本上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定位,内涵着对全体人民意志的遵从,对全体人民参与权利的肯定,对全体人民利益的敬畏。
1。共建即共同参与社会建设。就发展社会事业而言,在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保以及社会服务等相关领域,应本着政府主导和政社合作原则,通过一系列政策安排,为市场主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创造发挥作用的更多机会;就完善社会福利而言,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需要得到制度保护。
因此,在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工程中,党在发挥领导作用的同时,也必须为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的有序参与制度建设落实机制。就社会发展而言,要充分认识社会组织在新时代的社会意义,它们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重要角色,是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增长点,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合作者,是社会和谐与秩序稳定的影响者,是社会公益慈善文化的引领者。
应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活力。2。共治即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参与权是人民群众的一项重要权利,也是人性需求的组成部分。物质匮乏的社会阶段,人们参与公共事务的动力尚不突出。
但是到了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生成的今天,马斯洛需求层次规律开始应验,人民对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和个人价值实现的愿望日益凸显。 因此,党和政府要为人民群众参与治理创造条件。
3。共享即共同享有治理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然而发展成果却没有很好地惠及每个家庭每个人,城乡之间、地域之间、群体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不是人民需要的健康发展。
会议强调,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因此,共享治理成果,一是靠党保障民生的决心;二是靠政府有改善民生的思路,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三是国家有共享的制度保障。
九、共治共建共享标语?
1 .全面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共建共治共享食品安全 。
2.建食品安全体系,保千家万户健康 。
3.营造食品安全大环境,呵护幸福健康小家庭 。 4.关注食品安全 享受健康生活 。 5.保障食品安全,共建和谐社会 。 6.食品安全系万家,监督管理靠大家 。 7.食品安全你我同创,和谐健康大家共享 。 8.群策群力共创食品安全,互助互爱同筑和谐家园 。 9.食品安全天天讲,健康生活岁岁享 。 10.齐心协力抓食品安全,真心实意保群众健康 。 11.标本兼治,着力治本,构筑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 12.培养食品安全公德心,争做和谐社会文明人 。 13.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十、共筑共建的意思?
实行党建工作共创。驻区单位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物质条件、政治思想、工作制度、工作水平、工作方法上帮助、指导社区党组织开展工作。支持社区搞好硬件建设,改善社区办公条件和环境;协助社区开展党员教育活动和居民文体活动,为社区开展各种活动提供条件,参与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
实行思想工作共做。以提高居民素质为重点,相互配合,做好社区的思想政治工作,共同营造健康向上、文明进步、团结协作的社区教育氛围;共同培植健康、文明、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和有利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