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人都是食神原文?
《人人都是食神》(原文)
作者:摩登中产
从不缺钢筋水泥都市,缺的是人间烟火。
江南作家陆文夫,温和儒雅,大半生都守在苏州,文坛人称“陆苏州”。
动荡年代,他爬上南京灵谷塔塔顶,意欲轻生,塔下松涛如潮,又让他犹豫:我不相信人间会这样,要不再看看?
1983年,他写了部讽刺小说,名叫《美食家》,调侃好吃之徒被封为品鉴名家。
小说在《收获》发表,意外走红全国,人们没深究讽刺,反被书中美食勾起无穷食欲。
美食家一词被词典收录,成为正规汉语常用词。
《美食家》出书后,一口气翻译成英法德多个版本,仅在巴黎就卖出十万多册。
欧美借此观察中国:一个文明的复苏,征兆之一就是对生活味道的追求。
名声大噪后,陆文夫本人也被封为美食家鼻祖,所到之处,厨子们诚惶诚恐。
陆文夫也确有大家风范,他请冯骥才吃饭,故意用鲜汤收尾,清则爽口,可解油腻,鲜则缠舌,能存余味。
美食家风潮愈演愈烈,小说发表当年,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首届烹饪大赛,各省层层选拔了83位高手赴京献艺。
决赛最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参赛菜肴结集成中华名菜谱,像武林秘籍般传遍全国。
著名学者王世襄是比赛评委之一,他另外一个著名身份是“吃主儿”。
多年后,他儿子出书解释称,美食家是见多识广,而吃主儿必须会点会买会做会吃。
当年,王世襄为一口蘑菇,能从菜市场一路暗访到永定河,希望能发现采蘑人的秘密路线。
为求食材新鲜,老爷子常年清晨守在朝阳菜市场门口,和众多保姆厨子挤在一处,只求第一批冲入市场。
有人问他是谁家厨子,当时他在故宫研究文物,便答故宫,众人惊叹不已。
汪曾祺在《学人谈吃》中记录王世襄对味道的执着:王世襄去友人家做菜,主料、配料、酱油、黄酒全是自带。
还有一次,他用自行车自带了一张八仙桌。
晚年,王世襄已戴假牙,但依然让儿子帮买不带骨的小笋鸡。肯德基刚出现不久,老人一口气囤了24个圣代。
对味道的追求,让整个时代变得生动,美食感召下,全民皆是饕餮之徒。
掌控着九十年代笑声的梁左,外出赴宴,顿顿都吃得眉飞色舞酣畅淋漓。
王朔分析他是在报复下乡时的饥饿岁月。而英达观察半天只学会,好吃的要双份。
1999年,媒体人黄珂在北京望京家中摆流水席,他家门牌望京607,成为文化圈食客们的心中圣地。
流水席名气越来越大,陌生食客不请自来,富翁明星、诗人画家、学生公务员素不相识同桌共饮,只求滋味。
某年过年,开电梯小姑娘说,十多天内,赴宴者已过千人。
流水席一办就是十余年,去过黄家的人,自谓为黄客,而黄珂得名“望京孟尝君”。
黄珂偶尔会亲自下厨,操刀招牌的黄氏牛肉。
大部分时间,他喜欢坐在首席,安静地看众生大快朵颐。
他说,人生不可无盐味。
1987年,第一届中国美食节,在北广读研的陈晓卿,担当美食节目的摄影师。
他跟着摄制组在京城大吃四方,有灯光师不识鱼翅,说“我不吃粉丝”,陈晓卿跟着众人一起嘲笑,其实他自己也不知道。
美食节后,陈晓卿很快沦为好吃之徒,四处搜寻隐蔽小馆,常被朋友当成行走的美食地图。
早年读书时,他喜欢从四环外坐公交去二环内一家延吉餐厅吃朝鲜冷面。
隆冬雪夜,吃面归来,冷风吹过,寒气与辣意在口中迷幻交织,这滋味让他颤抖着迷:
“坐109路,我会high到东大桥,赶上112路,我能high到十里堡。”
后来,他领心仪女孩来吃冷面,女孩感叹难吃,“当时你就知道你跟她是不可能过一辈子的”。
人生不过几段滋味,滋味缠着记忆,滋味也连着家乡。
一次,有维修小哥到陈晓卿家修空调。
陈晓卿套近乎,聊小哥老家的张海迪没反应。
提起当地一名厨朋友,小哥顿时兴奋,开心地免掉上门费,“那厨子可是我们县骄傲,靠厨艺打败过外国人,是民族英雄”。
陈晓卿认识几位NHK中文播音员,他们从北京赴东京已数十年。
播音员平日淡定严肃,一提北京吃食便激动难耐,“只要听到北京稻香村酥皮饼,能昏过去”。
每次回国出差,几人必到稻香村抢购,有人一口气买16斤酥皮点心,两天就能吃完。
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蔡澜,是公认的香港食神。他尝遍人间美味,记忆最深的,却是小时吃的生蟹。
灯光下,母亲将螃蟹去壳浸入酱油,再撒上豆瓣,淋些白醋,便是人间鲜味。
蔡澜说,“有时,我们吃的不是食物,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乡愁。”
我们追寻着滋味中的记忆,也回味着滋味中的文化。
北京二环内曾有座红楼酒楼,装修配乐,菜肴甜品均按原著打造,并配有特制的十二金钗酒。
十二瓶酒度数不一,熙凤酒54度,黛玉酒只有38度,那是只有中国人才懂的醇度。
当然也有例外,英国姑娘邓洛普,九十年代末在剑桥毕业后,来到中国。
她本来是去四川调研少数民族史,结果却一头扎进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
后来,她写了一本书《鱼翅与花椒》,书里记录下食物背后的中国之味。
四川菜藏着蜀地的体贴,扬州菜带着太平的温暖,湘菜辛辣决绝,一往无前。
数年后,陈晓卿做了《舌尖上的中国》。
他说,做一道菜和写一首诗一样,都藏着中国。
早年间,陈晓卿有台旧诺基亚手机。
他习惯把去过的菜馆存在备忘录里,一度记了4千多条。
记录包含餐馆名称、地址、电话、点菜推荐,都是他一点点打字录入。
江湖传闻,朋友想吃什么,只要告诉陈晓卿地点、口味、偏好,就会迅速收到一条详尽推荐短信。
后来,陈晓卿在黄河上吃鱼,去船尾时,手机落入黄河,消失于浊浪之中。
时代如黄河水奔涌向前,寻味变得简单又复杂。
陈晓卿和蔡澜是好友,在香港,蔡澜推荐曾是金字招牌,各大饭店几乎都有蔡澜和厨师的合影。
陈晓卿爆料,“店里合影,如果蔡澜老师表情是开心笑着的,才证明这家店好吃。”
蔡澜的美食节目播了数十年,但年轻观众已越来越少。一个全民都是美食家的时代已经到来。
年轻一代的美食家,曾迷恋于味道之上的仪式感。
他们去西安永兴坊大碗喝酒,只为拍下帅气摔碗的抖音。店角碎碗已堆积如小山,有时一天能摔两万碗。
他们去哈尔滨打卡胡同烤肉,只因店家用熨斗熨牛排,而且有一道菜名叫“老婆我错了”。
他们还迷恋一种叫“脏脏茶”的奶茶,奶茶上黒下白,适合发朋友圈,但拍照时间只有五分钟,否者就会黑白混淆。
知乎网友总结了网红店的套路:菜量要小,装修要Ins风,店里一定要有猫,店长一定要有故事,态度一定要拽。
然而网红店去得越多,美食家们越怀念真正的味道。
陈晓卿在书中写道:地球上不缺的是钢筋水泥的都市,缺的是人间烟火。
他接受一财网专访时说:
“好饭店越来越少了,吃到难吃的饭机会越来越少,与此同时,让自己惊艳的机会也在减少,都是中不溜的饭。”
“好饭店越来越少了,吃到难吃的饭机会越来越少,与此同时,让自己惊艳的机会也在减少,都是中不溜的饭。”
全民美食家的时代,寻味者人们不再迷信权威,不再跟风浪潮,人们越来越依赖普通人的真实评价。
2017年,大众点评推出首届必吃榜,从全国766万余家餐厅中选出869家,评选宗旨是“好吃的真理掌握在多数人嘴里”。
评选不设专家评委,不掺杂任何商家意志,只基于大数据,基于6亿用户和2亿余条真实用户评价。
两年后,2019年必吃榜在广州发布,此次全国有1463家必吃餐厅和655道必吃菜上榜,还评出了38条必吃街。餐厅入围率为万分之二。
必吃榜已成新一代美食家的寻味指南,榜单中有许多深藏市井的味道。
2017年上榜商户中,人均60元以下小店占比8%,2019年这个比例变成了18%。
上海“沪西老弄堂面馆”便藏身于必吃榜这18%之中。
面馆老板是个85后,面馆前身是30年前他奶奶的小面摊。
“这家店,是我们80后记忆中的上海味道,我希望10后的孩子们,能在记忆里留下这种味道,等他们慢慢长大,再告诉他们的孩子。”
“这家店,是我们80后记忆中的上海味道,我希望10后的孩子们,能在记忆里留下这种味道,等他们慢慢长大,再告诉他们的孩子。”
面馆藏身一条小弄堂内,店面不足50平米,下雨时,还要拉雨布遮盖。
老客们每日守在桌前,风雨不落。
烟火中的美食,终究还需烟火中人评价。
二、流水不争先道德经原文?
一、流水不争先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水无常形,顺势而为,为而不争,方达所愿。
可以削平山川却堵不住流水。
“不争先”不是不求上进,而是尊重自然规律,不破坏均衡,不因小失大、迷失自我。
做事不能靠一时性急,而要脚踏实地。就像流水一样,水慢慢地流淌,它不去争先后,而是在一点一点地积攒自己的力量。到时候,有力量了,还在乎什么先后呢?
细水长流,以待迸发。经验要靠经历才能获得丰厚的积累。智慧不是一蹴而就,通过思考感悟后,循序渐进,拥有发现细微的慧眼,待到力量充足,一击而破。
二、嗜欲深者天机浅
一个人的欲望过多,就会相应地缺少智慧与灵性。
玩物丧志,贪欲败身。
生活中贪财、贪权、贪色的人,没有不迷失心智的,而迷失心智,正是祸害生命的开始。
一个人如果不以事业和修养为重,不懂得节制欲望,随时都会陷入可怕的危机。
没有自制力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三、君子知命不算命
万事万物有时、有运、有势。
“时”是时机,有天时而运气未至,也难免落空;“运”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和合,三者没和合时,运自然不动,运不启动,人也受困;“势”是势差,势差越大,能量越大,犹如瀑布。
这三者合在一起,就统称为“命”。
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知命,首先是知“己命”,就是要知道作为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该如何立身、处世;其次是知“天命”,有了人生阅历之后,感悟到天地自然之道,从而能够顺天应命。
一个人知命以后,心中没有疑惑,能够坦然接受一切,自然不需要算命。
四、人有千算,天则一算
也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小算盘,算计着自己的收益,进而算计着别人。
千算万算,人算不如天算;算来算去,算自己!
天就一算,算什么呢?算每个人的“德”。
天地无私,唯德是亲,积一点德,就修一点福。
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人有善念,天必佑之;人若忠厚,福必随之!
五、人情世态,不宜太真
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世俗的人情根据人的处境穷通而变冷变暖,人的脸也随着对方地位的高低,而变得热情或者冷淡。
趋炎附势,是世人之常态。认识到这一点,就应当看淡人情的变化,失意时受到冷落,也不必骂一句“狗眼看人低”;得意时受到追捧,也不必飘飘然,还是要保留一点清醒!
俗话说:“凡事不能不认真,凡事不能太认真。”
真诚待人,以真面目见人,这个要认真;至于对方是否真诚,是否真面目,却不必太认真!
六、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修直挺拔的树木先遭到砍伐,水质甘甜的井先枯竭。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常立于人前,必遭人忌恨!
“见不得别人好”的心态,是人类忌妒情感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较普遍的社会现象。
所以,一个人有才华是好事,但是不要四处张扬,锋芒毕露。恃才傲物,只能显出自身的浅薄,也会给自己带来灾祸。
七、中和为福,偏激为灾
心态平和,做事中庸,这样的人是有福的,而性格偏激执拗的人往往生活不顺利,甚至惹来祸患。
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有人向他推荐了几个人才,其中一个是刘锡鸿。刘锡鸿文笔很好,下笔千言,善谈天下事,在当时很有名气。
接见后,曾国藩认为,刘锡鸿“满腔不平之气”,恐怕不能长久。
不久,刘锡鸿作为副使,随郭嵩焘出使西方国家,两人意见不和。
刘锡鸿写信给朝廷,说郭嵩焘带小老婆出国,与外国人往来密切,有辱国家形象。郭嵩焘也写信给朝廷,说刘锡鸿偷了外国人的手表。
当时主政的是李鸿章,与郭嵩焘关系密切,于是将刘锡鸿撤回,以后不再设副使。
刘锡鸿对此十分怨恨,上书皇帝,列举李鸿章有十大可杀之罪。当时朝廷正倚重李鸿章办外交,没有理会刘锡鸿。
刘锡鸿气愤难平,变得更加偏激,常常对人出言不逊,同乡对他都敬而远之,刘锡鸿设宴席请客,竟然没有一个人去,不久他忧郁而死。
八、少事为福,多心招祸
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
一个人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没有烦心的事,一个人的灾祸没有比疑神疑鬼更可怕的了。
常言道:“与其多心,不如少根筋。”
是非的根源往往在于人的多心,多心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相处。
只有那些整天奔波劳碌、琐事缠身的人,才知道无事一身轻是最大的幸福;只有那些经常心如止水、宁静安祥的人,才知道猜疑是最大的灾祸。
九、真不离幻,雅不离俗
真实与虚幻,高雅与低俗,这都是相对的。
人生如梦,梦如人生,做梦也是人生。尽管“黄粱美梦”、“痴人说梦”、“白日做梦”等常被人笑话,然而上天把一日分为昼夜,就是让我们一半在现实中,一半在梦乡里!
莲花出于污泥,大雅即大俗,大俗即大雅,俗到了极点,就是雅的极至,就如佛家说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两者是相通相融的。
十、两年学说话,一辈子学闭嘴
古人说:“多言为处世第一病。动不如静,语不如默。”
大多数时候,我们说的越多,彼此的距离越远,矛盾也越多。在沟通中,大多数人总是急于表达自己,一吐为快,却一点也不懂对方。因此,若真没话,那就别说。
古人认为,“风流不在谈锋盛,袖手无言味最长”,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有时候并不是光彩照人,反倒是沉默不语、若有所思,更显得高深莫测!请您转发分享,福生无量!
三、人人生而平等原文?
"人人生而平等"是在美国《独立宣言》中。
从文本上看,“人人生而平等”(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这句话出现在最为大家所熟知的第二段中。杰斐逊后来回忆说,其实他最初并不是特别看重这段话,因为他认为这只不过是表达了当时社会的普遍观点而已。不少后世的研究者也认为,杰斐逊在这段话中不过是重复了洛克的名言,只是将三大不可剥夺的人权从“生命、自由和财产权”改成了“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也就是说,这段话没有超出当时殖民地社会的普遍观念。那么,基于前面对殖民地社会思潮和语境的回顾,个人平等权也不大可能是该宣言的重点。 杰斐逊在此处宣称的“人人生而平等”,并非重点,而是他的逻辑起点。正因为人们生而平等,且享有不可剥夺的权利,才需要建立政府来保护他们的权利。当政府破坏这个目标时,人民便有权更换或废除之,建立一个新的政府。单从这个逻辑看,“人”既可适用于个人,也可适用于集体的人。然而字面上,杰斐逊在此处用了一个复数形式“men”。如果是特指个人权利,那么使用“every man”貌似更严谨,而非“all men”。事实上,在美国内战前,就有废奴主义者使用“every man”来声张个人平等的权利。
四、植树造林人人有责打一字?
答:枞。林喻“木”,“木”+“”人人=枞
五、水不争先而滔滔不绝原文?
清代围棋大师范西屏、施襄夏,并称“棋圣”,二人是同乡、同龄,并且师出同门。
施襄夏入师门要晚,性子也有些急躁,他与范西屏下棋,一心求胜,结果反而是经常失败。
苦于自己没有大的进步,施襄夏一赌气离开师门,不想再学了。
在回老家的路上,在一座山亭中他发现了一盘用石子摆成的棋局,禁不住研究起来,发现棋局奥秘无穷。
正在他看得入迷的时候,一个白发苍苍的老道士走了过来。原来棋局就是这老道士设下的。
他自称并不好棋,只是在山中修道,看着飞瀑流泉,偶然心有所动,便摆落一子。
施襄夏随即请求与老道士下一局,作为请教。
道士执黑棋,施襄夏执白棋,对局没过多久,白棋就被杀得溃不成军。
老道士投子叹道:“你已大败,还下什么?”施襄夏自愧不如,跪下想拜师,被老道士拒绝了。
老道士说:“下棋不是靠教,也不能够强求胜负。所得全看个人领悟,心中无棋,则处处是棋!”
他指着山间的流水又说:“你看那沟壑间的山泉,流水不争先!”
“流水不争先”,这句话如同当头棒喝,点醒了施襄夏,流动的水遇到障碍就会拐弯,甚至迂回,但是随着水越聚越多,障碍就不再是障碍了!
六、植树造林人人有责的画怎么画?
应该画成一棵树周围有很多人在撬土种树
七、人人都说江南好的原文?
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人人都说江南好,来到这的游人只应该住在江南直到老去。春天的江水清澈碧绿更胜天空的碧蓝,还可以在有彩绘的船听着雨声入眠。
江南酒家卖酒的女子美丽无比,盛酒撩袖时露出的双臂洁白如雪。年华未衰之时不要回乡,回到家乡后必定要愁肠寸断。
八、人人有个灵山塔原文出处?
“人人有个灵山塔”这句诗,原文出自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第八十五回“心猿妒木母,魔主计吞禅”。原文如下——唐僧师徒四人辞别钦法国王,一路西去,忽逢一高山阻路,唐僧勒马道:“徒弟们,你看这面前山势崔巍,切须仔细!”
行者笑道:“放心!放心!保你无事!”
三藏道:“休言无事……我神思不安。”
行者笑道:“你把乌巢禅师的《多心经》早已忘了?”
三藏道:“我记得。”
行者道:“你虽记得,还有四句颂子,你却忘了哩。”
三藏道:“那四句?”
行者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这就是“人人有个灵山塔”原文的出处。
九、人人皆知长安归故里原文?
原文如下: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翻译: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江水毕竟还会向东流去。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鸣叫声。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此处代指宋都汴京。
这句话原句是出自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意思是人人皆知: 长安回归原来的地方,原来的地方容下了长安。却没人知道: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
创作背景
淳熙二、三年(公元1175至1176年)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昼夜奔腾的滔滔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