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人婚姻的典故?
在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美好的典故。像如秦晋之好、举案齐眉等等。这些典故充分表现出人们对美好婚姻的向往之情。
古诗文中,最早反映爱情婚姻典故的,是《诗经》中的“桑中之约”。典出《诗经·鄘风·桑中》:“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上矣。”后世用“桑中”泛指恋人约会的场所,当时的中原大地,大概桑树是很多的。这首诗的发生地点在现在的河南安阳淇水岸边。现在的年轻男女,恐怕很少有人特地选择桑林去约会,但很多都是选在幽静的有花有草有树的公园里。
秦晋之好,典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采取各种手段维护自己的利益。秦国在今天的陕西、甘肃一带,晋国在今天的山西南部,这两个实力相对较强的国家位置相邻,两国的统治者出现过几代通婚联姻,含有政治色彩。后来,秦晋之好逐渐发展成为成语,人们经常把两家结亲说成结为秦晋之好。如元·乔孟符《两世姻缘》中的第三折就这样说了一句:“末将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晋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现代这个成语更是被人们当作日常用语来使用,或是用在婚礼的帖子,或是用在门口的对联上,或是用在文章的标题上。
举案齐眉的故事发生在诗人梁鸿身上的。梁鸿是东汉时一个破落贵族的后代,娶了个妻子叫孟光。梁鸿做了首《五噫歌》讽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被当时的皇帝汉章帝刘妲通缉。夫妻两人为躲避政治迫害,跑到今天的临淄去打工,梁鸿每天回来,妻子就做好饭食,举案齐眉送到丈夫面前。“案”是古代的托盘,举得和眉毛一样高,用来形容夫妻间相敬如宾。
关于中国月老的传说,语出“赤绳穿足”这个典故,出现在唐代李复言《续幽州怪》中。唐代有个读书人,叫韦固,夜里行经宋城,碰到一老头,在月下翻阅一册薄籍,那是“天下婚书”,翻到谁,就拿一根红绳子在男女双方脚上一系,这姻缘就定了。不管你是千里之遥还是仇怨之家,都注定成就这婚姻,韦固对这老人的说法当然不信,但是后来,终究没能逃过月下老人的手掌心。后来人们把这月下老人泛指媒人,把“赤绳穿足”指上天注定,谁也逃不了的姻缘。
其实,中国传统的婚姻,大多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讲究门当户对。婚姻不只是两个人的事情,除了传宗接代的任务,还具有社会意义,担负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使命。传统文化中关于婚姻的典故,也大多是体现了农业社会形态下,夫妻双方的男耕女织,弹琴作画,相濡以沫,相敬如宾的生活,看起来平凡,却让人有一丝甘甜值得回味,感觉很醇厚。这样的生活,比现代社会的打情骂俏似乎更让人向往。
二、古人谈话的典故?
1、戒狂矜之言
赵国有一个方士好讲大话,他自称见过伏羲、女娲、神农、蚩尤、苍颉、尧、舜、禹、汤、穆天子、瑶池圣母等等,已经活了几千年了。有一天,赵王从马上摔下来,伤的不轻,医生说,需要千年以上的血才能治愈,于是赵王就命令把方士杀了取血。吓得方士赶紧澄清自己是吹牛,但是赵王不信他,认为他是为了保命而撒谎,还是把他杀了。
很多人没事儿喜欢吹牛,认为不说大话显不出自己的本事。但是一旦别人信以为真,那可就要付出代价了。所以,千万不要不知轻重,胡乱吹牛。
2、戒轻诺之言
春秋时期周庄王九年,齐国联合宋、鲁、陈、蔡四个诸侯国攻打卫国,卫国被攻陷后,齐国诸侯齐襄公担心周王会派兵来讨伐,就派大夫连称为将军、管至父为副将,统领兵马在葵邱那个偏远的地方戍守。二位将军临行前请示齐襄公道:“戍守边疆虽然劳苦,但是作为你的臣子不敢推辞,只是我们去驻守得有个期限,主公以什么为期限呢?”
当时,齐襄公正在吃瓜,就顺口应付说:“现在正是瓜熟时节,等到明年瓜再成熟的时候,朕会派遣别人替代你们的。”
二位将军于是带兵前往葵邱驻扎。不知不觉间一年光景过去了。但是齐襄公却把这事儿给忘了,因此招致两位将军的不满。
他们给齐襄公献上刚成熟的瓜,暗示齐王能履行诺言,谁料齐王根本就没招回他们的打算。两人气得牙痒痒,暗地联合公孙无知,起兵造反,推举了新的国君。
所谓“轻诺必寡信”,一个人要做出承诺,一定要慎重,如果不能履行,千万不要轻易向人许愿,不然就会招致祸患。
3、戒多言
曹操害怕有人暗自谋害自己,常吩咐侍卫们说:“我梦中好杀人,凡是我睡着的时候,你们切勿靠近我!”有一个晚上曹操在帐中睡觉,被子落到了地上,近侍慌忙取被为他覆盖。曹操立即跳起来拔剑把他杀了,然后继续上床睡觉。
半夜起来的时候,假装吃惊的问:“是谁杀了我的侍卫?”大家都以实相告。曹操痛哭,命人厚葬近侍。人们都以为曹操果真是在梦中杀人,惟有杨修知道了他的意图,下葬时叹惜的说:“不是丞相在梦中,是你在梦中呀!”曹操听到后十分厌恶杨修。终于在“鸡肋事件”中以扰乱军心为由,杀了杨修。
《周易》里讲“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有吉德之人,自知为善不足,非不得已不讲话;急躁之人,急于自售,所以话说得多。祸从口出,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能说,否则祸患就会降临。
三、古人读书典故?
1、凿壁偷光: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2、囊萤映雪:晋代车胤小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读书;
3、“悬梁”的故事见于《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4、“刺股”的故事见于《战国策•卷三秦一》: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四、古人赠笔的典故?
晋代有个郭璞,少时梦有仙人赠笔,文思大盛,辞赋为东晋之冠,故赠笔有赋予其问鼎文冠的美好祝愿之意。
《文房肆考图说》卷三《笔说》中说:“汉制笔,雕以黄金,饰以和壁,缀以隋珠,文以翡翠。管非文犀,必以象牙,极为华丽矣。”此时的毛笔不仅是书画工具,还是拿来赠送望重之人的艺术品。 有盼望对方"秒笔生花"、“金榜提名”之意。
五、古人泡脚的典故?
1 古人有泡脚的习惯。2 中国古代医学认为人体有多个经络,经络与五脏六腑相连通,而脚底部是多个经络的汇聚处,通过泡脚可以促进经络通畅,对身体有益。3 《本草纲目》中记载:“泡足者,色和肉润,寿考。”古人泡脚的习惯不仅是为了保健,还有延年益寿的作用。据说唐朝时期,有个叫李白的诗人,为了纪念自己的泡脚之乐,写下了《将进酒》中的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其中“高堂明镜悲白发”就是指李白在泡脚时看到自己白发苍苍,感叹时光飞逝。
六、古人爱花的典故?
爱花的典故——晋朝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杨万里喜欢荷花。
宋代林和靖“梅妻鹤子”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种植梅花饲养仙鹤,终生未娶,人谓“梅妻鹤子”
七、古人送鱼典故?
123秦桧送鱼
当年,秦桧再次为相,高宗皇帝设宴招待他,以示恩宠。秦桧带着妻子王氏去赴宴,他和皇帝坐在一起,把酒言欢,他的妻子王氏,则坐在显仁太后的身边,陪太后说话。众人聊天的功夫,菜上齐了,大家开始动筷子。当时,桌上有道名叫清蒸鲻鱼的菜,味道鲜美,让人赞不绝口。称赞的同时,大家的记忆也被勾起了。
曾经,宋朝富裕之时,这道菜,也是宫里贵人们常吃的一道菜。可随着前方战事吃紧,国库消耗快速,宫里的人也开始节俭起来,不敢随意大鱼大肉了。因而,吃了一口鱼肉,这里《智囊》记载:显仁太后就感慨起来:“自南渡,哀家就很难得有机会吃到这种鱼了,正好今日王氏也在此,就陪哀家多吃几口吧。”
一般人,听到这话,估计会很高兴,附和太后的话,表示借太后的光,沾福了。可王氏不是一般人呀,她跟着自己丈夫,享受习惯了,这种太后眼中都算是珍贵的鱼,她却不以为然。于是,自作聪明的她,想要显摆一下,又顺带想讨好太后,便开后说:“其实太后想要吃这鱼,不难,我们家就常吃,而且吃的鱼,块头比这还大,太后您要不嫌弃,明天我就派人将鱼给您送过来。”
王氏这番话,是有些谄媚,带着讨好之意。秦桧就经常这么做,所以按理说,他要是知道王氏这么说,应该不会生气才对。可事实相反,他回家,听了妻子的讲述后,火冒三丈,怒斥妻子。他为何这样做呢?其实,这就是秦桧聪明的体现。秦桧能够爬上如今的高位,除了有溜须拍马的本事以外,也是有过人之处的。
他一听妻子这么说,就知道坏事了。本来,秦桧让妻子和后宫之人打交道,就是防止自己牵扯到后宫中,避免皇帝猜疑。他以为,妻子只要陪着太后说说话,闹不出什么大事。没想到,妻子这么蠢,居然主动递了一个把柄过去。她与太后的这番谈话,定会传到皇帝的耳朵里。到时候,皇帝会怎么想,他会认为:我当皇帝的人,都很少吃到这么珍贵的鱼,你一个臣子还经常吃,日子过得比我这皇帝还潇洒,几个意思?再说了,有了好东西,居然不知道先孝敬我,反而去讨好后宫,你想做什么?
总而言之,秦桧这一次是遇上大麻烦了,要是解决不了,后患无穷。
事实上,王氏并没有说谎,这种鲻鱼,他们的确经常吃。可问题是,这种鲻鱼来路不正呀。这是下面的官员,为了讨好秦桧,专门去收集的好鲻鱼,味道好不说,块头还大,一看就是下了功夫找来的鱼。秦桧平日里,偷偷吃这种鱼,没人知道,也闹不出什么事,但一但被皇帝知道,一个大不敬的罪名扣下来,他不、死也得脱成皮。
为此事,秦桧急坏了,命人赶紧去找了几条和鲻鱼类似的鱼,而且要那种烂了,发臭了的鱼。找到后,他又命人给显仁太后送去。显仁太后看到呈上来的臭鱼,居然没有生气,反而笑了。这里《智囊》记载:她表示“看来是哀家误会秦桧了,还以为哀家这日子,过得不如一个臣妇,没想到是王氏看错了。”
就用了几条臭鱼,就摆脱了困境,还侧面拍了下太后的马屁,可见,秦桧是真的很聪明。
八、古人制怒典故?
西门豹,身背一块虎皮,遇事急躁时,时常手摸皮上软毛,自语,柔和些、柔和些以制怒。西门豹(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魏国(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安邑一带)人。魏文侯时任邺令,是著名的政治家、水利家,曾立下赫赫功勋。初到邺城 (今河北临漳县、河南安阳市一带) 时,看到这里人烟稀少,田地荒芜萧条,一片冷清,百业待兴,于是立志改善现状。
后来趁河伯娶妻的机会,惩治了地方恶霸势力,随后颁布律令,禁止巫风。教育了广大的百姓。
九、古人勤奋好学的典故?
古人勤奋好学的典故有:
1、凿壁偷光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同县人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被他家雇去劳作,却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惊讶,资助给匡衡书,后来他成了大学问家。
2、岳飞学艺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3、厉归真学画虎
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4、王羲之与"墨池"
王羲之是东晋有名的书法家.他每天坚持练字,练完后就在家边的一口池塘里洗笔.这样日复一日,竟将整口池塘的水染成了黑色,像墨一般.于是人们把这口池塘叫作"墨池",也叫"洗砚池","洗笔池"。
5、孟轲刻苦学习的故事
古时候,有个学问家叫孟轲。他刚上学的时候,很用心,写字一笔一划,很工整。不久,他觉得学习太辛苦,不如在外面玩耍快活。于是,他逃学了,常到山坡上树林中去玩,好开心啊!
一天,他回到家里,正在织布的妈妈问他:“怎么这么早就放学了?”他只好承认逃学了。妈妈生气地说:“我辛辛苦苦织布供你读书,你却逃学,太没出息了!”小孟轲连忙给妈妈跪下。
妈妈拿起剪刀,一下子把没织完的布剪断了,说着:“你不好好读书,就像这剪断的布,还有什么用处!”
小孟轲哭着说:“我错了!今后再也不贪玩了。我一定好好读书!”从此,小孟轲勤奋学习,从不偷懒。后来他成了著名的大思想家。
十、古人爱妻子的典故?
举案齐眉:汉时梁鸿和妻子孟光的故事。每当丈夫梁鸿回家时,妻子孟光就托着放有饭菜的盘子,恭恭敬敬地送到丈夫面前。为了表示对丈夫的尊敬,妻子不敢仰视丈夫的脸,总是把盘子托的跟眉毛齐平,丈夫也总是彬彬有礼地用双手接过盘子。后形容夫妻相互尊敬,很有礼貌,很平等,是赞美夫妻美满婚姻的专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