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弘扬践行西畴精神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西畴人民不悲观、不埋怨、不畏缩,在不等不靠的苦干实干和创新探索中铸造了“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 西畴精神”不仅体现了贫困地区群众不甘落后、自强不息、难苦奋斗的拼搏精神,更体现了全州干部群众在新时期新时代奋发图强、追赶跨越的精神风貌。
我们弘扬践行西畴精神,目的是学习西畴人民那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攻坚意志,做敢想敢干的先锋,用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咬定目标,辛勤耕耘,争做时代新人!
二、西畴精神的内涵?
“西畴精神”是20世纪90年代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人民创造的以“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为内核的奋斗精神。它集中反映了26万多西畴人民“自强不息、只争朝夕,苦干实干、自强自立,迎难而上、砥砺奋进,敢为人先、锐意进取,担当作为、团结一心”的精神风貌。
三、西畴精神是什么?
西畴精神是指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
它源于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的历史和文化传承,是西畴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精神品质。
西畴精神的核心是“不屈不挠、勇往直前”,它体现了西畴人民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坚韧和勇气,也是西畴人民在追求幸福生活的过程中所具备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西畴精神的形成与西畴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民族传统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西畴地处云南高原,地形崎岖,气候多变,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在这样的环境下,西畴人民不断探索、创新,形成了一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
同时,西畴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族传统也为西畴精神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西畴精神的核心价值是勇气、坚韧、创新和奉献。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西畴精神:
1. 勇气:
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有勇气去面对和克服,不要轻易放弃。
2. 坚韧:
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耐力,不断努力,不断进取。
3. 创新:
在生产和生活中,要不断创新,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和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4. 奉献:
在为社会和他人服务的过程中,要有奉献精神,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为社会做出贡献。
总之,西畴精神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它不仅是西畴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学习和借鉴的精神力量。
四、西畴精神发源地?
摸石谷。西畴精神发源地——摸石谷的“前世今生”。摸石谷,位于西畴县蚌谷乡木者行政村,有土地面积1500亩,涉及15个村小组180余户农户,耕地面积200多亩。三十年前,这里是一片贫瘠的土地,颗粒难收。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开山炸石、耕地播种,喜获大丰收。
五、弘扬精神队名?
1. 飞虎队,团队口号:飞跃高山险阻,显我虎虎生威。
2. 火热队,团队口号:加油火热,火热加油,手感火热,热情火热!
3. 通达四海;口号:信息通达,远抵四海。
4. 奋发向上,享受成功!
5. 给力,团队口号:给力,给力,勇往直前!给力,给力,冲破无限!
6. 天翼团队;口号:我欲天空试比高!
六、弘扬五四精神?
你好,五四精神是指1919年5月4日中国学生爱国运动时期所表现的一种民族精神,它的主要特征是强调爱国、民主、科学和进步。为了弘扬五四精神,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强化爱国意识:通过学习国家历史和文化,增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让每个人都明白,只有坚守爱国信仰,才能实现国家繁荣。
2. 推动民主进步:五四精神强调民主自由,我们应该倡导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尊重人权,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
3. 弘扬科学精神:科学是人类前进的动力,我们应该崇尚科学,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4. 建设和谐社会:五四精神更是一个提倡和谐社会的思想,我们应该追求社会公平、和谐、稳定的发展,营造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社会氛围。
总之,弘扬五四精神需要我们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开始,传承和弘扬五四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七、发扬精神还是弘扬精神?
发扬和弘扬都是动词,都有发展,扩大并宣传的意思,发扬指发展和提倡好的,进步的事物多用于优点,作风,传统精神等。
弘扬着重指发展提倡并使之日益盛大。多用于精神文化等。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在近代史中,我们国家经济曾一度处于落后地位,落后就要挨打。处处受辱的惨痛教训,激励着我们必须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必须顽强打拼,走富国之路。
八、西畴精神的内容是什么?
西畴精神内容是: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
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和沉重如山的贫困,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西畴人民不悲观、不埋怨、不畏缩,在不等不靠的苦干实干和创新探索中铸造了“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探索走出了“山顶带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搭台子、平地铺毯子、入户建池子、村庄移位子”的“六子登科”石漠化治理新路,把昔日的乱石旮旯变成了今天的生态绿洲。
上世纪90年代的西畴,放眼望去,视野范围内尽是一个个的白色或者灰褐色隆起,这些密密麻麻的隆起大范围覆盖了土壤,不是别的,都是石头。全县1506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99。9%属于山区,裸露、半裸露的喀斯特山区占75。4%,是全国石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被列为国家实施石漠化治理重点的一个贫困县。
九、什么时候提出的西畴精神?
“西畴精神”是20世纪90年代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人民创造的以“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为内核的奋斗精神。
它集中反映了26万多西畴人民“自强不息、只争朝夕,苦干实干、自强自立,迎难而上、砥砺奋进,敢为人先、锐意进取,担当作为、团结一心”的精神风貌。“西畴精神”的内核只是一句话,短短的16个字,可“干”字就出现了两次。可见“干”是“西畴精神”核心理念和核心内容。抓住了“干”字的理解和领会,就把握了“西畴精神”的实质和核心。
十、西畴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西畴精神”是20世纪90年代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人民创造的以“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为内核的奋斗精神。
它集中反映了26万多西畴人民“自强不息、只争朝夕,苦干实干、自强自立,迎难而上、砥砺奋进,敢为人先、锐意进取,担当作为、团结一心”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