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荒漠化治理基金会?
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CFDC)该基金会旨在依法筹集和接收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的捐赠,实施治理荒漠化公益项目和相关活动,开展荒漠化治理的科学研究、宣传教育、人才培训、学术交流、生态保护等,推动中国荒漠化地区治理工作,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 2018年11月30日,民政部发布“基金会2017年度检查结论”公告,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年度检查不合格。
二、荒漠化治理措施?
1、保护现有植被,加强林草建设。在强化治理的同时,切实解决好人口、牲口、灶口问题,严格保护沙区林草植被。通过植树造林、乔灌草的合理配置,建设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的立体防护体系,扩大林草比重。在搞好人工治理的同时,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加大封禁保护力度,促进生态自然修复。由于飞播具有速度快、用工少、成本低、效果好的特点,因而对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偏远荒沙、荒山地区恢复植被意义更大。
2、在荒漠化地区开展持久的生态革命,以加速荒漠化过程逆转。关键是合理调配水资源,保障生态用水。如不合理的水资源调配制度,是造成我国西北河流缩短、湖泊萎缩甚至干涸、地下水位下降、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
3、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的过速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通过开展环保意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思想认识水平。关心、爱护环境,自觉地参与改造和建设环境,形成全社会的风尚。同时,国家要有计划地对局部荒漠化非常严重,草地和耕地几乎完全废弃,恶劣的自然环境已经不适于人类生存的地区,实行生态移民。
4、扭转靠天养畜的落后局面,减轻对草场的破坏。要落实草原承包责任制,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大力推行围栏封育、轮封轮牧,大力发展人工草地或人工改良草地,发舍饲养畜。加快优良畜种培育,优化畜种结构。
5、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市场要求合理配置农、林、牧、副各业比例,积极发展养殖业、加工业,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还可利用荒漠化地区蕴藏着多种独特的资源,如光热、自然景观、文化民俗、富余劳动力等资源优势开发旅游、探险、科考产业等。
6、优化农牧区能源结构,大力倡导和鼓励人民群众利用非常规能源,如风能、光能、沼气等能源,以减轻对林、草地等资源的破坏。7、做好国际履约工作的同时,加强防治荒漠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争取资金与外援。
三、东南丘陵红色荒漠治理措施?
东南丘陵的红色荒漠的成因:地形起伏大,夏季降水强度大,植被不良或植被造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危害:东南丘陵的土层变薄,生态环境严重退化;东南丘陵的地形起伏更大,遇到暴雨可能引发泥石流等灾害;贫瘠的红壤覆盖丘陵下的水稻土,导致平原区土地贫瘠;河流含沙量增大,可能引发洪涝灾害;
措施:因地制宜退耕还林、还草,注意林草结合,恢复植被;修梯田、修挡土坝等;营造防护林;
四、治理荒漠化的措施?
措施主要有三方面:
一、合理利用水资源:
1、在农作区主要是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2、在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畜生的大量无序增长;3、在干旱的内陆地区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1、干旱地区的绿洲地区: a、应在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地带进行封沙育草;b、在绿洲前沿地带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积极保护、恢复和发展天然灌草植被);c、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组成一个多层防护体系。2、在缺乏水源的地区:利用柴草、树枝等材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工程,拦截沙源、巩固流沙、阻挡沙丘前移。
三、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宜地、宜牧则牧:
1、现有林地应该作为防护林的一部分,不能再毁林开荒。2、绿洲边缘的荒地与绿洲之间的灌草地带,不能盲目开垦,主要用于种树种草,发展林业与牧业。3、对已造成荒漠化的地方,应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四、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解决农牧民的能源问题的途径:如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五、控制人口增长: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一个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对荒漠化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石质荒漠化治理措施
石质荒漠化治理措施
荒漠化是指地球上土地被荒漠(不可耕种)植物所占据,并且土地被石质植被覆盖的过程。这种情况对环境和人类社会都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为了应对这个问题,石质荒漠化治理措施应运而生。这些措施旨在阻止荒漠化的进一步发展,修复已受到破坏的土地,并提供可持续的生态系统。
1. 人工植被恢复
为了修复石质荒漠化土地,人工植被恢复是一个关键的措施。这种方法涉及到在受损土地上种植适应干旱和贫瘠条件的植物。这些植物需要少量的水分和肥料就能生存,因此非常适合石质荒漠化地区。人工植被恢复可以通过种植灌木、草本植物和树木来重建土地的植被覆盖。这样可以保持土壤的稳定性,并防止进一步的土壤侵蚀。
2. 水资源管理
水资源管理是石质荒漠化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荒漠地区,水是稀缺资源,因此合理利用和管理水资源对于治理石质荒漠化至关重要。这可以通过灌溉系统的建设来实现,以确保植被得到足够的水分滋养。此外,收集雨水和实施节水措施也是保护水资源、减轻荒漠化的重要手段。
3. 土壤保护
土壤是植被生长的基础。为了治理石质荒漠化,保护土壤是非常关键的。采取措施来预防土壤侵蚀是其中之一。这可以通过种植具有深根系统的植物来实现,这些根系可以有效地固定土壤,并防止其被风力和水流冲走。此外,覆盖土壤以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侵蚀也是一个有效的土壤保护措施。
4. 旅游和可持续发展
石质荒漠化地区往往也具有独特的自然风景和生态系统。通过开发可持续的旅游业,可以在荒漠地区创造就业机会,并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这可以通过建设可持续的旅游设施、推广生态旅游和推动当地社区参与来实现。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提供经济支持,还可以促进对石质荒漠化区域的关注和保护。
- 人工植被恢复
- 水资源管理
- 土壤保护
- 旅游和可持续发展
结论
石质荒漠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对环境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然而,通过采取适当的治理措施,我们可以修复石质荒漠化地区、保护生态系统,并创造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人工植被恢复、水资源管理、土壤保护以及旅游和可持续发展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面。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措施,我们可以为未来生活在荒漠地区的人们创造更好的环境和发展机会。
六、如何治理土地荒漠化?
主要是看地域,高中地理上讲究这个的,具体的地域必须有不同的措施,水土流失可以植树造林,山体地形的话减少对植被的破环,不能乱砍滥伐,比如黄土高原更是要改进居民燃料设施,推广用煤来代替砍伐植被当作生活燃料。另外还可以建水电站,用来调节水土。 对于土地荒漠化,就是减少对地表植被的破坏,退耕还林、还草,修建防护林,草皮沙障之类。还要不能过度放牧。在荒漠地区多种植适应干旱的灌木植物,都可以的,
七、荒漠化治理成功方案?
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也叫“沙漠化”。
荒漠化治理的方案包括一下几方面:1、植树种草。当植被盖度达到30%以上时,土壤风蚀就会基本消失。种树种草治理沙漠化的措施,就是基于控制土壤风蚀的原理提出的。在沙漠化发展严重的农耕地区,主要采取把部分已经沙漠化的耕地退还为林地和草地的方法,以达到沙漠化土地恢复的目的。
2、围栏封育。在草原地区牲畜压力过大,过度放牧造成了土地沙漠化。治理的方式通常采用“围栏封育”,即把草场划分成若干小区,使围起来的草地因牲畜压力的消失,而自然恢复。
八、什么是荒漠化治理标准?
主要是看地域,高中地理上讲究这个的,具体的地域必须有不同的措施,水土流失可以植树造林,山体地形的话减少对植被的破环,不能乱砍滥伐,比如黄土高原更是要改进居民燃料设施,推广用煤来代替砍伐植被当作生活燃料。另外还可以建水电站,用来调节水土。
对于土地荒漠化,就是减少对地表植被的破坏,退耕还林、还草,修建防护林,草皮沙障之类。还要不能过度放牧。在荒漠地区多种植适应干旱的灌木植物,都可以的,
九、中国荒漠分布?
我国的荒漠主要分布于西北各省区。如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世界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青海的柴达木盆地,内蒙古与宁夏的阿拉善高原,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台地等。在气候上属于温带气候地带。降水分布不均匀,我国荒漠的东部由于受东南季风的影响,降水集中于夏季。西部主要受西来气流的影响,冬春雨雪逐渐增多。
十、中国植树造林英雄?
我国植树造林的先进人物有很多,其中被人们所熟识的有马永顺、杨善洲、李淑彬等人。
1.马永顺老人为青山付出了许多年青春,还与环境作斗争。他坚持义务植树40年,栽了五万多棵树。最后就成为一名植树英雄。
2.杨善洲,1988年6月退休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带领大家植树造林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捐赠给国家。由于成绩辉煌,杨善洲在退休之后,获得“全国绿化十大标兵”、“全国绿化奖章”、“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等众多荣誉,被誉为“活着的孔繁森”。
3.李淑彬,1937年生,大方县六龙镇新丰村人。曾任县科委科技辅导员,新丰村妇女主任。197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开始,她上坡开荒造林,为了管护好树木,她和老伴吃住在山上,常年以植树为业。全村在她的精神感召下,也纷纷参加植树造林。31年间,李淑彬共绿化荒山290公顷,30多万株杉木已长成参天大树。2007年,被授予“全国绿色小康户”称号;2010年,荣获“贵州绿化奖”。2016年3月,李淑彬获评全国“老有所为”先进典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