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
01
2024
0

生态工程的原理?

一、生态工程的原理?

生态工程原理归纳为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返,分层分级利用。

(2)协调与平衡原理:要处理生物与环境的协调,生态系统中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容纳量

(3)整体性原理:生态工程建设要考虑社会、自然、经济的关系

(4)物种多样性:物种繁多复杂生态系统稳定性好

(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主要类型包括

① 物质能量的多层分级利用系统:这类系统可以进行多类型,多途径模拟,并可在短期内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例如用秸秆生产食用菌和蚯蚓的生产设计,将秸秆的能量多层分级利用,显著提高经济效益。

② 水陆交换的物质循环系统:桑基鱼塘是典型的此系统,形成桑蚕鱼桑的水陆物质循环系统。

③废物再生的环境调节工程系统:利用工厂余热作为临近住房冬季取暖热源,利用工厂余热建立不同梯度的水生植物养殖,收获的植物用于养猪,猪粪用来造林,在吸收工厂产生的二氧化碳,兼顾生产和环境保护。

③ 多功能污水自净工程系统: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设计串联的氧化塘,利用水域生态系统中菌,藻,水生植物在阳光下释放氧气富集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细菌分解有毒物和有机物,为其他生物提供营养,防止水体富营养化。

⑤多功能农工联合生产系统:在一定区域内,调整种植,养殖,加工的产业结构,使农林牧渔各业合理规划,全面发展的综合生态工程技术。

二、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生态工程中的自身性原理指的是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有以下几点.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物质循环再生原理是指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

原理含义是指:生态系统中, 生物借助能量的不停流动, 一方面不断地从自然界摄取物质并合成新的物质, 另一方面又随时分解为原来的简单物质, 即所谓“再生”, 重新被系统中的生产者植物所吸收利用, 进行着不停顿的物质循环。

例如把废弃物中的物质再利用。

理论基础:物质循环。

意义:可避免环境污染及其对系统稳定性和发展的影响。

(2)物种多样性原理

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物种多样性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指一定区域内的物种丰富程度,可称为区域物种多样性;其二是指生态学方面的物种分布的均匀程度,可称为生态多样性或群落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衡量一定地区生物资源丰富程度的一个客观指标。

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意义:生物多样性程度可提高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系统的生产力

(3)、协调与平衡原理

协调与平衡原理是指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平衡。

例如:寻找适合于本土生长的物种,移植栽培技术。

理论基础: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

意义:生物数量不超过环境承载力,可避免系统的失衡和破坏

(4)、整体性原理

整体性原理强调的是:社会、自然、经济复合系统的统一协调,从而保障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例如:珊瑚虫和微生物共生,如果两者分开了都不能生存下去。

理论基础: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

意义:统一协调各种关系,保障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5)、系统学与工程学原理

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系统结构决定其功能;二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突出的是各环节之间的相互作用。

例如:“桑基鱼塘”在解决污染物排放,所依据的原理就是物质循环再生;而人的规划后,使得其中各环节之间有了物质的联系,体现出的就是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a.理论基础: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分布式优于集中式和环式。

意义:改善和优化系统的结构以改善功能。

b.理论基础:系统整体性原理:整体大于部分。

意义:保持系统很高的生产力。

三、生态工程5大原理辨析?

生态工程是一门应用生态学的学科,通过模拟、调控和改造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过程和相互关系,达到修复、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目的。以下是生态工程五大原理的辨析:

1.生态学基础原理

生态学基础原理是生态工程的核心原则之一,它包括生物多样性、能量流和物质循环等基本生态学概念。生态工程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自然的生态学规律,尊重生态系统的自然演替过程,维护和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性。

2.适宜技术原则

适宜技术原则是生态工程的重要原则之一,它要求我们在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的过程中选择适宜的技术和方法,不仅要考虑技术的成熟度和可行性,还要充分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和可持续性。

3.整体观念原则

整体观念原则是生态工程的核心原则之一,它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性的思考和行动,将生态环境看作一个整体,并考虑生态系统内各种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这种综合性思维是生态工程设计和实施的前提和基础。

4.参与原则

参与原则是生态工程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我们在生态工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估过程中充分考虑社会公众和相关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参与。只有通过广泛的参与,才能实现生态工程的可持续性和社会效益。

5.评估原则

评估原则是生态工程的重要原则之一,它要求我们在生态工程的实施和运行过程中进行科学的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以保证生态工程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评估过程还可以为后续生态工程的实施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四、生态工程四大原理?

生态工程的四大原理包括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和整体性原理。

物质循环再生原理:指的是在生态工程中,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建立物质的循环系统,实现废物资源化利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的应用,可以有效避免环境污染,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物种多样性原理:生态工程中,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建立生态系统,实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

协调与平衡原理:生态工程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调与平衡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建立稳定的生态系统,才能实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协调与平衡原理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

整体性原理:生态工程中,整体性原理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生态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只有建立整体性的理念,才能实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整体性原理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质量。

五、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生态工程建设的原理包括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和整体性原理等。

其中,物质循环再生原理是指通过循环经济的原则,使废弃物成为资源,避免环境污染;

物种多样性原理是指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避免系统结构或功能的失衡;

协调与平衡原理是指处理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考虑环境容纳量;

整体性原理是指统一协调各种关系,保障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六、生态工程的四个原理?

四个原理是:物质循环再生、物种多样性、协调与平衡、整体性。

具体说明如下:

1、物质循环再生,理论基础:物质循环。意义:可避免环境污染及其对系统稳定性和发展的影响。

2、物种多样性,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意义:生物多样性程度可提高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系统的生产力。

3、协调与平衡,理论基础: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意义:生物数量不超过环境承载力,可避免系统的失衡和破坏。

4、整体性,理论基础: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意义:统一协调各种关系,保障系统的平衡与稳定。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分布式优于集中式和环式。意义:改善和优化系统的结构以改善功能。系统整体性原理:整体大于部分。意义:保持系统很高的生产力。

七、植树造林工程的利润?

植树造林人工用的多,利润百分之四十左右可以搞

八、5个林业生态工程遵循的原理?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可以从理论基础和实例这两个方面来区分。

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理论基础:物质循环实例:“无废弃物农业” 物种多样性原理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例:“三北”防护林建设中的单纯林问题协调与平衡原理理论基础: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实例:太湖富营养化问题整体性原理理论基础: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实例:林业建设中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关系问题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理论基础有两个: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分布式结构优于集中式和环式结构 实例:桑基鱼塘系统整体性原理: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 实例:珊瑚礁藻类和珊瑚虫的关系

九、植树造林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吗?

植树造林当然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

植树造林有哪些好处:

①保护环境,维持生态系统,改善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

②治理沙化耕地,控制水土流失,防风固土,增加土壤蓄水能力;

③自动的调温器,夏日树荫下气温比空地上低10度左右,冬季又高2-3度;

④天然除尘器,树叶上长着许多细小的茸毛和黏液能吸附烟尘中的碳、硫化物等有害微粒,还有病菌、病毒等有害物质,大量减少和降低空气中的尘埃;

⑤制造氧气,树叶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制造人体所需的氧气;

⑥消灭细菌,松、樟、榆等树能分泌杀菌素,杀灭结核杆菌、白喉杆菌等病菌;

⑦消减噪声;

⑧可以用来造船、造家具等等;

⑨增加经济效益,增加木材及林产品的经济价值;

⑩最重要的是净化空气,改善生态环境降温增湿,调节环境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十、人工生物浮床遵循的生态工程原理?

人工生物浮床一方面,表现在利用表面积很大的植物根系在水中形成浓密的网,吸附水体中大量的悬浮物,并逐渐在植物根系表面形成生物膜,膜中微生物吞噬和代谢水中的污染物成为无机物,使其成为植物的营养物质,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植物细胞的成分,促进其生长,最后通过收割浮岛植物和捕获鱼虾减少水中营养盐;

另一方面,浮岛通过遮挡阳光抑制藻类的光合作用,减少浮游植物生长量,通过接触沉淀作用促使浮游植物沉降,有效防止“水华”发生,提高水体的透明度,其作用相对于前者更为明显,同时浮岛上的植物可供鸟类栖息,下部植物根系形成鱼类和水生昆虫生息环境。

一块浮岛的大小一般来说边长1~5m不等,考虑到搬运性、施工性和耐久性,边长2~3m的比较多形状上四边形的居多,也有三角形、六角形或各种不同形状组合起来的以往施工时单元之间不留间隙,现在趋向各单元之间留一定的间隔,相互间用绳索连接(连接形式因人工浮岛的制造厂家的不同而各异)这样做的理由有四:①可防止由波浪引起的撞击破坏;②可为大面积的景观构造降低造价;③单元和单元之间会长出浮叶植物、沉水植物,丝状藻类等也生长茂盛,成为鱼类良好的产卵场所、生物的移动路径;④有水质净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