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哪些地方适合植树造林?
在我国除青藏高原特别寒冷的地方不能植树造林外,其它地方都可以植树造林。如西北地区的甘肃、宁夏、陕西由于植被稀少,森林覆盖率低,国家大力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及退耕还林工程等措施,起到了防风固沙、防止水士流失、提高森林覆盖率效果。
二、中国植树造林英雄?
我国植树造林的先进人物有很多,其中被人们所熟识的有马永顺、杨善洲、李淑彬等人。
1.马永顺老人为青山付出了许多年青春,还与环境作斗争。他坚持义务植树40年,栽了五万多棵树。最后就成为一名植树英雄。
2.杨善洲,1988年6月退休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带领大家植树造林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捐赠给国家。由于成绩辉煌,杨善洲在退休之后,获得“全国绿化十大标兵”、“全国绿化奖章”、“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等众多荣誉,被誉为“活着的孔繁森”。
3.李淑彬,1937年生,大方县六龙镇新丰村人。曾任县科委科技辅导员,新丰村妇女主任。197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开始,她上坡开荒造林,为了管护好树木,她和老伴吃住在山上,常年以植树为业。全村在她的精神感召下,也纷纷参加植树造林。31年间,李淑彬共绿化荒山290公顷,30多万株杉木已长成参天大树。2007年,被授予“全国绿色小康户”称号;2010年,荣获“贵州绿化奖”。2016年3月,李淑彬获评全国“老有所为”先进典型人物。
三、中国的植树造林英雄?
最美奋斗者 【“伐木能手”马永顺:造林17年,植树5万棵】他是新中国第一代伐木工人,被誉为“伐木能手”“林海红旗”。他坚持17年造林不止,植树5万多棵。他曾靠弯把子锯一个冬天采伐木材1200立方米,一人完成6人的工作量,创全国手工伐木产量之最,创造的“安全伐木法”“四季锉锯法”在林业战线得到推广。向最美奋斗者致敬!
四、中国植树造林取得的成果?
中国植树造林有力推动了中国生态状况的改善。这个运动启动之前的1981年,中国森林面积为17.29亿亩,活立木蓄积量为102.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12%。
经过多年的不懈奋斗,中国森林面积已达到26.2亿亩,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36.1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21%。
在世界森林资源日益减少的情况下,中国实现森林资源的持续增长。森林植被状况的改善,不仅美化了家园,减轻了水土流失和风沙对农田的危害,而且还有效提高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储碳能力。
五、中国北方植树造林利弊?
利处:保持水土,阻挡风沙,改善局部气候。
弊端:成活率低,种植成本高。
六、中国戏剧的最高典范?
昆曲
中国昆曲在200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所谓的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什么呢?它不是一般我们在博物馆看见的出土文物,比如一个瓷瓶、一面铜镜、一座老房子、一段古老的城墙成等,有一个物质的东西在那里,可以供我们观赏和研究。
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世代相承、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即实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这种遗产维护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记忆,能够确保文化特性永存。包括各种民族传统和民间知识,各种语言,口头文学,风俗习惯,民族民间的音乐、舞蹈、礼仪、手工艺、传统医学、建筑术以及其他艺术。
进入现代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农耕和游牧文明逐渐削弱,这些靠口传心授传承的文化,失却了生存的土壤,正在迅速消逝。
和扬州有关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昆曲和古琴。
昆曲如果没有一代代清曲家和伶工艺人的学习和舞台表演,就不可能保存下来,顶多留下几本案头剧本;古琴如果没有一代代琴人面对面传授抚琴的 技法,也最多留下几张古琴和几本人们看不懂的琴谱。
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古老的戏剧、音乐、说唱等等。中国昆曲靠的是什么魅力征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里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评委,成为全票通过的第一个“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呢?
对于昆曲的艺术价值,曾经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的余秋雨先生有过一个总结性的评价:“昆曲不应仅仅作为一种前辈的遗产而被尊重和保留,也不应仅仅因为蕴藉雅致的古典美而被欣赏和介绍,它本是中国传统戏剧学的最高范型。”
怎么理解他所说的“最高范型”这四个字呢?范型者,榜样、示范。它的演唱的规矩,所谓字正腔圆;它的表演的规范,所谓程式化,一举手一投足,没有一个动作是胡乱做的,都表示了生活中的一个规定性场景。比如开门关门、进门上楼、饮酒骑马等等。说昆曲是“最高范型”,是因为它无论是演唱还是表演,都达到了中国传统戏剧的最高境界——准确、细腻、优美。
中国的地方戏曲很多,有上百种地方戏。其中一些已经发展成了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比如京剧、越剧和黄梅戏等等。它们丰富了中国的戏曲艺术,并且各成风格。在现有的剧种当中,京戏有两百多年历史,其他地方戏的历史也有长有短,扬州的地方戏扬剧有一百年左右。
在所有的中国传统戏曲中,昆曲被称为“戏曲之母”,这个“戏曲之母”,不仅仅因为它比现在所有的地方剧种都更古老,已经有六百年历史,还因为它比所有的地方剧种都发育得更成熟。
七、中国古代小说典范?
《西游记》
概述在遥远的古代,东方傲来国有一座花果山,山上有一块仙石吸收日月精华,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个石猴。这石猴同一群猴子在山中避暑,无意之间发现了一股飞瀑从山顶流下。
石猴自告奋勇,钻入飞瀑,发现里面竟然是一个宽敞、幽静的石洞,众猴拜石猴为王,称他美猴王。 美猴王为能够长生不死,远离花果山去寻仙访道。在一位樵夫的指引下他来到灵台方寸山,须菩提祖师收他为徒弟,赐名孙悟空。
须菩提祖师认为他有灵性教授悟空七十二种变化和一个跟头可以翻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功夫学成,孙悟空回到了花果山。为操练群猴,悟空使起法术,将傲来国的兵器摄上了花果山,山中的妖、兽全拜在了悟空足下。后来,悟空入东海龙宫借宝,讨得了定海神针做兵器,即重达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
八、中国对植树造林的贡献的人?
我国植树造林的先进人物有很多,其中被人们所熟识的有马永顺、杨善洲、李淑彬等人。
1.马永顺老人为青山付出了许多年青春,还与环境作斗争。他坚持义务植树40年,栽了五万多棵树。最后就成为一名植树英雄。
2.杨善洲,1988年6月退休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带领大家植树造林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捐赠给国家。由于成绩辉煌,杨善洲在退休之后,获得“全国绿化十大标兵”、“全国绿化奖章”、“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等众多荣誉,被誉为“活着的孔繁森”。
3.李淑彬,1937年生,大方县六龙镇新丰村人。曾任县科委科技辅导员,新丰村妇女主任。197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开始,她上坡开荒造林,为了管护好树木,她和老伴吃住在山上,常年以植树为业。全村在她的精神感召下,也纷纷参加植树造林。31年间,李淑彬共绿化荒山290公顷,30多万株杉木已长成参天大树。2007年,被授予“全国绿色小康户”称号;2010年,荣获“贵州绿化奖”。2016年3月,李淑彬获评全国“老有所为”先进典型人物。
九、中国民族的典范是什么?
“三峡工程是国之重器”,“三峡工程的成功建成和运转,使多少代中国人开发和利用三峡资源的梦想变为现实,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的重要标志。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优越性的典范,是中国人民富于智慧和创造性的典范,是中华民族日益走向繁荣强盛的典范”。三峡工程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宏伟的水利工程,矗立在浩瀚江水中,屹立在每个中国人心底,以大国重器之力护佑长江安澜、助力经济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用百年风雨历程记录山河变迁、承载价值追求、凝聚民族精神。
十、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
1、中国画
传统造型艺术之一,也是一门典型的精英艺术 。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前的都统称为古画。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 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2、南戏
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地区最早兴起的汉族戏曲剧种,中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
3、皮影戏
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
4、粤剧
粤剧发源于佛山,是以粤方言演唱,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广东珠三角、粤西、港澳地区以及广西的东南部,在国外粤语的华裔聚居区也时有演出。 其源流可溯到明嘉靖年间,由于广府人的先祖来自不同地域,所以粤剧的发展也受到弋阳腔、昆腔、汉剧、徽剧、秦腔等多个剧种的影响而发展起来,取各家之长,自成风格。
5、评剧
评剧,流传于中国北方,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曾有观点认为是中国第二大剧种。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