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
15
2024
0

碳排放权比例?

一、碳排放权比例?

中国碳排放占世界28%,碳中和是国家重大战略规划,是必须要实行的国策,而落实好碳中和必须发展风电,

二、碳排放权怎么获得?

可以通过交易的方式获得。碳排放权交易一般称为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简称CDM)。你想了解这个交易机制的话,可以找找CDM方面的介绍。国内专门的CDM管理机构隶属于发改委,有网站,可google之。

三、碳排放权经济原理?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是科斯定理。科斯定理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在产权界定明确且可以自由交易的前提下,如果交易成本为零,无论最初产权属于谁都不影响资源配置效率,资源配置将达到最优;二是在存在交易成本即交易成本为正的情况下,不同的权利界定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

在实践中,完全满足科斯定理的条件是不存在的,交易费用不可能为零,但是科斯定理指明了碳排放权交易是以产权经济学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的。具体交易方式是由政府部门确定全国碳排放权总量,并在总量范围内将碳排放权分配给各个控排企业使用,各控排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进行转让或进入市场交易等操作,从而达到控制碳排放和实现经济效益的目标。在中国,虽然对碳排放权的产权性质仍未得到法律层面的定位,但是通过政府制定行政制度进行配额分配,仍然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四、碳排放权认定办法?

原则就是应根据金融工具的实质以及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定义进行确认。

碳排放权本身是一种金融衍生产品,但其价格随企业自身权益主体的市场价格以外的因素而变动,与普通的金融衍生产品不同,属于嵌入衍生工具。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中的规定,如果混合工具没有整体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人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则应根据金融工具的实质以及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定义,在初始确认时将金融工具或其组成部分确认为金融资产、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

1. 如果企业签订的碳排放权合同条款中没有包括交付现金及其他金融资产给其他单位的合同义务,也没有包括在潜在不利条件下与其他单位交换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合同义务,则确认为权益工具;

2. 若企业签订的碳排放权交易合同总规定,企业通过交付固定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换取固定数额的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进行结算,则确认为权益工具;

3. 对于其它情形,企业应将签订的碳排放权合同确认为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五、如何取得碳排放权?

碳交易: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

碳排放权:碳排放权是具有价值的资产,可以作为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换--减排困难的企业可以向减排容易的企业购买碳排放权,后者替前者完成减排任务,同时也获得收益。这就是碳交易的基本原理。专家认为,碳排放权可能超过石油,成为全球交易规模最大的商品。

六、碳排放权怎么申领?

1、碳排放权是指具有价值的资产,可以作为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换的等价商品。减排困难的企业可以向减排容易的企业购买碳排放权,后者替前者完成减排任务,同时也获得收益。这就是碳交易的基本原理。

2、获得碳排放权的途径:通过交易的途径获得,碳排放权交易需要在清洁发展机制管理部门备案,通过购买获得碳排放权。如果相关企业碳排放权超标,国家以及国际社会会采取相关措施。

七、世界碳排放权划分?

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21次缔约方会议(COP21)在巴黎召开。本次气候大会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国际能源署共同发布的关于国家自主贡献预案(INDC)的报告指出,目前其涵盖的146个公约缔约方(包括公约内的所有发达国家和四分之三的发展中国家)的自主贡献,已使得2010年至2030年碳排放增长比1990年至2010年减少约三分之一,并且到2030年全球碳排放预计可减少40亿到60亿吨,各国在全球碳减排方面已达成普遍共识。公约缔约方均需要在“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的目标下,依据各自的国情,在具体减排措施的形式、内容和数量等方面自主决定,体现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

尽管碳减排已成为各国共同的目标,但气候谈判各方的分歧有增无减,谈判的成果不容乐观,其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各国对国家碳排放责任的界定存在巨大争议。

在还未达到全球统一的气候政策的背景下,只有少部分国家参与的碳减排只会造成气候政策的无效率。有效的全球碳排放政策需要全球的参与,而这只有建立在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都公平的碳排放责任的基础上,才可能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挪威奥斯陆国际气候与环境研究中心(CICERO)高级研究员乔纳斯·卡斯滕森(Jonas Karstensen)指出,在全球视角下,责任划分原则的改变所造成的影响在多数情况下甚至比改变温室气体计量对象或者选用的数据库所造成的影响还要大。因而,各国所提交的自主贡献预案中的目标、措施与评估,必须建立在一套完整的“碳排放核算原则”之上。因此,能否顺利开展全球气候政策与能否建立有效的碳排放责任原则密切相关。

国家碳排放责任是该国按照一定责任划分原则需要承担责任的碳排放。目前国际气候变化制度对各国碳排放责任的划分,采用的是生产责任原则,该原则规定,一国需对其境内生产产品和服务所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负担全部责任。

生产责任原则的优势在于其较强的可操作性。然而,生产责任原则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在全球化背景下,生产责任原则将诱使发达国家通过产业转移或扩大进口的方式减少本国的碳排放责任,造成碳泄漏。其次,按照生产责任原则,国际运输业碳排放由于发生在国际公共领空或海域,不计入任何国家的碳排放责任,这部分碳排放约占全球碳排放的3%,随着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这一缺陷必然越来越凸显。第三,生产责任原则的公平性受到了广泛的质疑。在现有核算机制下,处于国际分工低端的发展中国家因为其经济结构和出口产品多以能源密集型为主,承担更多的碳排放责任;而发达国家通过国际贸易从发展中国家购买高碳排放的产品,得以减少本国的碳排放,发展中国家为此承担了大量的碳排放责任。这种不考虑整体减排效果和发展中国家客观情况的衡量准则显然有失公平。第四,这种碳减排划分原则可能对气候变化协议效力的执行产生消极影响。

基于此,近年来学术界又相继提出了消费责任原则、收益责任原则和共担责任原则。

为了解决生产责任原则存在的诸多问题,丹麦能源学者杰斯珀·蒙斯卡(Jesper Munksgaard)与其合作者克劳斯·阿尔斯泰德·彼得森(Klaus Alsted Pedersen)于2001年最早提出采用消费责任原则来核算一国碳排放责任。消费责任原则与碳排放足迹的理念相似,都将消费者消费的最终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所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全部考虑在内。

八、交通领域的碳减排有望纳入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这对推动公众绿色出行有何影响?

“双碳”即碳达峰和碳中和。碳达峰指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某一时点达到最大值,之后进入下降回落阶段,碳达峰是实现碳中和的前提条件,尽早地实现碳达峰可促进碳中和的早日实现。碳中和指一段时间内,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海洋吸收、工程封存等自然、人为手段被吸收和抵消掉,实现社会活动二氧化碳相对“零排放“。

交通运输是全球减排的重点领域之一。交通运输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总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3%,是排在工业和建筑之后的第三大温室气体排放源。

(点击文档名称可打开链接查看相应文档内容介绍。)

  1. 绿色健康可持续交通建议(英) UNECE 2021
  2. 绿色健康交通行业的工作机会(英) UNECE 2020
  3. 典型城市绿色出行发展研究报告(2022年度) 交科院等 2022
  4. 中国县域绿色低碳能源转型发展报告 SPIC&SIEMENS 2022
  5. 国家货物运输和物流总体规划手册(英) UNECE 2021
  6. 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区域的碳中和 - 碳中和概念下的技术相互作用(英) UNECE 2022
  7. 绿色低碳标识白皮书 AII 2022
  8. 碳中和碳达峰行业汇编 绿色工业创新联盟等 2022
  9. 航空运输脱碳(英) ITF 2021
  10. 绿色示范公路建设方案 湖北 2020
  11. 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绿色公路建设实践 广西交投 2021
  12. 数字化驱动的运营改进如何减少全球货运排放(英) ITF 2022
  13. 低排放和零排放车辆的标准化标牌和路面标线(英) Austroads 2022
  14. 中国移动源环境管理年报 生态环境部 2022
  15. 中国城市公共领域燃油车退出时间表与路径研究 ITDP 2020
  16. 紧凑型城市方案——电气化 ITDP 2022
  17. 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工具 邓立 2022
  18. 道路运输可持续能源和动力系统的技术选择图(英) ERTRAC 2022
  19. 城市绿色出行指数白皮书——交通出行碳足迹与碳排放计算框架 阿里&浙大 2022
  20. 2022城市零碳交通白皮书 清华 2022
  21. 广东省道路交通净零排放路线图 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 2022
  22. 个人碳账户研究设计 50人论坛 2022
  23. 中国主要汽车集团低碳化转型表现 绿色和平 2022

(至2022年11月19)

  1. “一带一路”倡议与可持续交通(英)GIZ 2020
  2. 合作气候行动——制定更雄心勃勃的气候政策的先决条件 GIZ 2020
  3. 中国电池交换和电池即服务(BaaS)概述(英)GIZ 2022
  4. 迈向零排放:中国气候路径概述及其对交通运输行业的影响(英) GIZ 2021
  5. 德国可持续建筑证书(DGNB)认证体系新建建筑标准集 2020
  6. 2022新型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发展研究报告 车百智库 2022
  7. 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城市交通规划指南(第二版)GIZ 2022
  8. 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城市交通规划指南(第2版)(英)正文及附件 2021
  9. CRTEM-HBEFA 中国道路运输排放模型(英) GIZ 2021
  10. 绿色交通转型中的轻、微型电动交通工具——中德两国的监管方法、管理挑战与市场潜力 GIZ 2022
  11. 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对交通方式转变的影响与二氧化碳减排潜力研究 GIZ&清华 2022
  12. 中国交通运输行业气候目标及行动建议 giz 2022
  13. 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法规文件汇编(2022版) 中国能源研究会等

(至2022年09月28日)

  1. 2022年绿色出行城市工具书 中规院
  2. 京东物流环境社会及治理报告 2021
  3. 物流园区碳中和指南 京东物流&施耐德 2022
  4. 以可持续发展为引领,打造智能低碳企业 德勤&SAP 2022
  5. 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实务手册 清华 2019
  6. 减碳友好行动指南 阿里&埃森哲 2022
  7. 探讨新形势下“碳中和”——智慧园区的实现路径 2021
  8. 中国“双碳”产业发展机遇白皮书 鲸准 2021
  9. ICT产业碳达峰碳中和白皮书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 2022
  10. 2021净零排放准备指数 毕马威 2021
  11. 2021中国乘用车双积分研究报告 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 2021
  12. 低碳出行让生活更美好——共享电单车社会价值报告 极光&西安交通大学 2021
  13. 自动驾驶卡车:使得道路货运更安全、清洁和高效(英) WEF 2021
  14. 绿色交通标准体系(2022年)
  15. 数字碳中和白皮书 中通服 2022
  16. 中国县域人居环境气象评估报告 中规院等 2022
  17.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数据中心绿色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 2022
  18. 面向零碳出行——城市公众意识、行为及驱动因素研究 益普索&南方周末&能源基金会 2022
  19. 西门子中国零碳智慧园区白皮书 2022
  20. 交通运输碳中和计划(英)2022
  21. 物流园区碳中和指南 ECSC&京东物流 2022
  22. 中欧2022ESG白皮书_CEIBS 2022
  23. 城市绿色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及工作重点 2021
  24. 碳中和领域的数智化实践简析报告 甲子光年 2022
  25. 碳中和:欧洲企业助力中国实现2060愿景 2022
  26. 迈向碳中和:中国道路交通领域中长期减排战略 世界资源研究所 2022
  27. 安全绿色出行设计指南——让公共交通安全可达 中规院&世界资源研究所 2020
  28. 中国主要城市充电基础设施监测报告 中规院 2021
  29. 中国道路交通2050年“净零”排放路径研究 世界资源研究所 2019
  30. 城市的交通净零排放-路径分析方法、关键举措和对策建议 世界资源研究所 2019
  31. 交通领域实现碳中和的分析与思考 陆化普 2021
  32. 智能驾驶与城市低碳出行 CiDi 2021
  33. 绿色出行创建标准和配套政策研究报告 交科院&能源基金会 2021
  34. 湖北碳市场建设经验 2021
  35. 汽车、交通、能源协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路径与政策研究 2022年
  36. 科学碳目标设定手册 罗戈&WWF 2019
  37. 交通运输行业科学碳目标设定指南 罗戈&WWF 2019
  38. 碳中和行动报告 远景 2022
  39. 人工智能助力城市“双碳“目标达成白皮书 CIC 百度 2021
  40. 数据中心碳核算指南 2022
  41. 浙江省数据中心综合能耗核算指南 2022
  42. 城市交通大脑及在路网排放研究上的应用 中山大学
  43. 智能技术赋能碳中和的九大应用场景报告(中文版)GSMA
  44. 绿色发展2030 华为 2022
  45. 2022中国低碳供应链&物流创新发展报告 罗戈研究
  46. 碳中和背景下德国能效政策研究报告-中德能源与能效合作
  47. 武汉市交通碳排放达峰路径研究 世界资源研究所 2019
  48. 中国净零碳排放标准化路径指南 仲量联行 2022
  49. 省级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汇编(第三版) 2022
  50. 行人优先——创建步行友好城市的工具书 ITDP 2019
  51. 中国碳市场回顾与展望 北理工 2022
  52. 碳排放达峰服务平台解决方案 2021
  53. 技术和可持续运输白皮书(英) Liftango 2022
  54. 2021年 双碳背景下的绿色出行趋势 易观智库
  55. 智能共享助力交通运输碳达峰碳中和(视频) 王先进 2021
  56. 碳中和背景下低碳科技关键技术发展与机遇-前瞻碳中和战略研究院 前瞻 2021
  57.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生命周期评价应用发展白皮书 中创绿发 2021
  58. 数字化低碳节能解决方案 中电科安 2021
  59. 数智碳中和 落基山&百度 2022
  60. 绿色港航与环保治理政策浅释 杨乐能 2021
  61. 环保行业2022年年度策略:双碳扣元音,律吕更循环 东吴证券-2022
  62. 零排放汽车转型如何助力中国汽车领域碳达峰和碳减排 绿色和平 2021
  63. 腾讯碳中和目标及行动路线报告 2021
  64. 运输减碳报告(英) TRL 2020
  65. 净零排放系统运输策略设计报告(英)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2021
  66. 中国可持续交通发展报告 交科院 2021
  67. 碳中和背景下低碳科技关键技术发展与机遇 前瞻 2021
  68. 碳中和报告:迈向零碳——基于科技创新的绿色变革 红杉中国 2021
  69. 碳中和背景下的能源革命 中信证券 2021
  70. 碳中和背景下的-十四五时期中国低碳发展展望 能源基金会 2020
  71. 碳中和愿景下储能产业发展白皮书 赛迪智库 2021
  72. 中国气候路径报告 BCG 2020
  73. 中国碳中和综合报告2020 能源基金会(解读)
  74. “十四五”到碳中和的新增长故事 能源基金会 2020
  75. 古太古代—2021年中国碳中和行业研究报告-艾瑞咨询
  76. 七个维度看“碳中和”经济变革及机会 中泰证券 2021
  77. 中国汽车行业碳中和政策进展 中汽数据 2021
  78. 2021中国低碳供应链物流创新发展报告 罗戈&箱箱共用
  79. 能源的未来:公路货运去碳化 德勤 2021
  80. 零碳智慧园区白皮书 信标委 2022
  81. 英国净零交通关键政策、达标路径与发展经验
  82. 中国道路交通2050年“净零”排放路径研究
  83. 中通快递绿色发展蓝皮书
  84. 城市的交通净零排放-路径分析方法、关键举措和对策建议

(注:斜体表示本次更新内容,粗体表示重点内容。)

- End -

(点击文档名称可打开链接查看相应文档内容介绍。)

九、如何才能获得碳排放权?

可以通过交易的方式获得。碳排放权交易一般称为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简称CDM)。你想了解这个交易机制的话,可以找找CDM方面的介绍。国内专门的CDM管理机构隶属于发改委,有网站,可google之。

十、什么是碳排放权期货?

上海期货交易所正在研究碳排放权期货;希望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提高我国碳资源的定价影响力,建立符合国内需求、与国际规则对接的碳市场体系。

单位GDP能耗降低需要低碳金融机制和工具支撑。

通过产权界定将温室气体排放权变为商品,并进行市场化定价买卖,已成为欧美等国实现低成本减排的市场化手段之一。

与一般商品交易相比,碳排放权交易存在着更大的政策性和技术性风险,因而,国际市场对于期货、期权等碳金融工具的需求日益显现,国际碳交易工具日趋丰富,碳金融体系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