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延安北宋时期属于哪?
宋哲宗元佑4年(1089年),升鄜延路为延安府。金属鄜延路。元改置延安路,领鄜州、葭州、绥德州。
明太祖洪武2年(1369年)5月,改路设府。
清世宗雍正3年(1725年),鄜州升直隶州。
清延安府治肤施(今陕西省延安市)。辖:肤施(今陕西省延安市)、安塞(今陕西省安塞县)、甘泉(今陕西省甘泉县)、宝安(今陕西省志丹县)、安定(县治在今陕西省子长县安定镇)、宜川(今陕西省宜川县)、延长(今陕西省延长县)、延川(今陕西省延川县)、定边(今陕西省定边县)、靖边(县治在今陕西省靖边县城南长城内)共10县。1913年废除。
二、延安是什么时期的都城?
延安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一座城市,当时被称为“州”,是秦国朝贡之地,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
西汉时期,延安又更名为“州”,是西汉西郊的主要军事基地,也是早期文学家张载创作的经典《西游记》的发源地。 三国时期,延安成为蜀汉的都城,同时也是诸葛亮的活动中心,此后,延安连续几个世纪一直是西安地区的重要军事要塞,在宋元明清时期,一直是西北地区的重要政治、军事、文化中心。
三、抗战时期延安是什么?
延安在抗战时期成为著名的革命圣地,主要是指全国众多爱国知识青年不断奔赴延安,成为一段现象级的历史记忆。这种现象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客观上,知识青年具有强烈的爱国之心,而延安坚决的抗战态度和战场表现成为爱国之士心向往之和行之所向的聚集地。当时,国民政府虽然名义上是抗战最高领导机构,但抗战态度和抗战表现有时不如人意,而我军战线相对更窄,力求每战必胜。延安地处偏远的西北,地理上的劣势反而成为传播上的优势——对广大爱国青年形成了半知半解的神秘感、新鲜感和向往感。
主观上,我方对爱国知识青年进行了有力争取。毛泽东强调:“工作没有知识分子,不能治国治党治军。”党有军有,治之可以理解,“国”在哪里?治啥?所以,提到“治国”的高度就耐人寻味了,可见毛泽东的远见卓识。另一个要人也指出:“知识分子是革命的力量,并且是重要的力量”,“现在各方面都在抢知识分子,国民党在抢,我们也在抢,抢慢了就没有了”。说这话的何许人也?陈云,身居中央组织部部长的要职。后来担任毛泽东大秘近20年之久的田家英,就是几万奔赴延安的爱国知识青年中的佼佼者之一。
此外,还要特别指出媒体特别是外媒的贡献。1937-1941年,诸多国内友好人士和外媒记者访问延安,绝大多数人对延安都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在这些报道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十没有: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花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风,九没有人吃摩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延安近乎完美的形象,与国统区形成了鲜明对比,对广大爱国青年的吸引力可想而知。
爱国知识青年绝大多数都是国统区的学生,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思想往往激进,对“解放区的天,明亮的天”自然十分向往,而且不少学生家境不错,有经济条件前往“朝圣”。在这条“朝圣”之路上,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成为非常重要的中转站。
四、抗战时期延安有多大?
整个抗战期间,随着边区经济的发展,陕甘宁边区人口增加迅速,据统计,1937年到1945年,边区共接收了由河南、宁夏、山西、河北等移来的移民人数达29万人,多数移难民转化为边区的农业人口。这其中,延安县是陕甘宁边区安置移难民最多的县。1937年,延安县的户口是7073户,人口33705人,到了1942年,户口增加到16446户,人口增加到64292人。
1941年边区总人口为135万,1946年增长为159万,这159万中尚不包括部队、机关、工厂、学校人数。至1946年10月,陕甘宁边区政府选举委员会提供的确切统计资料显示,延安市区老百姓人口总数为1.237万人,比1937年时增加了四倍,陕甘宁边区人口总数为159.395万人,人口年平均增长率持续在5%~20%。为发展经济生产和建设革命队伍提供了可靠而有力的保障。
五、延安时期,创作了哪些红色歌曲?
最著名的应该是《黄河大合唱》、歌剧《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兄妹开荒》等。
六、三国时期的延安叫什么?
延安历属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聚居交融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名字,夏朝时延安属雍州,商朝时属鬼方,西周时期,是北方少数民族犬戎和猃狁的领地, 春秋时期白翟族在延安地区居住。延安城始建于战国,称“高奴”,秦汉时属上郡。楚汉相争时翟王董翳以此为都。隋唐时延安设延州、丹州、敷州、坊州等。
所以延安在三国时叫高奴县。
七、杭州延安路改名是什么时期?
延安路原名延龄门大街,文革后改名为延安路!
八、抗战时期延安为什么安全?
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需要看下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一个因素,当时日本国内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日本军国主义狂热,日本政府为了缓解国内压力,便把矛头指向了周围国家,想要通过侵略战争的形式,大肆掠夺他国资源,以满足国内的需要。
这就也很好理解,日本为何首先要占领东北三省了,因为那里土地肥沃,矿产资源丰富,日本侵占之后,不仅可以满足粮食上的需求,战争需要的能源也都可以源源不断地生产,在这一点上,延安是完全不具备的。因此日本就不可能把主要兵力集中攻占延安。
其次,在日军眼中,国民党才是最主要的对手,毕竟统治国民政府的是国民党,因此只要打败了国民党就算打败了中国。所有日本先后派出重兵与国军交战,比如淞沪会战,武汉会战,血战台儿庄,常德保卫战等重大战役,基本上对手都是国军。也就是日本当时对八路军是轻视的。
最后一点就是延安特殊的地理位置,日军想要攻占延安 ,只有两条路线可以走,第一条是从西安方向,由南向被入侵,不过西安对于国民党尤为重要,那里是重庆的门户,蒋介石派胡宗南40万重兵在此把守,日本想要攻占肯定要付出惨痛代价。这对于兵力和补给线都不充足的日本,肯定是行不通的。
九、抗战时期延安冬天如何取暖?
在山上打材用来取暖,除了打柴取暖以外,还挖窑洞,把木材打回来放入窑洞,再把它们烧制成木炭,用束取暖,这样取暖无烟。
十、抗战时期延安有多少学校
抗战时期延安有20多所学校,其中最著名的有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中央党校、鲁迅艺术学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