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
29
2024
0

屯垦戍边精神?

一、屯垦戍边精神?

在祖国的西北边陲,有这样一支特殊的部队:他们不列入军队编制,不拿军饷,不穿军装,永不换防。66年来,为了国家的安宁、民族的兴旺、边疆的繁荣,他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开发史上的奇迹,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建设祖国、守卫边疆的赞歌。

这支特殊的队伍,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秉承不与民争利的初心,他们工作生活在风头水尾、沙漠边缘、没有路的地方,艰苦奋斗、努力开拓,用青春和热血,把戈壁变成了良田,把荒漠变成绿洲,唱响了一曲曲建设祖国、巩固边疆的壮歌。

波澜壮阔的实践,书写激荡人心的华章,孕育历久弥新的精神。

2014年10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6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几代兵团人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扎根新疆沙漠周边和边境沿线,认真履行党和国家赋予的职责,切实当好生产队、工作队、宣传队、战斗队,充分发挥建设大军、中流砥柱、铜墙铁壁作用,在开发建设新疆、增进民族团结、推进社会进步、巩固西北边防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岁月变迁,精神永恒。“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胡杨精神和兵团精神,激励各级干部在新时代扎根边疆、奉献边疆。”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出号召。

动人的边疆故事,永远的精神财富

“屯垦废,则边疆乱;屯垦兴,则边疆宁。”

1949年,一支以开荒南泥湾的三五九旅为主体的英雄部队进驻天山南北,新疆屯垦戍边的历史翻开了崭新一页。

1954年10月7日,新疆军区遵照军委总参谋部8月6日的批复公布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

阿拉克别克,哈萨克语意为“少女的耳环”,阿拉克别克河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界河。这条有着美好名字的小河却并不美好,春天的洪水、夏天的蚊虫、秋天的风沙、冬天的冰雪,一年四季环境恶劣,被称为“西北边境第一团”的兵团第十师185团就驻守在这里。

在兵团人眼中,寸寸国土照丹心。1962年,185团正式组建。为了祖国边境的安宁,185团在这环境恶劣的地方一边垦荒生产,一边站岗放哨,硬是在这片不毛之地建起了自己的家园。

1964年,已从原济南军区部队复员到地方的马军武的父母接到命令,来到185团,成为第一代军垦人。

1988年4月,阿拉克别克河突发特大融雪性洪水,按照当时的国际惯例,界河水流到哪里,哪里就是国界,如果不及时堵住洪水,临河55.5平方公里的国土就将划归邻国。紧要关头,185团在最短的时间内集结 600余人和8台推土机,直奔桑德克龙口决口处,经过16个昼夜的艰苦奋战,终于将决口处堵住,国土安然无恙。当时年仅19岁的马军武也参与其中,见证了这场国土坚守战。

为了杜绝洪水隐患,185团在桑德克龙口设立水文点,老军垦后代马军武主动申请在此驻守,这一守就是30余年。

“守龙口很重要,守住了龙口,就守住了界河;守住了界河,就守住了国土。”马军武质朴的话语中透出一股令人震撼的力量。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考察工作,同兵团干部职工座谈交流。在听完马军武的汇报后,习近平总书记称赞道:“真了不起,我非常敬佩你们。”在马军武看来,这称赞不仅属于他,更属于边境线上所有永不退伍的兵团人。

“割不断的国土情,难不倒的兵团人,攻不破的边防线,摧不垮的军垦魂”,185团一连房前石碑上刻着的这段话,就是对兵团人守土卫国的最好写照,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热爱贯穿了兵团人的全部精神和行动。

二、屯垦戍边从事农业生产

屯垦戍边从事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农业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产形式之一,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而在屯垦戍边地区从事农业生产,更是具备了重要的意义和使命。

屯垦戍边,作为国家安全和边疆稳定的重要保障,是一个既关键又艰巨的任务。而农业作为屯垦戍边地区最主要的经济支柱,具备着战略意义。

1.保证边疆安全

屯垦戍边地区从事农业生产,不仅能够为当地居民提供丰富的粮食和生活物资,还能够有效保障边疆的安全。

首先,农业生产能够使边疆地区的居民生活稳定,减少贫困和社会不安定因素的产生。通过提供充足的粮食和生活必需品,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减少了对外资的依赖,增强了边疆地区的自给能力和抵御外侵的能力。

其次,农业生产能够在边境地带形成农田和园林景观,增强了边疆地区的防御能力。农田和园林不仅能够增加边境线的清晰度,使边疆区域更加易于防御,还能够提供自然屏障和阻碍敌军侵入的障碍。

最后,农业生产能够增强边疆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通过发展农业,不仅能够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还能够吸引更多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涌入边疆地区,增加边疆地区的综合实力。

2.促进农民就业

屯垦戍边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对于当地农民而言,不仅意味着就业机会的增加,更体现了国家对农民的关心和扶持。

第一,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在屯垦戍边地区从事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进行农耕、种植和养殖等工作。这为当地农民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解决了农民就业问题,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

第二,农业生产提供了农民就近就业的机会。相比于其他产业,农业生产更接近农民的生活和生产习惯。农民可以在家门口从事农业生产,减少了外出打工和离乡背井的压力,增加了农民的就业满意度。

第三,农业生产融入了现代科技和管理模式,提高了农民的专业技能和素质。通过培训和技术指导,农民可以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就业竞争力。

3.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屯垦戍边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首先,农业生产可以刺激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农业生产的扩大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的消费水平也会提高,从而带动了农村市场的繁荣,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其次,农业生产可以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在屯垦戍边地区从事农业生产,需要依托现代农业科技和管理经验。这促使农村发展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最后,农业生产能够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通过税收、土地租金和农产品销售等渠道,农业生产为地方政府带来了稳定的财政收入,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4.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屯垦戍边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对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农业生产可以增加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供应。屯垦戍边地区广袤的土地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农业生产可以提高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其次,农业生产可以提高粮食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可持续性。屯垦戍边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可以通过节水灌溉、科学施肥和合理轮作等措施,提高粮食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农业生产可以提高国家的粮食安全感和自主决策能力。通过屯垦戍边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国家可以减少对外粮食依赖,增强粮食安全感。在面对外部不确定性和风险时,国家可以更加自主地制定决策和应对措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结语

屯垦戍边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无论是从保证边疆安全、促进农民就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还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看,农业生产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屯垦戍边地区的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发挥农业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作用,实现国家繁荣和边疆稳定的良性循环。

三、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

履行党和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职责使命,在开发建设新疆,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巩固西北边防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四、屯垦戍边的六个时期?

一是时间长。西汉在西域屯垦113年,东汉在西域屯垦l28年,魏晋两朝在西域屯垦共96年,十六国和北朝各代在西域屯垦时间较短,隋朝在西域屯垦时间只有10年,唐朝在西域屯垦有160多年,五代和宋明两朝在西域没有屯垦,元朝在西域屯垦只有20年,而清朝在西域屯垦,从1716年开始,到1911年清朝崩溃,共经历了195年,是中国历史上在西域屯垦时间最长的朝代。

二是范围广。清朝在西域的屯垦,东起哈密的塔勒纳沁,西到喀什噶尔,南抵和田的昆仑山北麓,北到额尔齐斯河以北的阿尔泰。24个屯区,分布面广。其中天山以北有巴里坤、木垒、奇台、吉木萨尔、阜康、乌鲁木齐、昌吉、呼图壁、玛纳斯、库尔喀喇乌苏、精河、伊犁、塔尔巴哈台和阿尔泰等14大垦区;天山以南有哈密、吐鲁番、喀喇沙尔、库车、阿克苏、乌什、巴尔楚克、喀什噶尔、叶尔羌与和田10大垦区。它们遍布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周缘。

屯垦戍边史馆

三是人数多。西汉在西域屯军有2万余人,东汉的屯军有5000人,魏晋十六国和北朝时的屯军2000余人,元朝在西域的屯垦军民达5.7万余人,五代和宋明两朝,因没有屯垦故无屯军。清朝前期在西域屯丁共有12.67万人。

四是种类全。清朝以前在西域的屯田,主要是军屯。两汉时期,以军屯为主,只有少量的民屯和犯屯。魏晋时期,以军屯为主,其次是民屯;隋朝时,主要是军屯,其次有犯屯;唐朝时,以军屯为主,其次有民屯和犯屯;元初时,主要是军屯,其次是民屯。清朝在西域的屯田,不仅兴办了军屯、民屯和犯屯,而且增加了历史上所未有的旗屯、商屯和回屯。各种屯垦的规模,也都超过以往各代在西域的屯垦。

五是民屯为主。清朝以前,各朝在西域的屯田,主要是军屯,屯垦的主力都是从内地调往西域的边防军。清朝在西域屯垦的骨干和核心,也是在西域戍边的军队,但清朝在西域屯垦的主力,不是军队,而是民众。清朝军屯只为民屯扫清了道路,创造了条件,后来部分军屯转成民屯,民屯成了西域最主要的屯田形式。

六是各朝的战略重点决定屯垦的区域。西汉以来,历代在西域的屯垦,主要分布在天山以南各绿洲,天山以北地区屯垦很少,如唐朝,11个大垦区中,天山以南占了6个,当时三大屯垦中心中,龟兹、西州都分布在天山以南。由于历代政府长期集中在天山以南地区屯垦,更强化了新疆南农北牧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清朝开始重在天山以北屯垦,这是由清朝政府统一西域的战略大局决定的。清朝政府在天山以北长期布防军队,这批驻防大军需要大量军粮,因此清朝政府把屯垦重点放在天山以北的准噶尔盆地也就是自然而合理的选择。

五、兵团屯垦戍边精神心得体会?

走进蓝天高远、雪山巍峨的新疆,我们经历过的所有天空都显得低矮。

西域的万种风情,神秘的戈壁沙漠,圣洁的昆仑天山都是挥之不去的诱惑。

行进在那片神奇的土地上,我们仿佛仍看到古楼兰姑娘丝衣轻舞飞扬,玉佩锵然作响,纵马奔驰在鲜花盛开的草原。

我们虽看不到她花样的容颜,历史已在她湛蓝的眼眸里沉醉;旅行者虽听不懂她的语言,心灵已在她迷人的歌声中飘远站在风景之外,看到的是诗意和美丽;走进风景之内,才会深深体味到兵团人的奉献与艰辛。

六、屯垦戍边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屯垦戍边"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主要以军屯和民屯为主。

早在西汉时期,汉政府就总结了西征失败的教训,开始"置校尉,屯田渠犁",为汉朝统一西域创造条件。

公元前60年统一西域后,西汉在西域的屯田又进一步扩大,屯田士卒亦兵亦农,亦耕亦战,不仅为军队提供了粮草,保障了军队的战斗力,而且发展了生产,繁荣了经济,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社会进步,也是维护西域社会安定和发展西域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

所以自汉朝以后历朝历代都把屯田作为统一、经营西域的一项重要措施。

其中,唐、清两朝屯田规模最大,收效最为显著

七、反应新疆兵团屯垦戍边电视剧有哪几部?

反应新疆兵团屯垦戍边电视剧有:

1:《八千湘女上天山》

2:《化剑》

3:《热血兵团》

4:《初心》

5:《走天山的女人》

6:《兵团往事》

7:《花儿与远方》

8:《屯戍西疆》

9:《沙海老兵》

10:《大牧歌》

11:《戈壁儿女》

八、屯垦标志?

屯垦戍边纪念碑的主体,是一把剑身笔直、直插云霄的宝剑。宝剑的剑身和剑柄处有环绕的人物雕 塑,分别是工、农、兵、知识分子,他们当中有汉族也有少数民族,代表着新疆各民族兄弟姐妹紧紧团结在一起。剑柄则是用石料砌成,上面以形状优美古朴的花纹浮雕作为装饰。整个主体高 35.9米,代表着1950年王震将军率领的来疆屯垦戍边的一支部队的番号—―三五九旅。

纪念碑东侧是一块象征新疆版图的花岗岩,正面写有"屯垦戍边,千秋伟业"八个金色大字,背后是一篇以屯垦戍边为主题的赋文。岩石下面是9名军垦战士的群体雕塑,代表着屯垦戍边的兵团三代人,他们有的奋力拉犁,有的手握钢枪,也有的杠着粮食、牵着羊羔和马匹,再现了屯垦戍边艰苦奋斗的劳动场景。

九、屯垦的读音?

读音是tún kěn。

屯【读音】:tún或zhūn

【释义】:

tún

1.聚集,储存。

2.驻军防守。

3.村庄。

zhūn

1、困难

【造句】:

1、五万人,沿泾水西进,开发漆县,在长安西北,屯守。

2、今晚将会停机维护数据中心,请提前屯粮。

3、坨包区星星点点散居着为数不多的自然屯落,在风沙的吞噬中仍然以翻沙坨广种薄收为生计。

十、屯垦什么意思?

垦的读音是tún kěn。意思解释为指聚居垦荒。

屯[tún]汉语汉字。

屯,汉语常用字(一级字),读作tún或者zhūn,指事字(一说会意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是艰难;“屯”就像草木初生的卷曲包裹之形,所以有卷曲、包裏、聚集的意思;后来还引申为聚集、驻守,用作名词时又有屯子、村庄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