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郴州历史?
春秋战国时,境地属楚国。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始置郴县,属长沙郡。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分长沙郡南部诸县置桂阳郡,郴县隶荆州桂阳郡,其县城为郡治。自此后,郴县县城均为郡、州、军、路、府、区治。
新始建国(王莽)元年(9),改桂阳郡为南平郡,郡治迁南平亭(今耒阳)。郴县易名宣凤县。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一年(35),南平郡复名桂阳郡,宣凤县复名郴县,隶荆州桂阳郡,郡治还迁郴县县城。
三国(220—280),郴县建置同东汉,隶吴国荆州桂阳郡。
晋(265—420)仍为郴县,隶湘州桂阳郡。南朝梁武帝天监六年(507),改桂阳郡为郴州(郴州之名始于此)。不久,复称桂阳郡,郴县隶衡州桂阳郡。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改桂阳郡为郴州。炀帝大业三年(607),郴州复称桂阳郡。大业十二年(616),桂阳郡又改郴州。大业十三年(617),郴州复称桂阳郡。郴县隶潭州桂阳郡。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桂阳郡改为郴州。武德七年(624),复称桂阳郡。开元二十二年(734),桂阳郡改郴州。玄宗天宝元年(742),郴州改桂阳郡。肃宗乾元元年(758),桂阳郡再改郴州,州治迁往平阳亭。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州治复迁回郴县县城。唐代,郴州、桂阳郡先后隶潭州、江南道、江南西道、潭州。
五代后晋高祖天福元年(936),因避庙讳,郴州易名敦州,郴县改名敦化县。后汉隐帝乾祐三年(950),敦州复为郴州,敦化县复为郴县。郴县隶潭州郴州。
宋,北宋太祖乾德元年(963),郴州改为郴州军,郴县隶荆湖南路郴州军。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郴州军改为郴州,郴县改名郴阳县。十四年(1277),郴州改为郴州路,郴阳县隶湖广行中书省湖南道郴州路。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郴州路改为郴州府,洪武九年(1376),郴州府改为郴州直隶州,隶湖广行省;撤销郴阳县,县域入郴州直隶州,为州直辖地。
清代,郴县建置同明,隶湖南省衡永郴桂道。
民国2年(1913)9月,废郴州直隶州,划州直辖地复置郴县,隶衡永郴桂道,翌年属衡阳道。民国11年,湖南省废道制,郴县直属省。民国26年12月,郴县隶湖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4月,第八行政督察区改为第三行政督察区,郴县隶之。
1949年10月7日,郴县解放,由衡阳专区代管。是年11月,郴县隶郴县专区。1950年11月,隶郴州专区。1952年11月,隶湘南行政区。1954年7月,隶郴县专区。1960年7月隶郴州专区。1967年3月,隶郴州地区。1995年3月,撤销郴州地区建立郴州市,撤销郴县建立郴州市苏仙区。
二、郴州人文历史?
郴州市位城湖南省东南部,罗宵山脉以西,南岭山脉北麓。东界江西省赣州市,南邻广东省韶关市、清远市,西接永州市的兰山县、宁远县、新田县,北交衡阳市的衡东县、衡南县、常宁县、耒阳市及株洲市的炎陵县、茶陵县、攸县。全市东西宽194公里,南北长217公里。
郴州市土地总面积为1938.80千公顷。2000年,全市总人口为492.96万人。郴州市辖2区、1市、8县。
郴州名胜古迹众多,自然景色优美,境内“郴州百景”分布各县市,以山、水、洞、庙、塔、园林为特色,溶雄、奇、秀、旷、幽、美景于一体,故有“山川之秀甲湖南”的美称。
郴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郴”字最早见于秦朝,古作“林邑”,意为“林中之邑也”。自秦以来,郴州即为历代县、郡、州、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湖南省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郴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项羽“徒义帝于郴”,赵子龙大战桂阳郡,洪秀全屯兵郴州,史志皆有载,一大批唐宋文人均在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文。郴州还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古城。郴州大地上留下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在这块土地上涌现了邓中夏、黄克诚、肖克、邓力群等一大批中国现代史上高级的政治、军事人才,留下了许多革命的纪念地。
三、郴州辣酱历史?
郴州老牌子辣酱全新的盒装辣酱
辣椒酱是用辣椒制作成的酱料,是餐桌上比较常见的调味品。以湖南为多,有油制和水制两种。油制是用芝麻油和辣椒制成,颜色鲜红,上面浮着一层,容易保存。
人们的选择永远是有限的,饥饿和贫困成为接受辣椒的机会,清初,贵州四面环山,缘于交通不便,盐和蔬菜极度匮乏,人们迫切需要一种食物来缓解饮食的不到,康熙时期,辣椒在贵州及其周围地区被当成一种食物,当地的“土特产苗”用它来代替盐,正因为这样辣椒被摆上了餐桌,鲜椒酱被看作是一种可食用的食物,在各省都经过了一定的加工,乾隆年间,贵州开始大量食用辣椒,毗邻贵州的云南镇雄和贵州东部的湖南郴州也开始尝试食用辣椒,嘉庆年间,鲜椒酱在很多省份被“作为蔬菜种植”,而保定苏氏久红,同一个辛辣的大省,也被“种植在整个山野”,菜的调味家族迎来了新成员,保定苏氏久红人白白浪费了某些心思在吃辣的食物上,做了美味又容易保存的保定苏氏久红辣椒酱,吃饭时,他们加了一勺。
水制是用水和辣椒制成,颜色鲜红,加入蒜,姜,糖,盐,可以长期保存,味道更鲜美。
各个地区都有不同的地方风味辣椒酱。一般在家里制作辣椒酱,把辣椒放锅里,炒香(不加油),碾成粉末(用刀切也可越碎越好,末 (也是用不沾油的锅弄熟,有香味,然后弄成末),蒜(根据辣椒的多少和个人喜好)。以上调料,蒜和醋放锅里放入油(油的多少根据辣椒多少决定,没过辣椒就可以),直接放香油也行,加热后好点,把油放凉后,兑入辣椒里,然后搅拌,放入蒜和醋,调好后,放入玻璃瓶随吃随取,凉拌菜,面条,炒菜的作料。
四、郴州历史名人?
郴州被誉为“天下第十八福地”。山水含灵秀,人才争斗妍。千百年来,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出一代又一代的名人志士。现将颇具影响的历史名人简介如下:
1、炎帝神农:又名烈山氏、厉山氏,上古南方部落联盟首领。“帝之匠赤制氏作耒耜于郴州之耒山”、“衡湘山水故每以田事制名”以及安仁在春分时“祀神(即神农)以祈谷”的“赶分社”等史籍记述,说明炎帝神农在郴的生活、生产、发明活动。
2、义帝熊心(?—公元前205年),战国楚怀王熊槐之孙,秦灭楚后,流落民间牧羊,秦末农民战争中,项梁立其为王,仍称楚怀王。秦亡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佯尊熊心为义帝,徒都于长沙郴县,暗中命九江王英布追杀于郴。汉王二年(前205年),刘邦遣使为其发丧,卜葬于郴城后山,即现义帝陵。
3、少年草药医师苏耽(公元前190年-177年):西汉桂阳郡郡城人。以苏耽孝母、悬壶济世而著名,留下了“橘井泉香”的典故,与“杏林春暖”齐名。其橘井医药文化影响着亚洲国家与海外华人世界。
4、造纸祖师蔡伦(63-121年):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114年,赐封为“龙亭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造纸术的创造者,被世人称为“蔡侯纸”。
5、名相刘瞻(?-874年):字几之,郴州人,住乌石矶,懿宗咸通元年(860年)官至中书侍郎,为官刚正不阿,体恤民情,卒后葬州南四十里良田市侧。
6、理学鼻祖周敦颐(1017-1073年):初名敦实,字茂叔,道县人,1047年任郴县令,一面清廉为官,一面于古城郊外鱼降山筑书堂著书立说,著有《修学记》、《太极图书》、《通书》、《易说》等,以及哲理散文《爱莲说》、《拙斌》等,形成了湖湘之学的源头“濂学”,学界遵认他“上接孔孟、下启程朱”。后在现市九完小建有濂溪祠以纪念之。
7、婉约词派大家秦观(1049-1100年):字少游,号淮海居士,江苏扬州高邮人,宋代婉约派正宗,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同游苏轼门下,世称“苏门四学士”,1096年冬谪居郴,在郴留下《踏莎行·郴州旅舍》词,系秦观宋词婉约派代表之一。后苏轼为其作跋、书画大师米芾书写,1266年,郴州知军邹恭命工匠镌刻于苏仙岭石壁上,史称“三绝”。
8、文体论家,郴州知军阮阅,安徽人,1123年由朝庭大夫赴任郴州知军,在郴三年,走遍郴州名胜古迹,每游一处用七绝记之,共撰一百首,汇集成书,名《郴江百咏》。
9、史部尚书何孟春(1471-1536年):字子元,号燕泉,郴县永宁乡(今北湖区鲁塘)人。官至代吏部尚书(二品)。为官秉公正直,不畏权贵,为学精工诗文,博学多才。告老还乡回郴,著有经、史、子、集400卷,600多万字,其中《余冬叙录》、《燕泉文集·诗集》、《孔子家语注》、《何文简疏仪》等著作,分别收入《四库全书》,逝后葬于鲁塘仙岗岭《明史》立传。清代,地方官和郴人士为纪念他,命名了“燕泉路”、“燕泉河”。
10、清廉爱民的袁子让:字仔肩,郴州人,任四川嘉定知州,著名《香国海棠赋》,官至京都兵部员外郎,爱民如子,深负重望。逝后葬城梨树山东坡岭。
11、湖南宿儒喻国人(1611-1702年):字大受,号春山,明末清初郴县人喻家寨人,一生治学严谨,博学多识,著有《周易辩证》、《洛河真传》等书入《四库全书》。
12、爱国将领张学良(1901-2001年):字毅庵,辽宁海城人,1937年12月25日—1938年3月22日幽居于郴州苏仙岭苏仙观,现辟为专为纪念张学良将军的“屈将室”,留下了“恨天低、大鹏展翅愁难展”的名句。
13、邓华上将(1910-1980年):原名邓多华,字实秋,郴县永宁(现北湖区鲁塘镇)陂附村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参加湘南起义,任红军团、师政委,并参加长征。后任晋察冀军区、军分区、支队司令员,八路军第四纵队政委,辽吉军区、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司令员,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兼第一副政委,代理司令员兼代理政委、司令员,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沈阳军区司令员,四川省副省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第九届至第十一届候补中央委员。
14、领导湘南起义的主要将帅有:朱德、陈毅、王尔琢、毛泽覃、林彪、粟裕、杨得志、杨至诚等以及毛泽东在1925年南下广州时与宜章农村调研、1928年资兴接应湘南起义部队和桂东沙田颁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在郴突破国民党第二封锁线的在郴三次重要活动。
15、湖湘教育家黄土衡(1889-1978年):字体楷,号剑平,苏仙区塘溪乡长冲村人,在美留学8年,历任湖南商业专门学校教授、校长,四川成都高等师范教授、上海南方大学教授、湖南大学教授、校长、省教育厅厅长等职,为湖南及家乡的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6、陈九韶(1878-1968年):字先瀛,号雯裳,郴州市中山西街陈家大屋人,出生于书香门弟,毕业于北京国立财政学堂,创办郴城第一所女子小学——郴州女子初等小学堂。随后参加孙中山同盟会,国民党国会众议员,出版《郴江百咏笺注》,解放后任湖南文史馆馆员。
17、邓允庭(1879-1931年):别名邓家乐,今北湖区月峰十寺村人,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与朱德同学,同盟会早期会员。192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2月任工农革命军第七师师长,后任红四军第十一师副师长兼三十三团团长,中国湘赣边特委委员,主持井岗山红军医院工作。1931年4月被误作“AB团”分子杀害,新中国成立后,追认为革命烈士,其事迹现存列于井岗山革命纪念馆。
18、工运领袖黄静源(1900-1925年):又名黄家祝,苏仙区良田二渡水人。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毕业,1920年春,经毛泽东介绍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受党委派领导组织安源工人大罢工,震惊全国。不久,被捕英勇就义。
五、郴州的历史故事?
郴州有个半床被子的故事,是关于红军的
六、永州与郴州历史?
1.郴州,又称为“林城“,因郴”字意为林中之邑,郴州自古被誉为“九仙二佛之地”,是道教、佛教发展之福地,故郴州又别称为“福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湖南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炎帝农耕文化发祥地,有2500多年历史,先后出现过李思聪等文化名人,也是邓中夏、黄克诚、曾中生的故乡,还是湘南起义所在地。民族文化有汝城香火龙、嘉禾民歌、以及昆剧等。
2、永州,因处于潇、湘二水汇合处,又雅称“潇湘”,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舜文化之地,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建制史。永州文化蜚声中外,是怀素、黄盖、周敦颐、李达、陶铸等历史名人的故乡,柳宗元贬永期间,留下《永州八记》影响重大。
七、郴州历史文化景点?
东江湖 东江湖风景区是国家5A 级旅游风景区,位于湖南省东南部郴州地区的资兴市境内, 紧靠京广铁路和107 国道,距市中心38 公里,交通极为便利。东江湖风景旅游区是以山 水交融的东江湖为主体,以东江急流险滩、兜率灵岩神境、龙景峡谷奇景、岛屿群落景观 为特色,供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康体疗养的湖岛型旅游区,总面积200 平方公里,融山 的隽秀、水的神韵于一体,挟南国秀色、禀历史文明于一身,被誉为“人间天上一湖水, 万千景象在其中”。
八、郴州四中历史?
郴州市第四完全中学是原郴州市委、市政府于1970年创办的一所完全中学,位于郴州市下湄桥工业大道32号,是湖南省最早确认的一类完全中学,是郴州市确认的第一批一类一级学校。1997年9月,郴州四中初中部分流搬迁至原郴州市十完小校址(位于下湄桥工业大道49号,距107国道约150m),并与十完小合并为城区第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沿用“郴州市第四完全中学”校名。
九、郴州哪个县历史最悠久?
郴州的桂阳县历史最悠久。
桂阳素有“千年古郡”之誉,自汉初置桂阳郡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桂阳历经郡、监、军、路、府、州、直隶州、县等多种行政建制,是我国历史上经历最多地方建制种类的郡县地名“活化石”,是最具代表性和生命力的中华郡县文化符号。全县境内遍布众多的古宗祠、古戏台、古石刻、惜字炉、古书院、古桥梁、古村落建筑群,代表着我国南方建筑艺术的精华。桂阳目前尚存古戏台300余座,全国罕见。
2018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桂阳县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
十、植树造林的谚语
植树造林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对自然界的一种友善方式,也是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重要手段。不仅能美化环境,提升空气质量,还有助于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减缓气候变化等诸多好处。对于人类来说,树木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我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象征。在中国,植树造林也有许多流传已久的谚语,内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哲理。
1. 一年树木,十年树人
这句谚语是告诉我们植树造林的过程不仅仅是为了让树木生长,更重要的是培养人们对环境和生态的意识。通过种树的过程,人们能够学习到关于自然的知识,了解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懂得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种下一棵树,不仅仅是为了风景,更是为了人类的未来。
2. 千树万树植树人,万树亿树种绿魂
这句谚语强调了个体力量的重要性,无论是植树者还是每一个赞同植树造林的人都是对环境做出贡献的植树人。一个人的贡献虽微小,但众人齐心,千树万树将会成为现实。只有我们每个人都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才能够实现万树亿树的目标,让绿色之魂遍布整个大地。
3.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这句谚语告诉我们,植树造林是一个耐心和积累的过程,毫不畏惧小的、微小的贡献。每一棵树的种植都是一次积累,每一棵树都是百年绿。如果我们不从小事做起,不从每一个个体的努力累积起来,那么就无法取得更大的成就。不要低估自己的力量,小小的贡献也有可能改变整个世界。
4. 一草一木皆有灵
这句谚语传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之道。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树木共同成长。每一草、每一木都有其生命力和价值,我们应该从尊重和保护每一个细微之处开始,让树木、花草在我们的环境中释放出美丽和活力。
5. 种树不求荫
这句谚语告诫我们种树不应该只是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是要着眼于长远和整体的利益。植树造林不仅仅是给自己和下一代营造美好的环境,更是为了整个社会、整个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不求个人荫蔽,而是追求整个社会、整个人类的幸福。
6.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这句谚语强调了植树造林的收益是经久不衰的。虽然一棵树从种植到长大需要时间,但每一棵树都将会成为绿色风景的一部分,为人类提供氧气、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等众多的好处。春天种下一粒种子,在秋季却能够收获万颗子,这是植树者的智慧和辛勤工作的回报。
7. 一叶落知秋,一树开时春
这句谚语传递了树木的生命力和自然界的规律。当一片叶子开始凋落时,我们就能够感受到秋天的到来;当一棵树开始发芽开枝时,我们就能够感受到春天的脚步。树木既是自然界的晴雨表,也是我们对季节变化的感知。通过仔细观察树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自然界的变化。
8. 感受大自然的呼吸
这句谚语告诉我们要去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和气息。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周围的自然环境。然而,当我们走进大自然,感受到清新的空气,听到鸟儿的鸣叫声,看到树木的枝叶摇曳,我们才能够真正与自然亲近,找回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9. 节约用水,从小事做起
这句谚语强调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在植树造林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为树木提供水源,但我们也要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节约用水资源。从每一个小事做起,改变浪费用水的习惯,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环保和可持续。
10.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句谚语强调了自然环境对我们的重要性。绿水青山代表着美丽的自然景观,而这些自然景观对我们来说就是金山银山。只有保护好自然环境,保持良好的生态平衡,才能够保证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同时,美丽的环境也会为我们带来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带动经济的繁荣。
总结
植树造林的谚语里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哲理,它们告诉我们种树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和眼前的利益,更是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了整个社会和地球的可持续发展。每一棵树的种植都是一次积累和贡献,每一个个体的努力都是对环境做出的贡献。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节约用水开始,让我们的环境变得更加美丽和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