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石典故?
峄山刻石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 219)李斯书
高218厘米,宽84厘米
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战乱,原石被野火焚毁。此石是宋太宗赵光义淳化四年(公元 993年)郑文宝根据原石拓本翻刻立石,碑阴有郑文宝题记。《峄山刻石》摹刻都甚多,而首推此石最佳。
在秦的统一事业之中,一个重大的功绩就是统一了文字。中国的汉字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从最早出现在陶器上的符号,刻划在兽骨龟甲上的甲骨文,和铸造在钟、鼎上的金文,以及到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文(大篆),只有在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后,李斯等人才用小篆统一了中国文字。李斯曾经说过:上古创造大篆字体,广为流传,但由于时间久远,人们多不能认识。所以《峄山刻石》。
李斯的字在秦代是一流的。他还有一套书法理论,他在谈到用笔的方法时说:写字,用笔要急速回转,折画要快,象苍鹰俯冲盘旋一样。收笔好比游鱼得水,运笔就象景山行云,笔画的轻重、舒卷,应自然一体,大方美观。从《峄山石刻》可以看出,李斯的书法运笔坚劲畅达,线条圆润,结构匀称,点画粗细均匀,既具图案之美,又有飞动之势。书艺之高超掩灭先轨,散绝后贤,使一切写小篆的人皆难入其境,成为后世临摹学书之佳。
二、秦山刻石译文?
原文
【秦始皇刻辞】
皇帝临立,作制明法,臣下修饬。廿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寴 远黎,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本原事业,祗诵功德 治道运行,者产得宜,皆有法式。大义著明 陲于后嗣,顺承勿革。皇帝躬 听,既平天下,不懈于治。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训经宣达远 近毕理,咸承圣志。贵贱分明,男女体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 靡不清净,施于昆嗣 化及无穷,遵奉遗诏,永承重戒。
【秦二世诏书】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
制曰:“可。”
译文
【秦始皇刻辞】
始皇帝登基即位,订立了制度,申明了法令,使官吏们都能严格守法。就 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天下首次归于一统,四方无不臣服。皇帝亲自 巡视远方,登临这座泰山,遍览了东方的边境。随臣们追忆往事,回想统一事 业的经过,恭敬地颂扬始皇帝的功德。治国的方略得以施行,各种生产安排 得当,一切都合乎法度。鲜明正确的政治主张,要传于后代子孙,永世承继不 变。皇帝亲自听取政事,虽然已经平定了天下,仍毫不懈怠于国政。他每日早起晚睡,从长远利益考虑国家的建设,特别重视对臣民的教导。广泛地宣 扬治国思想,使远近臣民无不领会,都能按照他的政策法令行事。尊卑贵贱 等级分明,男女有别,各守其本,谨慎地从事本职工作。内外职事分明,毫不 混杂,要将此延续到子孙后代。皇帝的教化影响深远,后人要遵循他的遗诏,永远承奉这重要的告诫。
【秦二世诏书】
皇帝(秦二世)说:“各地的金石刻都是始皇帝所刻的。现今我承袭了皇帝的称号,但各地的金石刻中并不称‘皇帝(只称 皇帝),到了将来,后人看到这些刻石会以为不是始皇帝而是后嗣所刻,那就无法显现出始皇帝的伟大功绩了。”
左丞相臣李斯、右丞相臣冯去疾、御史大夫臣德冒死上奏:“臣等请求将皇帝(秦二世)的这篇诏书完整地刻在各地始皇帝的刻石后面,那么后世就会明白金石刻的归属者了。臣等冒死请求。”
皇帝(秦二世)下制文说:“可以。”
三、刻石记功典故?
燕然勒功的典故
窦宪自知忤怒太后,恐难保全,于是请求出击匈奴,以赎死罪。当时匈奴分南北两部,南匈奴亲汉,北匈奴反汉。正好南匈奴请求汉朝出兵讨伐北匈奴。
第二年,窦宪与耿秉各率四千骑、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率万骑从朔方鸡鹿塞(今内蒙古磴口县西北哈萨格峡谷口)出兵;南单于屯屠河率领万余骑从满夷谷(今内蒙占固阳县)出兵;度辽将军邓鸿和边境地区归附朝廷的羌胡八干骑、左贤王安国万骑从翩阳塞(固阳县境)出兵。
三路大军在涿邪山(今蒙占西部、阿尔泰山东脉)会师。 窦宪命副校尉阎盘、司马耿夔等率精兵一万多,与北单于在稽落山(今蒙古境内杭爱山)作战,大破敌军。敌众溃散,单于逃走。窦宪整军追击,直到私渠比鞮海(乌布苏诺尔湖)。
此役,共斩杀名王以下将士一万三千多人,俘获马、牛、羊、驼百余万头,来降者八十一部,前后二十多万人。窦宪、耿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功,刻石记功。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记功。后以“燕然勒功”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亦指建立或成就功勋。亦称为“燕然勒石”。
四、秦山刻石作者?
作者:李斯。书体:篆书 。秦泰山刻石立于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是泰山最早的刻石。
五、琅琊刻石背景?
《琅琊刻石》是刊刻于秦代的一方摩崖石刻,又称“琅琊台刻石”等,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始皇颂诗”)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后半部分(“二世诏书”)刻于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传为李斯所书,属小篆书法作品,与《峄山刻石》《泰山刻石》《会稽刻石》合称“秦四山刻石”,残石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峄山刻石》的前半部分刻497字,前289字记述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功绩,后208字记录李斯、王绾等随从大臣的名字及议立碑刻的事迹;后半部分刻79字,记录了李斯随同秦二世出巡时上书请求在秦始皇所立刻石旁刻诏书的情况。残石高132.2厘米,宽65.8-71.3厘米,厚36.2厘米,存13行87字。书法上,其笔画接近《石鼓文》,用笔浑融中见秀丽,结体的曲折部分(即弧形)比《泰山刻石》圆活,更表现出活泼的意趣;左右两部分的合体字,错落布置,形成对比,有的还造成险势,显得多姿多彩而又不失对称与均衡。
六、鹿孝禹刻石为什么不属于隶书刻石?不是用隶书写的么?
麃 páo
麃孝禹刻石是隶书,属于过渡时期,仍然留有一些小篆余韵,不像东汉隶书那么成熟。正因如此,它对于研究汉字的字体演变是很有价值的。
如果你是书法爱好者的话,麃孝禹刻石不是一个好的临摹对象,有机会去山东转转,汉隶名碑一大半都在山东。
七、泰山封山刻石赏析?
《泰山刻石》书法严谨浑厚,平稳端宁,字形公正匀称,修长宛转,线条圆健似铁,愈圆愈方,结构左右对称,横平竖直,外拙内巧,疏密适宜。
元赫经赞道:“拳如钗股直如筋,曲铁碾玉秀且奇。千年瘦劲益飞动,回视诸家肥更痴。”
八、刻章用什么石?
为了制作章节更加精细,常见的刻章石材包括石英石、云石和花岗岩等。其原因是这些石材密度高、硬度适中、韧性强,容易切割和加工。同时这些石材的色泽也比较鲜艳,刻出来的效果更好看,更加有质感。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石材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价格,切割技术和维护也需要专业的知识。
九、秦七刻石包括?
秦刻石一般是指《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的,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数次出巡各地,群臣为歌颂其功德、昭示万代而所刻之石。共有七处,分别称“绎山刻石”(公元前219年)、“泰山刻石”(公元前219年)、“琅邪刻石”(公元前219年)、“之罘刻石”(公元前218年)、“东观刻石”(公元前218年)、“碣石刻石”(公元前215年)和“会稽刻石”(公元前210年)。故又称“秦七刻石”、“秦七碑”。
十、刻碑常用什么石?
规模较大的碑林中,一般都是采用石灰岩(俗名“青石”)来作为碑石。因为石灰岩主要是由隐晶质的方解石组成,硬度较低(摩氏硬度为3),便于雕刻施工。
有些墓地用的石碑,也见有花岗岩或其他岩石的碑石。因为刻字数量较少,硬度大小就不作为太重要的考虑因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