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月
10
2024
0

植树造林默默奉献的人?

一、植树造林默默奉献的人?

雁门关外的山西省左云县张家场村,76岁的张连印拿着铁锹正在山头辛勤劳作。这里就是张连印退休18年来绿化荒山、防风固沙的 “战场”。

张连印:是党、是部队把我从一名士兵培养成将军。我虽然退休了,但是我的党员身份还在,要尽一个党员的责任和义务。我就想回到生我养我的这块黄土地,这里是国家京津风沙源的重点治理地区之一,所以我决定和当地人民群众一道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为防风治沙做点工作。

张连印18年里共植树一万八千多亩、200多万株,左云县林木覆盖率也由2003年的38.6%上升到现在的45.03%。

张连印:现在当我看到漫山遍野的树和山地防护林的成果,心里特别高兴。坚持植树造林、绿色发展理念这个阵地,把治理荒山、治理风沙这件事做好,回报生我养我的这块黄土地。

二、植树造林的人和事?

刘殿霖执著植树造林“想为社会做点贡献”

  五月的哈尔滨是丁香花开的季节,在太阳岛风景区,记者徜徉在一株株丁香树下,闻着淡淡的花香,被这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当听说园区内的1万多棵丁香树苗是一位80多岁的农民在3年前无偿捐赠的,记者被深深震撼了。这位捐赠树苗的老人现在还好吗?带着疑问,记者走近了他——哈尔滨市松北区对青山镇建设村刘殿霖。

  记者先是拨通了刘殿霖家的电话,听说记者想采访他,刘殿霖婉言谢绝,他谦虚地说:“只是做了件自己一生中愿意做的事,为国家和人民做点贡献,值得!不需要被人知道。”经记者的再三坚持,他才勉强答应。

  今年85岁的刘殿霖老人,身体硬朗,目光炯炯,人也很热情、健谈。他慢条斯理地跟记者聊起捐赠丁香树的缘由。

  1949年,他当上了村支部书记,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将村名改成建设村,因为他想带领乡亲们建设好自己的家园。后来国家号召全国农村植树造林,从1956年至1968年的12年间,他年年带领村民搞植树造林。村里没有资金买树苗,他就带领村民到哈尔滨市里榆树种植密集的地方,一麻袋一麻袋地扫“榆树钱”,回到村里种到修好的村路两旁,就这样村里南北七趟街,东西五趟街都规整地种上了树,先后建起大小林带43条,在村外耕地周围有2万多米长的固沙防风林带12条。几年下来全村植树造林60多万棵,从前光秃秃的建设村,变成了枝叶茂盛的植树造林模范村。

  1975年,他从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上退下来,但他没有安享晚年,年年帮助村里造林看树。从2001年开始,他在自家园田地里栽种树苗。那年他花1000多元买来了银中杨、紫丁香树苗,房前屋后3000多平方米的园田地栽了15000多棵树苗。

  2005年,他在看电视时,了解到哈尔滨太阳岛风景区二期工程需要绿化树苗,他马上就产生了捐赠树苗的想法,赶紧打电话联系。当年5月15日,他将11000棵丁香和700棵银中杨树苗全部无偿捐赠给风景区。而且,他没有要任何荣誉,只留下了工作人员的名片,怕再捐树苗时找不到联系人。

  记者就树苗的事和他算了笔账,如果当年的丁香和银中杨树苗没有捐,按今年市场价格算,这些树苗价植10多万元。这可不是个小数目,他的儿女们没有意见吗?他说:“俺是党员,子女们也有好几个是党员,只要他们能让我和老伴吃饱肚子就行了,钱对我来说不重要,这把年纪了,能够再为社会出点力,就是乐事。没有大家,哪来小家。国家需要就贡献,尽点自己所能多好啊!”

  刘殿霖说:“我活了85岁,干了75年活,老了老了,就想着为社会做点贡献。”

三、植树造林的人物有哪些?

陈嘉庚: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和爱国人士,他倡导植树造林,并亲自投资兴办了“陈嘉庚林业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

休·艾尔特豪斯:美国环保主义者和科学家,他提出了“绿色革命”理念,呼吁人们重视植树造林和环境保护问题。

谢景勋:中国著名林学家和生态学家,他致力于推广森林种植技术和生态修复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推动了植树造林事业的发展。

约翰·穆尔:英国作家和环保主义者,他是现代环保运动的先驱之一,提倡植树造林、保护野生动植物等环保行动。

林肯:美国第16任总统,他颁布了《陆地赠与法》,为全美的植树造林和土地保护奠定了基础。

四、中国对植树造林的贡献的人?

我国植树造林的先进人物有很多,其中被人们所熟识的有马永顺、杨善洲、李淑彬等人。

1.马永顺老人为青山付出了许多年青春,还与环境作斗争。他坚持义务植树40年,栽了五万多棵树。最后就成为一名植树英雄。

2.杨善洲,1988年6月退休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带领大家植树造林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捐赠给国家。由于成绩辉煌,杨善洲在退休之后,获得“全国绿化十大标兵”、“全国绿化奖章”、“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等众多荣誉,被誉为“活着的孔繁森”。

3.李淑彬,1937年生,大方县六龙镇新丰村人。曾任县科委科技辅导员,新丰村妇女主任。197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开始,她上坡开荒造林,为了管护好树木,她和老伴吃住在山上,常年以植树为业。全村在她的精神感召下,也纷纷参加植树造林。31年间,李淑彬共绿化荒山290公顷,30多万株杉木已长成参天大树。2007年,被授予“全国绿色小康户”称号;2010年,荣获“贵州绿化奖”。2016年3月,李淑彬获评全国“老有所为”先进典型人物。

五、默默植树造林的人的事例50字?

家住榆林市定边县,在长城脚下拥有一家治沙公司,外号“石疯子”,荣誉头衔有“全国劳动模范”。石光银承包荒沙植树造林,目前已成林近20万亩,林木价值超过3000万。

马永顺是黑龙江铁力林业局退休工人,中共党员。作为新中国第一代伐木工人,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不论是在岗还是退休,他始终如一忘我地为党和人民工作,从当年的伐木模范成为近日的造林英雄。马永顺在伊春市和和铁力林业局的支持下,在山上建立了固定的“马永顺林”育林基地,要一代一代长期在基地上造林。

六、5个植树造林的人物事迹?

默默种树人杨善洲

杨善洲(1927.01—2010.10),男,汉族,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人,

2011年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获奖者。

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入党,曾任保山地委书记,1988年退休,2010年10月10日因病逝世。杨善洲同志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曾担任保山地委领导,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只为了兑现自己当初“为当地群众做一点实事不要任何报酬”的承诺。

1988年6月退休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带领大家植树造林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捐赠给国家。

由于成绩辉煌,杨善洲在退休之后,获得“全国绿化十大标兵”、“全国绿化奖章”、“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等众多荣誉,被誉为“活着的孔繁森”。

七、感动中国的植树造林的人的颁奖辞?

杨善洲 颁奖辞: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六十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事迹回溯: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1988年退休后,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万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达97%以上。2010年5月5日,杨善洲同志把保山市委、市政府为他颁发的20万元特别贡献奖中的10万元捐赠给保山第一中学,另外10万元捐赠给大亮山林场。他去世前,还将价值3亿元的林场无偿上缴给国家。

八、5个植树造林的人物事迹简短?

1.马永顺老人为青山付出了许多年青春,还与环境作斗争。他坚持义务植树40年,栽了五万多棵树。最后就成为一名植树英雄。

2.杨善洲,1988年6月退休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带领大家植树造林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捐赠给国家。由于成绩辉煌,杨善洲在退休之后,获得“全国绿化十大标兵”、“全国绿化奖章”、“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等众多荣誉,被誉为“活着的孔繁森”。

3.李淑彬,1937年生,大方县六龙镇新丰村人。曾任县科委科技辅导员,新丰村妇女主任。197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开始,她上坡开荒造林,为了管护好树木,她和老伴吃住在山上,常年以植树为业。全村在她的精神感召下,也纷纷参加植树造林。31年间,李淑彬共绿化荒山290公顷,30多万株杉木已长成参天大树。2007年,被授予“全国绿色小康户”称号;2010年,荣获“贵州绿化奖”。2016年3月,李淑彬获评全国“老有所为”先进典型人物。

九、你还知道那些植树造林的人和事?

  鄂尔多斯乌审旗无定河的上游是一片黄沙弥漫的大沙漠,自然环境恶劣。在六七十年代,河北岸的沙坡每年向前移动三四米远,沙漠化现象日益严重,对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巨大影响。因家舍及牧场受沙尘暴影响无法生存,从1976年开始,张永举父子两代开始在无定河上游北岸植树造林,共治沙造林3万亩,全面围封禁牧造林,有效地保护了无定河上游的自然环境,营造了绿色家园。

  在无任何外来援助的条件下,张永举的父亲张建家最初利用传统手段,以种植草、灌为主,稳定明沙,并辅以耐旱植物,开垦少量水浇地,种植基本食用作物。1998年父亲去世后,张永举继承父志,采用更科学和规模经营的方式,以苎条、沙柳、榆树为主,扩大父辈治理的面积;同时种植苹果、葡萄等合理的经济作物和麻黄、甘草、银柴胡等药用植物,培育耐旱松树树苗,提高了造林的效益。目前,3万亩承包地超过90%的面积已有60%以上的植被,剩余部分仍在进行治理,其植被覆盖率也已达到30%。

  这种家庭式自筹、自育、自植、因地制宜的治沙方式辛苦有成,带动和影响了一批周边的农民,使得无定河上游小流域治理面积达到40余万亩,对无定河上游水资源(巴图湾水库)及统万城遗址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现在,河北岸沙漠得到有效控制,沙坡下面的河槽湿地终年潺潺流水,芦苇茂盛,多种候鸟栖息其中。近二十年来,沙坡移动明显缓慢,特别是早春的小麦种得早、长得快,现在丰产丰收,当地农牧民得到了实惠。

  张永举父子的治沙壮举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内蒙古自治区领导对父子两代植树造林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张家的林区也成为当地政府植树造林的精品工程。而类似张永举这样的治沙大户在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已有240人,面积达到125万亩。目前政府还在考虑为这些治沙大户提供经费补偿,以引导更多人从事治沙造林的工作,改变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并且该项目还获得福特环保奖2008年二等奖,得到了福特的大力支持。

十、植树造林的谚语

植树造林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对自然界的一种友善方式,也是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重要手段。不仅能美化环境,提升空气质量,还有助于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减缓气候变化等诸多好处。对于人类来说,树木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我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象征。在中国,植树造林也有许多流传已久的谚语,内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哲理。

1. 一年树木,十年树人

这句谚语是告诉我们植树造林的过程不仅仅是为了让树木生长,更重要的是培养人们对环境和生态的意识。通过种树的过程,人们能够学习到关于自然的知识,了解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懂得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种下一棵树,不仅仅是为了风景,更是为了人类的未来。

2. 千树万树植树人,万树亿树种绿魂

这句谚语强调了个体力量的重要性,无论是植树者还是每一个赞同植树造林的人都是对环境做出贡献的植树人。一个人的贡献虽微小,但众人齐心,千树万树将会成为现实。只有我们每个人都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才能够实现万树亿树的目标,让绿色之魂遍布整个大地。

3.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这句谚语告诉我们,植树造林是一个耐心和积累的过程,毫不畏惧小的、微小的贡献。每一棵树的种植都是一次积累,每一棵树都是百年绿。如果我们不从小事做起,不从每一个个体的努力累积起来,那么就无法取得更大的成就。不要低估自己的力量,小小的贡献也有可能改变整个世界。

4. 一草一木皆有灵

这句谚语传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之道。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树木共同成长。每一草、每一木都有其生命力和价值,我们应该从尊重和保护每一个细微之处开始,让树木、花草在我们的环境中释放出美丽和活力。

5. 种树不求荫

这句谚语告诫我们种树不应该只是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是要着眼于长远和整体的利益。植树造林不仅仅是给自己和下一代营造美好的环境,更是为了整个社会、整个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不求个人荫蔽,而是追求整个社会、整个人类的幸福。

6.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这句谚语强调了植树造林的收益是经久不衰的。虽然一棵树从种植到长大需要时间,但每一棵树都将会成为绿色风景的一部分,为人类提供氧气、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等众多的好处。春天种下一粒种子,在秋季却能够收获万颗子,这是植树者的智慧和辛勤工作的回报。

7. 一叶落知秋,一树开时春

这句谚语传递了树木的生命力和自然界的规律。当一片叶子开始凋落时,我们就能够感受到秋天的到来;当一棵树开始发芽开枝时,我们就能够感受到春天的脚步。树木既是自然界的晴雨表,也是我们对季节变化的感知。通过仔细观察树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自然界的变化。

8. 感受大自然的呼吸

这句谚语告诉我们要去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和气息。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周围的自然环境。然而,当我们走进大自然,感受到清新的空气,听到鸟儿的鸣叫声,看到树木的枝叶摇曳,我们才能够真正与自然亲近,找回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9. 节约用水,从小事做起

这句谚语强调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在植树造林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为树木提供水源,但我们也要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节约用水资源。从每一个小事做起,改变浪费用水的习惯,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环保和可持续。

10.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句谚语强调了自然环境对我们的重要性。绿水青山代表着美丽的自然景观,而这些自然景观对我们来说就是金山银山。只有保护好自然环境,保持良好的生态平衡,才能够保证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同时,美丽的环境也会为我们带来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带动经济的繁荣。

总结

植树造林的谚语里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哲理,它们告诉我们种树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和眼前的利益,更是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了整个社会和地球的可持续发展。每一棵树的种植都是一次积累和贡献,每一个个体的努力都是对环境做出的贡献。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节约用水开始,让我们的环境变得更加美丽和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