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月
28
2024
0

广西桂系历史?

一、广西桂系历史?

桂系是指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先后以广西为统治基地,以广西籍军政人物为主要代表的军政集团。按代表人物来分,可以分为以陆荣廷为代表的“旧桂系”,以及以李宗仁、白崇禧为代表的“新桂系”。

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原清政府广西提督陆荣廷,宣布广西独立,投向革命,实际上却逐步排斥同盟会人员而逐渐走向军政集团统治。其势力在史学界通常称之为旧桂系。旧桂系势力主要人物出身封建官僚,政治经济素质相对较低,加之统治广西时间较短,除了争夺地盘之外,所起影响极其有限。新桂系主要人物出身近代军

二、广西抗战历史?

广西的抗日战争还是很有历史意义的,是抗日战争的重要部分,特别是昆仑关战役,有效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气势和有生力量,值得我们铭记。

三、广西菜历史?

广西菜起源于宋元时期,因广西简称桂,所以广西菜又被称为桂菜,广西菜系根据不同地域一共划分为五大系

1、桂北菜。桂北菜以桂林、柳州的地方菜组成,品味醇厚、色泽浓重,善炖扣,嗜辛辣,擅于以山珍野味入菜。名菜有“双冬烧竹鼠”、“清蒸漓江鱼”、“荔芋扣肉”等。

2、桂西菜。桂西菜以百色、河池的地方菜组成。讲究本味、鲜香、微辣,最为擅长乡土菜肴制作。名菜有“百色脆皮狗”、“芒叶田七鸡”、“巴马烤香猪”等。

3、桂东南菜。桂东南菜以南宁、梧州、玉林的地方菜组成,讲究鲜嫩爽滑,用料多样。名菜有“梧州纸包鸡”、“邕城醉子鸡”、“桂绿爽肉果”等;

4、沿海菜。沿海菜以北海、钦州的地方菜组成,讲究调味,注重配色,擅长海鲜制作,名菜有“菜软廉鱿”、“春梅红烧海参”、“蟹黄扒鱼肚”等;

5、民族菜。民族菜以各少数民族风味菜组成。就地取材,讲究实惠,制法独特,富有乡土气息。其中壮族的“白切狗”、侗族的“竹串肉”、苗族的“竹板鱼”、毛南族的“烤香猪”等均是颇有影响的民族风味菜。

四、广西怀集历史?

怀集县在古时是百越之地,秦派出大量中原人士到南方后,属于南海、桂林两郡。

南朝宋元嘉十三年(436年)分南海郡四会县银屯乡置怀集县,属绥建郡。这是怀集建县之始。齐、梁、陈三代(479~589年),怀集属广州南海郡。隋朝仍属之。

唐武德五年(622年)于怀集县置威州,领怀集、霍清、威成、兴平4县。贞观元年(627年)废威州,省霍清、威成、兴平入怀集县,改属南绥州。贞观八年改南绥州为浈州,怀集县属之。贞观十三年废浈州,怀集县归广州管辖。开元二年(714年)省永固县入怀集县,仍属广州。

五代,怀集县属南汉兴王府(广州)。

宋开宝五年(972年),省洊水县入怀集县,属广州。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属贺州。

明洪武九年(1376年)十月至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属梧州府。 光绪三十四年改隶平乐府信都厅。

民国元年(1912年),怀集属梧州府;民国2年6月广西废府置道,怀集属苍梧道;民国23年,属广西省平乐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29年隶属广西省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11月24日怀集县解放,属广西省平乐行政专员公署。

1951年5月怀集县划入广东省,属西江专员公署;1952年12月属粤中行政公署。1956年2月撤销粤中行政公署,设高要专员公署,怀集属之。

1958年11月,怀集县与开建县合并,称怀建县,属江门专员公署;1959年1月复称怀集县名。1961年4月分出开建县,怀集县属肇庆专员公署。

1985年怀集县属肇庆地区行政公署。

五、植树造林的谚语

植树造林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对自然界的一种友善方式,也是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重要手段。不仅能美化环境,提升空气质量,还有助于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减缓气候变化等诸多好处。对于人类来说,树木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我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象征。在中国,植树造林也有许多流传已久的谚语,内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哲理。

1. 一年树木,十年树人

这句谚语是告诉我们植树造林的过程不仅仅是为了让树木生长,更重要的是培养人们对环境和生态的意识。通过种树的过程,人们能够学习到关于自然的知识,了解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懂得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种下一棵树,不仅仅是为了风景,更是为了人类的未来。

2. 千树万树植树人,万树亿树种绿魂

这句谚语强调了个体力量的重要性,无论是植树者还是每一个赞同植树造林的人都是对环境做出贡献的植树人。一个人的贡献虽微小,但众人齐心,千树万树将会成为现实。只有我们每个人都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才能够实现万树亿树的目标,让绿色之魂遍布整个大地。

3.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这句谚语告诉我们,植树造林是一个耐心和积累的过程,毫不畏惧小的、微小的贡献。每一棵树的种植都是一次积累,每一棵树都是百年绿。如果我们不从小事做起,不从每一个个体的努力累积起来,那么就无法取得更大的成就。不要低估自己的力量,小小的贡献也有可能改变整个世界。

4. 一草一木皆有灵

这句谚语传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之道。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树木共同成长。每一草、每一木都有其生命力和价值,我们应该从尊重和保护每一个细微之处开始,让树木、花草在我们的环境中释放出美丽和活力。

5. 种树不求荫

这句谚语告诫我们种树不应该只是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是要着眼于长远和整体的利益。植树造林不仅仅是给自己和下一代营造美好的环境,更是为了整个社会、整个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不求个人荫蔽,而是追求整个社会、整个人类的幸福。

6.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这句谚语强调了植树造林的收益是经久不衰的。虽然一棵树从种植到长大需要时间,但每一棵树都将会成为绿色风景的一部分,为人类提供氧气、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等众多的好处。春天种下一粒种子,在秋季却能够收获万颗子,这是植树者的智慧和辛勤工作的回报。

7. 一叶落知秋,一树开时春

这句谚语传递了树木的生命力和自然界的规律。当一片叶子开始凋落时,我们就能够感受到秋天的到来;当一棵树开始发芽开枝时,我们就能够感受到春天的脚步。树木既是自然界的晴雨表,也是我们对季节变化的感知。通过仔细观察树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自然界的变化。

8. 感受大自然的呼吸

这句谚语告诉我们要去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和气息。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周围的自然环境。然而,当我们走进大自然,感受到清新的空气,听到鸟儿的鸣叫声,看到树木的枝叶摇曳,我们才能够真正与自然亲近,找回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9. 节约用水,从小事做起

这句谚语强调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在植树造林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为树木提供水源,但我们也要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节约用水资源。从每一个小事做起,改变浪费用水的习惯,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环保和可持续。

10.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句谚语强调了自然环境对我们的重要性。绿水青山代表着美丽的自然景观,而这些自然景观对我们来说就是金山银山。只有保护好自然环境,保持良好的生态平衡,才能够保证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同时,美丽的环境也会为我们带来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带动经济的繁荣。

总结

植树造林的谚语里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哲理,它们告诉我们种树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和眼前的利益,更是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了整个社会和地球的可持续发展。每一棵树的种植都是一次积累和贡献,每一个个体的努力都是对环境做出的贡献。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节约用水开始,让我们的环境变得更加美丽和可持续。

六、广西壮族历史?

先秦秦汉时期汉族史籍所记载的居住在岭南地区的“西瓯”、“骆越”等,是壮族最直接的先民。

唐五代时期,壮族先民仍被称为俚、僚、乌浒(乌武)等,但也出现了以地域或以大族姓氏命名的族称,如“西原蛮”、“黄洞蛮”、“侬洞蛮”或泛称“洞蛮”、“洞氓”等。宋代以后,壮族族称又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撞”、“布土”、“土人”等称谓。

元明以后,被侮译为“獞”,另外还有自称壮、侬、郎、土、沙等。这些称谓原来都有一定的地域性,但明、清时期,“壮”的称呼已广泛见于整个广西和广东西部,成为壮族最普遍的一种族称。1952年统一称为“僮”(音壮)。1965年改写为“壮”。

七、广西彭姓历史?

广西彭姓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姓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据史料记载,彭姓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最早出现在商周时期的彭城(今江苏徐州)。在广西地区,彭姓主要聚集在桂林、柳州等地。在历史上,彭姓人物也比较有名,如彭祖、彭城公等。

八、广西藤县太平历史?

太平镇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藤县,位于藤县北部,东邻古龙镇,南与濛江镇、和平镇接壤,西邻平南县赤马镇,北靠东荣镇、平福乡。

太平镇总面积285平方公里,2013年,下辖5个社区和20个行政村 截至2013年,太平镇下辖仁安村、柴咀村、木崖村、安福村、石夏村、浮田村、大坡村、七政村、良垌村、永良村、陈垌村、善庆村、金田村、永平村、东皇村、古秀村、罗社村、新雅村、健安村、下黎村等20个行政村和泰州南社区、泰州北社区、正东社区、上元社区、德胜社区5个社区,镇政府驻新政路58号。

九、广西十万大山历史?

十万大山是指“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主要位于我国广西防城港市上思县境内,长100多公里, 宽30-40公里,总面积达2600平方千米。之所以叫十万大山,并不是真的有十万座大山,而是因山脉连绵, 峰峦重叠,点不清,数不尽,故称十万大山。

2003年6月,十万大山森林公园经国家批准评定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保护区内景观资源丰富,有群山绵延,沟谷纵横,飞泉流泻,云雾缭绕等自然胜景。电影《英雄虎胆》的故事就发生在十万大山,是该片重要的拍摄外景地,《英雄虎胆》的上映也使十万大山扬名全国。

十万大山里分布着完整的原始状态的亚热带雨林,林区内山峦叠嶂,森林苍郁,野生动植物品种繁多,是许多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也是广西许多河流的发源地。十万大山山体庞大,地层古老,地貌复杂,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共有82座,主峰莳良岭1462米,是桂南最高点。

这里不仅山清水秀、洞奇石美,而且核心区域森林覆盖率高达98%,植物种类有1890多种,空气异常清新,负氧离子高达每立方厘米8.9万个,被誉为“华南第一天然氧吧”。是一个集观光度假、休闲疗养、避暑探险及商务会议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关于十万大山还有一个故事:传说从前在北部湾沿岸一带,海妖常年作怪,洪水肆虐、民不聊生。天庭上的玉皇大帝派出山神从北方搬来十座大山堵海降妖,山神把十座大山变幻成十万头大象赶往北部湾。当行至漓江边时,因一路象不停蹄的赶路,一头大象不知是贪恋漓江的好山好水,还是怨山神一路没照料好,怎么也不肯离开漓江,盛怒之下的山神,一剑把这头犟象钉在了漓江边上,剩下的九千九百九十九头大象被山神赶至北部湾震慑海妖。因山神开始赶的是十万头大象,人们视九千九百九十九座山仍然称“十万大山”。

十、广西历史状元?

 赵观文

桂林市临桂县桥头村人,唐朝乾宁二年(公元895年)成为广西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官至翰林院侍讲。是“桂州三才子”之一,“桂州五贤”之一。

       赵观文10岁能作诗文,13岁熟读儒家经典,满口文章,一心向学,17岁考中明经科。唐末官场的腐败已经不可避免地渗透进了科场,赵观文不屑于进行这些蝇营狗苟的龌龊交易,在众人各处请托时,赵观文一心备考,心无他念。由于考官舞弊,赵观文名列第八。落第举子对此不满,纷纷要求重考。唐昭宗下令彻查,在武德殿设考重试。昭宗亲自阅卷,夸赞赵观文“才藻优赡,义理昭宣,深穷体物之能,曲尽缘情之妙,所试诗赋,辞艺精通,皆合本意”,赵观文被钦定第一,高中状元。昭宗对赵观文学识颇为赏识,称其为“名实相符之士,艺文俱美之人。”授官侍讲学士。赵观文的《冠群论》为当时名士所赞赏,但已失传,《全唐文》中有其《桂州新修尧舜祠祭器碑》一文。赵观文勤学好问的精神,至今仍激励八桂学子。

 

       赵观文科举之路坎坷曲折,终得蟾蜍折桂,成为经得起考验的状元,是其正直的人品和深厚文学素养结合的必然结果。其《桂州新修尧舜祠祭器碑》一文抓住尧舜关心民疾、懿德嘉行的崇高品德进行赞颂,反映出赵观文浩然正气和为国为民的情怀,表现“苍生思之”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