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国初期提出哪些发展理念?
建国初期提出的发展理念主要是加快发展、赶超发展等理念。
新中国成立之初,如何更快地发展生产力、摆脱我国经济落后的局面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一直在思考探索的问题。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要使中国稳步从新民主主义农业国转变为社会主义工业国。1964年底和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正式提出了“两步走”战略,为改革开放时期“三步走”战略的谋划奠定了理论基础。
加快发展、赶超发展理念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当时实际,深化对发展问题的认识,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和“两步走”战略,是对建立中国特色发展理念的初步探索。
二、植树造林是谁提出的?
孙中山先生是我国近代史上最早倡导植树造林的人。
1893年,他起草了著名的政治文献《上李鸿章书》,指出中国欲强,须“急兴农学,讲究树艺”。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先生提出了在中国北部和中部大规模进行植树造林的计划,规划了农业现代化的远景。
1924年,他在广州的一次讲演中强调:“防止水灾和旱灾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此后,他在许多著作和讲演中,反复强调毁林的危害性和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1915年,在孙中山先生的倡议下,当时的北洋政府正式规定了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自此我国有了植树节。
后因清明节对我国南方来说植树季节太迟,同时也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国民政府又将孙中山先生的逝世日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三、职业理念 谁提出的?
职业生涯发展的理念最初来自美国。
职业生涯发展最初的发展,是在美国工业化大扩张时期,最早由帕森斯提出了人格特质在职业上的分化发展的问题,所以他被称为“职业生涯之父”。
生涯发展理论的另一个主要基础是心理测评运动的发展,最初由比纳——西蒙编制的智商测验,用来测定个体的天赋智力差异,预测其在职业发展中的表现。
四、建国后谁最早提出包产到户?
国务院原副总理邓子恢是“包产到户”观点的最早提出者。
包产到户最初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由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十八个农户最先开始实行的。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的一种生产责任制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坚持统一计划、统一经营、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的条件下,把耕地农作物和某些畜牧业、养殖业和副业生产任务承包(包用工、包费用、包产量)给农户负责,实行超产奖励减产赔偿的一
五、谁最早提出零缺陷理念?
菲利浦·克劳斯比最早提出零缺陷理念。
被誉为“全球质量管理大师”、“零缺陷之父”和“伟大的管理思想家”的菲利浦·克劳斯比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零缺陷”思想,并在美国推行零缺陷运动。后来,零缺陷的思想传至日本,在日本制造业中得到了全面推广,使日本制造业的产品质量得到迅速提高,并且领先于世界水平,继而进一步扩大到工商业所有领域。 零缺陷管理最早应用于美国马丁马里塔公司(Martin Marietta Materials Inc.)的奥兰多事业部,又称零缺点
六、城市更新理念 谁提出?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杨保军提出的
七、终身学习理念是谁提出的?
孔子。
孔子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上最早提出“终身教育思想”和进行终身教育实践的伟大教育家。因为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不但出生时间要比柏拉图早124年,而且阐述的“终身教育”理论也远远比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系统和完备。
孔子通过对自己终身学习经验的总结,提出了完整的终身教育规划: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意思是:我十五岁时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三十岁时略有建树;四十岁时能明辨是非,不受迷惑;五十岁时已能掌握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都能冷静思考而不冲动;七十岁时已能做到按照是非和道德标准而从容应对,言论和行动都不逾越规矩。
在这里,孔子总结自己一生(孔子活了72岁)勤奋学习、进行自我教育的六个阶段:
(1)15-30岁:有目的地学习和自我修养阶段。作为一个少年和青年,他已经结束了接受启蒙和基础教育阶段,进入有明确目标的广泛的、系统的学习新阶段。
(2)30-40岁:在学术和事业上均取得成就的有所建树阶段。这时孔子正处在壮年时期,他一边工作,一边进修,成为学业有专精,事业有成就的知名人物。
(3)40-50岁:经过在这之前十年的历练,孔子已能十分干练地处理各种事务,不为错综复杂的现象所迷惑。
(4)50-60岁:不但能熟练地处理各种事务,而且已掌握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5)60-70岁:不但处理问题得心应手,而且心态十分平和,给人感觉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
(6)70岁以后:此时的孔子对于学术和社会事业的理解与应对方面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可以说他的心已与万事万物融会贯通,无论言论还是行动无不十分恰当,达到能随心所欲地应对的境界。
八、生活教育理念是谁提出的?
陶行知。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的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
九、绿色设计理念是谁提出的?
维克多·巴巴纳克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一书中提出:设计的最大作用并不是创造商业价值,也不是包装和风格方面的竞争,而是一种适当的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元素。
他同时强调设计应该认真考虑有限的地球资源的使用问题,并为保护地球的环境服务。对于他的观点,当时能理解的人并不多。但是,自从70年代“能源危机”爆发,他的“有限资源论”才得到人们普遍的认可。绿色设计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认同。
十、创新理念最早是谁提出的?
约瑟夫·熊彼特(1883年2月8日—1950年1月8日),1901年—1906年在维也纳大学攻读法学和社会学,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是一位有深远影响的美籍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其后移居美国,一直任教于哈佛大学 。他与同时代的凯恩斯,用“既生瑜,何生亮”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两人之间既惺惺相惜,也充斥不屑与论争。他被誉为“创新理论”的鼻祖。1912年,其发表了《经济发展理论》一书,提出了“创新”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轰动了当时的西方经济学界。《经济发展理论》创立了新的经济发展理论,即经济发展是创新的结果。
近年来,熊彼特在中国大陆声名日隆,特别是一谈到“创新”, 熊彼特的“五种创新”理念时常被人引用和提及,几乎到了“言创新必称熊彼特”的程度。不仅仅是中国,作为“创新理论”和“商业史研究”的奠基人,熊彼特在西方世界的影响也正在被“重新发现”。据统计,熊彼特提出的“创造性毁灭”,在西方世界的被引用率仅次于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