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光学对中国的贡献?
光学是现代科学的一门重要分科,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显示出了越来越大的威力。光学的发展有它悠久的历史。在光学发展的道路上,我国古代曾经做出过重大的贡献。
光的直线传播
太阳给人类以光和热,这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光源。但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了白昼和黑夜。每到晚上,黑暗就笼罩着大地。生活在远古的人类祖先,对黑夜是无能为力的。
黑暗给人们以可怕、可恶的感觉,直到今天黑暗仍为人们用来形容邪恶。不知经历了多少个世纪,人类才发现火也能提供光和热。开始是使用天然火,以后又发明了人工摩擦取火。人工摩擦取火的发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划时代进步,它“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①。
生活在五十万年以前的北京猿人就已经懂得使用天然火,大约在几万年前人类又学会了用钻木的方法人工取火。火在长时期里一直是人们唯一可以利用的人造光源,后来人们创造了油灯、蜡烛,还是离不开火,一直到近代光源的发明才取代了火。
二、汉族对中国的贡献?
两汉四百年,汉家风骨。驱逐匃奴,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废除百家独尊儒术。
前者建立起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后者统一思想文化的传承。
三、中国对航海的贡献?
中国对世界航海技术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甚至是像指南针这样的决定性的贡献。
中国人在战国时期即对二十八星宿和一些恒星进行了定星观测,并把海上航行定位与天文学相结合,利用北极星定向进行航海活动,中国人很早就发现了磁极定向原理。
到秦汉时,中国航海者的导航技术已有了进一步提高,而且开始自觉利用季风航海,并掌握了西太平洋与北印度洋的季风规律应用于航海活动。
汉时,中国人已能利用“重差法”精确测量海上地形地貌。
西汉时中国人对潮汐的认识,已不仅局限于水面的涨落,找出了潮汐与月球运动的规律。
唐代,中国航海家已能熟练利用信风航行。唐代领航员已掌握利用北极星的高度而进行定位导航。
两宋时期航海技术的提高,最突出的是指南针的广泛应用。
在两宋时期,有关海图的记述已十分明确,如徐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和汉奸刘豫献于金主亶的海道图等,
元代航海中,把指南针许多针位点联结起来,以标明航线,称为针路。指南针应用的技术进一步提高。以天干、地支和四卦作为航海罗盘上编排的航路方位,这样,海船航行更能精确地确定航向,把握航线。
元朝海上交通,已能熟悉地掌握与利用季风规律。元朝航海家在长期的海上交通实践中,总结经验,编成有关潮汛、风信、气象的口诀。而有关的口诀据称“屡验皆应”,说明了元朝对海洋气象变化规律,已有非常正确的认识与掌握。
到了明代,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终于大成,过去指南针的运用,主要是单针与缝针之法。但明人《顺风相送》中已经有“定三针方法”“定四针方法”。
四、唐山对中国的贡献?
唐山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工业基础雄厚,孕育了丰厚的工业文明。唐山在中国近代工业中创造了七个第一:中国第一座机械化采煤矿井、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桶机制水泥、第一座铁路桥、第一张现存股票、第一件卫生陶瓷洁具。也正是这“七个第一”使唐山雄踞中国工业之首,奠定了唐山作为中国近代工业摇篮的地位。
五、中国对南极的贡献?
中国人从能在南极生存、能在站区附近观测采样,逐渐成为有能力到自己感兴趣、具有科研价值的区域活动
南极是地球上环境最恶劣、气候最独特、空间最神秘的一片净土,也是科学观测数据最匮乏的地区。这种“最匮乏”不仅体现在科考站空间分布零散,还体现在人类观测的时间很短。作为一项造福人类的崇高事业,南极科学考察的意义重大而深远。为了更好地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我国多年来做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
零的突破。时间倒回1985年2月20日10时整,西南极乔治王岛,我国第一座南极科考站——长城站的落成典礼在欢呼声中举行。首次南极科考队用顽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和辛勤的汗水,提前完成了长城站主体工程,创造了让世人惊叹的“南极速度”。
质的飞跃。在接下来的30多年里,中山站1989年在东南极顺利落成,成为观测研究南极冰盖、冰架、高空大气物理、南极大陆地质、南大洋的理想之地;昆仑站2009年落成,它地处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地区,汇聚了冰芯科学、天文学、冰下地质地球物理、大气科学等学科的前沿领域;泰山站2014年落成,是中山站和昆仑站之间重要的中转站点;罗斯海新站,位于东西南极的交界处,正在积极推进建站前期准备工作,未来将是研究南极岩石圈、冰冻圈的绝佳位置……依托科考站,我国南极考察获得综合保障支撑,考察活动范围和领域持续拓展。
建站,仅仅是我国南极科考能力提升的缩影。时至今日,我国已初步建成了涵盖空基、岸基、船基、海基、冰基、海床基的国家南极观测网和“一船四站一基地”的南极考察保障平台。
拿船基建设来说,除了大名鼎鼎的“雪龙”号破冰船,我国还统筹安排“向阳红1号”“海洋六号”等远洋科考船协同作业。2016年12月20日,我国新一代极地破冰船“雪龙2”号在江南造船集团切割车间完成了第一块钢材点火切割。根据建造计划,新船将于2019年上半年交付使用,考察船家族将再添“新丁”。
空基建设也不容忽视。随着我国首架固定翼飞机“雪鹰601”2015年投入使用,极地考察在航空平台方面有了质的飞跃。作为空中飞行的“实验室”,“雪鹰601”安装了大气采样、激光雷达、航空重力、航空磁力、穿透雷达等设备,具有进行大气科学、高空物理、冰盖动力、冰下地质等多项科学观测的能力。
在海陆空立体科考平台的支撑下,众多南极科研前沿项目取得可喜进展。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到2016年,南极科研项目总投入3.1亿元,是1985年到2000年的18倍。其中,我国在横穿南极雪冰环境研究、格罗夫山古气候环境研究、南极陨石回收与研究、东南极冰盖起源与初期过程研究、冰穹A的天文观测与研究等领域,均获得国际一流科学成果。总体看,我国初步建立了一支门类齐全、体系完备、基本稳定的科研队伍,对南极地区的总体认识在迅速加深。
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我国已成为重要的参与者和贡献者。通过与有关国家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合作,我国在极地领域的影响力不断增强。1983年加入《南极条约》,1985年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成员……自开展南极活动以来,我国几乎参与了所有南极和南大洋观测研究大型国际计划,同时也派出人员参与其他国家的南极考察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合作成效
六、默沙东对中国的贡献?
默沙东凭借“丙肝个体化治疗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项目”,荣获“2019年可持续发展杰出贡献奖”。
默沙东始终密切关注丙肝患者的治疗需求,以清除丙肝、助力健康中国为使命,开展丙肝个体化治疗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项目。该项目旨在提升丙肝病毒基因分型检测水平和丙肝前沿药物的可及性,并开展患者支持项目及医护和大众教育,持续发力,大力推动丙肝个体化治疗的普及。
七、红薯对中国的贡献?
红薯最早传入我国的时间是明朝后期,主要是从云南、广东、福建三个地区入境,而后得到了广泛的培育种植。由于红薯的产量极高,因此它也曾成为救人命的重要食物之一,并且得到了“一亩数十石,胜种谷二十倍”的美誉。
相传在十七世纪初的时候,江南发生涝灾,百姓民不聊生,五谷皆不丰收,而科学家徐光启当时因为父亲离世正好居住在上海的家中,他得知福建种植的番薯具有高产且易种植生存力强的特点,因此便把这种食物引入到上海,随后又传入到了江浙地带,才彻底解决了这场荒灾。
八、tfboys对中国的贡献?
王俊凯成为了联合国环境署亲善大使。王源成为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大使,一口流利的英文让人羡慕。易烊千玺成为了中国控烟倡导者,在日瓦内总部用英文演讲,成为我国的骄傲。
tfboys虽然只是娱乐界的明星,但是这三个人为国家做出了很多贡献。王俊凯是团队中年纪最大的男孩,因为喜欢做公益,在2018年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了联合国环境署亲善大使。粉丝们都没有想到,原来王俊凯竟然这么厉害,真是让人佩服。
紧随其后的就是王源,王源是队伍里最可爱的男孩,在联合国青年论坛上以一口流利的英文让所有人羡慕。没想到王源的英文竟然能够这么好,与此同时王源也被任命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大师,传播正能量,为孩子们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易烊千玺在队伍中也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的,他被粉丝们称作为宝藏男孩。易烊千玺的成就也是非常高的,2017年易烊千玺参加了世界卫生组织的会议,并成为了当代最年轻的中国控烟倡导者,可以说是风光无限。
九、中国对温室气体的贡献?
近年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作出了重大贡献。宁愿自身忍痛减少GTp,也要尽力减少碳排放。
中国北方一些省份(如河北)拆除了大量火电厂,这几年GTp增速很低。但最近20年来,我们却在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如大西北的太阳能发电,铺天盖地,规模空前。遍及全国的风电如雨后春笋般发展。
十、中国对南极保护的贡献?
中国一贯支持《南极条约》的宗旨和精神,秉持和平、科学、绿色、普惠、共治的基本理念,坚决维护南极条约体系的稳定,是南极全球治理机制的维护者、参与者和建设者。中国坚持和平利用南极,加强南极环境和生态系统保护,致力于提升南极科学认知,鼓励开展南极科学和考察研究,愿为南极全球治理提供更加有效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推动南极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努力构建南极“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其他领域,中国长城站、中山站与周边邻国站点在交通运输、物资支持、医疗援助、人员培训等工作方面保持经常性的互助合作。“雪龙”号考察船和“雪鹰601”固定翼飞机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多次参与南极救助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