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言背景常识归纳总结?
九年级上册《隆中对》文言知识梳理
一、背景常识。
1.“三顾频繁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草堂献策,一段千古佳话留名青史。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就记载了这段佳话。陈寿,西晋史学,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它以记言为主,集中体现了古代人物传记的艺术成就。《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
二、字词归类。
1.生字识记。
好(hào)为 乐(yuè)毅 诣(yì) 屏(bǐnɡ)人
度(duó)德量力 存恤(xù) 胄(zhòu) 箪(dān)食壶浆
倾颓(tuí) 屯(tún)新野
2.通假字
①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
②自董卓已来:“已”通“以”
③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阙”通“缺”,缺点
④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通“检”,挑选
⑤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
3.一词多义。
①已:a.停止:然志犹未已
b通“以”:自董卓已来
②遂:a.就:由是先主遂诣亮
b因此:遂用猖蹶
③因:a.凭,凭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b于是:因屏人曰
④为:a. 动词,吟诵:好为《梁父吟》
b判断词,是:谓为信然
c.表被动,被、替:贤能为之用
d.动词,作为: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⑤于:a.连词,跟、和: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介词,在:欲信大义于天下
c.介词,向: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4.古今异义。
①猖蹶:a.古义:失败,例句:遂用猖蹶
b.今义:凶猛而放肆
②许:a.古义:承认,例句:时人莫之许也
b.今义:允许,赞许
③就:a.古义:接近,靠近,例句:此人可就见
b.今义:多用作连词
④可以:a.古义:可以把(它),例句: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b.今义:助动词,表示可能或能够。
⑤国:a.古义:地势,例句:国险而民附
b.今义:国家
三、重点语句解析。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常把自己比作齐国名相管仲、燕国名将乐毅,当时的人没有承认他这种说法。此句乃本文的“文眼”,全文围绕此句,安排悬念,引人入胜。写诸葛亮自比管、乐,设置悬念,而后以徐庶推荐,刘备“遂诣亮,凡三往”强化悬念。也记述了诸葛亮胸怀大志,不同于芸芸众生。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这人只可以到他那儿见他,不可以委屈(他)来。写出了诸葛亮决不屈身俯就的品质和至高无上的尊严,为刘备屈身亲往隆中求见诸葛亮作了铺垫。
3.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我有诸葛亮,就如同鱼儿得到水一样。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道尽了他们之间不可分割的亲密关系,从侧面烘托出诸葛亮的非凡才能。
四、课外知识拓展
学了《隆中对》,你知道诸葛亮三顾茅庐的故事,你还知道诸葛亮的其他故事吗?请以小标题的形式写出2~4个。
七擒孟获、火烧赤壁、草船借箭、六出祁山、挥泪斩马谡
二、湖南地方历史文化常识总结?
一、湖南的历史:湖南历史悠久,距今已有几千年历史。古代湖南曾出现过多个古代文明,其中最重要的是湘文化。
二、湖南的文化:湖南的文化以湘西文化为主,湘西文化是古代湖南的主要文化,它的影响深远,在湖南的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湖南的地理:湖南位于中国南部,地处东经110°20′~114°06′,北纬25°50′~30°16′之间,地势东高西低,平均海拔400米左右,是一个典型的丘陵山地地区。
四、湖南的民族:湖南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地区,汉族占据着绝大多数,其他少数民族包括满族、瑶族、壮族、回族等。
五、湖南的风俗:湖南的风俗有着悠久的历史,风俗丰富多彩,有着独特的地方性。
三、兰亭集序中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总结?
会稽(kuài jī):郡名,今浙江绍兴。
山阴:今绍兴越城区。
修禊(xì)事也:(为了做)禊礼这件事。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群贤:诸多贤士能人。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毕至:全到。毕,全、都。
少长: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等是长。
咸:都。
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高高的样子。
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映带左右:辉映点缀在亭子的周围。映带,映衬、围绕。
流觞(shāng)曲(qū)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曲水,引水环曲为渠,以流酒杯。
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
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一觞一咏:喝着酒作着诗。
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是日也:这一天。
惠风:和风。
和畅,缓和。
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用来。
骋:使······奔驰。
极:穷尽。
信:实在。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夫,句首发语词,不译。相与,相处、相交往。俯仰,表示时间的短暂。
取诸:取之于,从······中取得。
悟言:面对面的交谈。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
趣(qǔ)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趣舍,即取舍,爱好。趣,通“取”。万殊,千差万别。
四、高中文化常识归纳总结?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归纳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着”:《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5、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
6、苏轼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称为“元帅诗人”; 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 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
10、岁寒三友:松、竹、梅。
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
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
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19、“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
“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21、五金:金、银、铜、铁、锡。
22、五味:酸、甜、苦、辣、咸。
23、五行:金、木、水、火、土。
24、“永字八法”是说“永”字具有:点、横、竖、撇、捺、折、钩、提八种笔画。
25、古代的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为国子监。
26、三教九流:
“三教”:儒教、佛教、道教;
“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27、古代科举考试(从隋代至明清):
A 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B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员。
C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D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正式科举考试,时间每年一次,地点府(州)县,应试者儒生、童生,获取功名秀才 乡试,时间三年一次(秋),地点省城,应试者秀才,获取功名(举人)第一名为解元 会试,时间三年一次(春),地点礼部(京城),应试者举人,获取功名(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殿试,时间会试后同年4月,地点宫殿,应试者贡士,获取功名(进士)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类: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五、高中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总结?
1
1《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2
《荆轲刺秦王》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3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
9.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与《荆轲刺秦王》的“竖子”结合起来理解)
4
《优美的汉字》
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分为古代汉字阶段(商代——秦代,甲骨文——小篆)和隶书楷书阶段(汉代——现代,隶书——楷书)。
隶书是两汉时通行的主要字体,笔画平直,略有波浪起伏,书写简便。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使用连笔,书写快捷,但难于辨认。
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楷书产生后,逐渐演变成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字体,易书写,比草书易辨认。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汉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字体,一直使用到现在。
六、三省六部制文言常识归纳总结?
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隋唐至宋的中央较高政府机构。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1、“三省”
(1)中书省
中书省,古代官署名。魏曹丕始设,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隋代改为“内史省”。中书省掌握行政大权,它与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院,合称“二府”。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地方行政一部分亦由中书省掌握。明初沿用,洪武十三年废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明永乐帝时设内阁,机要之任开始归“内阁”。负责起草诏令。
(2)门下省
“门下省”为官署名称。东汉时即设侍中,秩比二千石,属于少府,职掌为侍从皇帝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皇帝外出,则侍从参乘。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皆因时而异。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
(3)尚书省
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较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较高权力机构之一。“尚书省”的组织机构于隋朝定型。以唐代制度为例:有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民部、工部等六部,下辖吏部、主爵等24司。六部尚书都以所在“部”为名,而郎官以所在“司”为名。负责执行诏令。
2、“六部”
三省的长官侍中、中书令、尚书令相当于秦汉时期的宰相。尚书省是国家较高行政机关。其下设吏、礼、兵、度支(后改为户)、都官(后改为刑)和工六部,与诸寺、台分别处理各类事务。每部设尚书为较高长官,总管本部政务。
(1)吏部
中国古代官署。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下设四司:明清为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司的长官为郎中,副长官为员外郎,其属官有主事,令史,书令史等。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之品级及开列、考授、拣选、升调、办理月选。验封司掌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捐封等事务。稽勋司掌文职官员守制、终养、办理官员之出继 、入籍、复名复姓等事。考功司掌文职官之处分及议叙,办理京察、大计。
(2)户部
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明清时期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 、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各司除掌核本省钱粮外,亦兼管其他衙门的部分庶务,职责多有交叉。
(3)礼部
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4)兵部
官署名。隋始置,六部之一,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源于三国魏五兵制。曹魏始置五兵(中、外、骑、别、都)尚书,另有有关军事的驾部、车部、库部等曹。各曹设郎。隋始合为兵部,以尚书为主官,侍郎为次官。迄至清末,历代沿袭,职权则不尽相同。宋、辽、金、元兵部不辖兵政。明代兵部尚书号为“本兵”,权最重,凡武卫官军选授简练,均为其掌。清光绪三十二(1906),废兵部,改设陆军部。
(5)刑部
中国古代官署。隋文帝定六部制度,初沿北齐置都官,主官为尚书;次官,炀帝定为侍郎。后代均以刑部掌法律刑狱,与较高法院性质的大理寺并列。明清两代,刑部作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刑部的具体职掌是:审定各种法律,复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会同九卿审理“监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审理京畿地区的待罪以上案件。
(6)工部
工部,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工部尚书,曾称冬官、大司空等。工部起源于周代官制中的冬官,汉成帝置尚书五人,其三曰民曹。后汉以民曹兼主缮修、功作、盐池、园苑之事。西晋以后置田曹掌屯田,又有起部掌工程,水部掌航政及水利。后周依《周官》,置冬官府,长官为大司空。隋代开皇二年始设立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
特点:
1、分工明确,效率高: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负责草拟吧颁布皇帝的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政令。三省职责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2、相互监督,相互牵制:中书省颁布的皇帝的诏令和政令,如果门下省发现不符合皇帝的意思或是不可行应驳回。尚书省只负责执行政令,无其他权利。这样严密的中央机构的设置使他们有监督和牵制。
3、分散相权,集中皇权:三省将原来丞相的权利一分为三,分散了丞相的权利,加强了皇权。
作用:
(1)积极作用
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提高唐朝办事效率。
(2)消极作用
加大了中央集权,使至高的皇权产生专制,容易导致决策失误,同时加大皇帝的工作难度,导致后来的太监干政,六部过于分工会降低工作效率。
七、文学常识总结
文学常识总结
文学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它包含了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情感的表达。了解文学常识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总结一些常见的文学常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文学体裁 1.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2. 散文:以记叙或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抒情、说理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体裁。 3. 诗歌: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和内心世界的文学体裁。 4. 戏剧:通过人物对话和舞台动作来表现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二、文学流派 1. 古典主义文学:强调文学应反映皇权和贵族的利益,强调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2. 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个性和情感表达,追求自然和神秘,强调作品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3. 现实主义文学:以客观的态度反映现实生活,注重细节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4. 后现代主义文学:对传统文学观念的反思和批判,注重语言的游戏性和不确定性。 三、中外文学大师及其作品 1. 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代表作《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2.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呐喊》、《彷徨》等。 3. 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飞鸟集》、《吉檀迦利》等。 4. 余华: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 四、文学作品中的常见元素 1. 主题:文学作品的核心思想或中心意思。 2. 情节:故事的发展过程,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 3. 人物形象: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等来塑造人物形象。 4.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作品主题和情节发展起到烘托作用。 总之,文学常识是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基础。希望这篇文章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让我们一起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领略文学的魅力吧!八、高考文学常识总结
高考文学常识总结
高考文学常识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文学常识不仅是文学题目的来源,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学常识能够帮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让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吧。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在高考中,考查中国古代文学的题目屡见不鲜。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提升对文学题目的解答能力。
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作家有杜甫、李白、苏轼等。他们的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一定要熟悉他们的生平和主要作品。例如,杜甫以其豪放的诗风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而闻名于世,他的《登高》、《月夜忆舍弟》等作品都是经典之作。李白则以其奔放的诗意和对自然的描写而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瑰宝,他的《静夜思》、《将进酒》等作品深受读者喜爱。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他的诗文作品优美动人,所以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赤壁赋》等作品非常经典。
另外,中国古代文学中还有一些常见的文学题材,如唐诗、宋词、元曲等。对于这些文学题材,学生需要了解其特点和代表作品,并能够分析其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例如,对于唐诗来说,学生应该掌握唐诗的格律和韵律,了解唐诗的主题和写作手法。同时,还要了解一些著名的唐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牧的《秋夕》等。
现代文学常识
现代文学是指近现代以来的文学作品,包括鲁迅、茅盾、郭沫若等作家的作品。现代文学作品通常反映了当代社会的真实情况,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社会性。在高考中,对于现代文学的考察主要集中在对作家及其作品的了解和分析上。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以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见长。学生应该熟悉鲁迅的生平和主要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对于茅盾来说,学生需要了解他的代表作《子夜》、《春风沉醉的晚上》等,以及他对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重要贡献。
郭沫若则以他的爱国诗文和历史剧著称,在学习郭沫若的作品时,学生应该了解他的代表作《南京!南京!》、《沂蒙山》等,以及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文学批评常识
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的学科。在高考中,文学批评常识通常包括文学流派、文学理论和经典文论等。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学批评常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并从中获取更多的信息。
文学流派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在一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具有一定文学风格和思想倾向的作品群体。例如,近年来比较热门的文学流派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等。学生需要了解这些文学流派的起源、特点和代表作品。同时,还要了解一些重要的文学理论,如传统文论、新批评、阿诺德的“文学即修养”等。
除了文学流派和文学理论,学生还应该了解一些经典的文论著作,如毛泽东的《实践论》、鲁迅的《狂人日记的作者自序》等。这些文论著作对于深入理解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结:
掌握高考文学常识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只有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掌握一些重要作家及其作品,以及了解基本的文学批评常识,才能在考试中更好地理解和解答相关的文学题目。希望通过这篇总结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备战高考,取得好成绩!
九、戏曲文学常识总结
戏曲文学常识总结
戏曲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它通过优美的旋律、精彩的表演和深刻的寓意,吸引着无数观众的目光。在这篇总结中,我们将介绍戏曲文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博大精深的艺术形式。
戏曲文学的定义
戏曲文学是指以戏曲表演艺术为载体,通过歌唱、念白、舞蹈和音乐等形式来表达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一种文学形式。它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和表演等多种艺术元素,具有独特的审美效果和艺术价值。
戏曲文学的分类
戏曲文学根据其表演形式和地域特点可分为多种类型,如京剧、豫剧、越剧、昆剧等等。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特点,反映了不同地区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色。
戏曲文学的特点
- 表达形式丰富多样:戏曲文学通过歌唱、念白、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来传递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丰富多样的表演手法使观众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 注重音乐与舞蹈:音乐和舞蹈是戏曲文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与剧情相互结合,通过声音和动作来表达情感和意义。
- 寓意丰富深刻:戏曲文学常常通过隐喻和象征等手法,表达丰富深刻的社会和人生哲理,给观众以启迪和思考。
- 重视角色刻画:戏曲文学注重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刻画,通过剧情冲突和人物对白来展现角色的复杂性和内心世界。
- 受众广泛:戏曲文学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中一直拥有广泛的受众,它能够打破语言和文化的局限,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戏曲文学的发展历程
戏曲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发展历程。自古以来,戏曲文学就与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它不仅是一种传统艺术形式,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和思想载体。
自唐宋时期起,戏曲文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体系和表演风格,成为大众娱乐和思想传播的重要媒介。明清时期,戏曲文学进一步发展壮大,并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剧种,如京剧、越剧、评剧等等。近现代以来,戏曲文学在不断创新中保持着活力,它融合了西方艺术的元素,形成独具一格的新时期戏曲形式。
戏曲文学的意义与影响
戏曲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艺术的魅力,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人文内涵。它通过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对人物命运的描绘,反映了中国社会的风云变幻和人民的生活体验。
戏曲文学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更是中国人民智慧和情感的凝聚体。它通过唱腔、动作和表演来传递情感和意义,引导观众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同时,戏曲文学也是中外交流和文化交融的重要桥梁,它打破了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能够相互了解和欣赏。
结语
戏曲文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方式。通过学习和欣赏戏曲文学,我们能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验艺术的美妙和力量。
希望通过本文的总结,读者能够对戏曲文学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更好地欣赏和传承这一千年的传统艺术。让我们共同努力,将戏曲文学的魅力传递给更多的人,让它在现代社会仍然绽放出光彩。
十、施耐庵文学常识总结
施耐庵文学常识总结
施耐庵的文学成就
施耐庵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他以其创作的《水浒传》而闻名于世。施耐庵的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小说创作上,还表现在其对于古代文学的深入研究和总结上。
施耐庵对古代文学的研究
施耐庵对古代文学的研究非常深入,他广泛阅读了大量的古代文学作品,并深入研究其结构、人物塑造、意象等方面。他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解读在其创作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施耐庵的小说创作风格
施耐庵的小说创作风格独特而丰富,他善于塑造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对话展现出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他的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读者常常被深深吸引。
《水浒传》的文学价值
《水浒传》是施耐庵最为著名的作品,该小说以英雄豪杰的形象为主线,展现了人性的善恶、权力的斗争、以及人情世故等。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中的情节。
施耐庵通过《水浒传》这部作品,将古代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以及人性的复杂性进行了深入探讨。他通过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揭示了人性中的种种矛盾和纷争,使读者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施耐庵的贡献与影响
施耐庵的文学成就和对古代文学的研究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小说作品不仅被广泛传播,还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和对古代文学的深入研究,为后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他强调人物形象的生动性和情节的曲折性,对后世小说的创作风格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结语
施耐庵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小说家,他通过自己的文学成就和对古代文学的研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创作风格独特而丰富,他的小说作品《水浒传》更是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通过施耐庵的作品,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