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国革命是哲学革命
德国革命是哲学革命
导言
德国革命被誉为哲学革命,这是因为它在德国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场革命不仅改变了德国社会和政治的面貌,也对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将探讨德国革命对哲学界的影响,并分析其在德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德国革命:一场思想的变革
德国革命发生在19世纪初,其目的是推翻封建社会结构,争取人民的平等权利和民主自由。然而,德国革命不仅仅是一场政治运动,它更是一场思想的变革。在这个时期,德国哲学家们开始重新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他们提出了许多关于自由、正义和道德的理论。
德国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哲学思想与政治活动相互交织。德国哲学家们不仅是政治改革的支持者,他们还提供了思想理论的基础。他们通过探讨人类的本质、社会的结构以及政治权力的合法性,为革命运动提供了思想指导。
康德哲学:自由与道德的理论基础
德国革命的哲学基础可以追溯到康德哲学。康德认为,人类的自由是最高的价值,每个人都应该被视为目的,而不是手段。他主张人类应该通过道义行为来实现自由,并将道义行为视为人类存在的核心。
康德的道德理论对德国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理论鼓励人们追求真理、正义和道德,为推翻封建制度和建立自由社会提供了思想基础。康德的观点促使德国人认识到自由不仅仅是一种政治权利,更是一种道义使命。
黑格尔哲学:辩证法的力量
另一个对德国革命产生重要影响的哲学家是黑格尔。黑格尔的哲学代表了一种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他认为真理是通过对立统一中产生的。他的哲学理论对德国革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帮助人们认识到社会矛盾的存在,从而推动社会变革的进行。他的观点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认为社会不断地在自我完善和变革之中。黑格尔的哲学为德国革命提供了思想支持,启发了人们对社会变革的思考。
尼采哲学:超越传统价值观
德国革命的另一个重要影响者是尼采。尼采对于传统价值观的挑战被视为一场哲学上的革命。他批判了传统道德的束缚,鼓励个体超越传统的束缚,追求个人意义和价值。
尼采的哲学为德国革命带来了新的思考方式。他的思想推动人们思考权威和传统的合理性,鼓励个体拥抱自由和创造力。尼采对德国革命的影响促使人们反思传统观念,重新定义人类自身的存在方式。
结论
德国革命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变革,它不仅推动了社会和政治的转型,也对德国哲学界带来了重要影响。康德的哲学为德国革命提供了道德基础,鼓励人们追求自由和正义。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规律,推动了德国革命的进程。尼采的哲学挑战了传统价值观,为德国革命带来了新的思考方式。
德国革命不仅仅是一场政治运动,更是一场哲学革命。它改变了德国社会的面貌,也对德国哲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是德国革命孕育出了康德、黑格尔、尼采等伟大的哲学家,他们的思想为人类的思考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德国工业革命特点?
德国工业革命晚于英、法、美,这主要因为德国政治上长期分裂,以及16世纪以来农奴制的再版和连绵不断的战争,造成国内经济一直处于落后状态。直到19世纪30年代,才真正踏上工业革命的道路。但在最初20年,德国工业革命进展缓慢。1848年革命后,德国工业革命才蓬勃开展起来。到60年代末,工厂制度已在各先进工业区占了主导地位。1871年普法战争后,国家实现了统一,并从法国手里获得大量土地、资源和赔款。这些都大大增强了德国的政治经济实力,进一步加速了工业革命的进程。到70年代末,德国工业革命完成。
长期政治分裂使德国无力开拓海外殖民地,工业革命所需资金主要来自国内的掠夺,主要方式是在进行农奴制改革时向农民索取赎金。据统计,仅易北河以东地区的容克就掠夺农民赎金10亿马克。贵族地主们除利用这笔赎金把原来的封建庄园逐步改造为容克-资产阶级农场外,还投资于工业。除少数人上升为富农外,赎免了封建义务的农民绝大多数走向破产,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德国还成立投资银行和股份公司,引导资金流入工业领域。德国工业落后及工业利润丰厚也吸引英国、荷兰、比利时等国向德国投资。
国家分裂使德国工业革命面临的市场问题特别尖锐,这个问题通过关税同盟的建立得以缓解。后来,又相继成立中德和南德关税同盟。1834年,这几个关税同盟联合组成德意志关税同盟。农奴的解放也扩大了国内市场。
在德国工业革命中,以铁路建筑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革命处于领先地位。19世纪30年代中期,工业革命刚刚起步,德国的第一条铁路——富尔特-纽伦堡铁路便建成通车了。从40年代起,铁路建筑业迅速发展,到1872年就超过了法国和英国。德国还大力修公路,开运河,建港口,发展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带动了其他工业部门的变革,促使德国工业发展的重心较早地从轻工业转向重工业。这与当时德国的政治形势和军国主义传统也有密切关系。普鲁士正大力推行“铁血政策”,政府大量订购军事物资,鼓励军火生产,刺激了重工业的发展。由于较早实现了工业重心的转移,德国迅速建立起雄厚的工业基础,保证了其他行业技术改造所需要的物资及装备能够得到及时而充足地供应,从而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全面发展,这成为德国工业革命的一个显著特点。
国家政权积极干预是德国工业革命的另一突出特点。德国各邦政府充分发挥了国家政权干预经济的作用,大力推进工业革命。其主要措施有:实行高关税政策;兴办国营企业,资助私营企业,派遣官员出国考察,学习先进经验;招聘外国工程技术人员,组织科学研究团体,及时介绍国外新技术和科研新成果等。
国家干预对于工业革命影响最为深远的还在于积极推行教育改革,大力促进新技术的开发研究。工业革命初期,德国就努力发展教育。1825年,普鲁士实行义务教育制度。到60年代,基本实现了普及教育。各邦政府还兴办了多种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和职工补习学校。在普通中学中,增设了自然科学课程,在高等学校中,贯彻教育、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的方针。这些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国民科学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培养出一大批像西门子那样的优秀人才,获得一系列重大发明。到70年代末工业革命结束时,德国不仅在生产技术上消除了与英国的差距,而且在电气、化学等新兴工业方面超过了英国,走在了世界前列。正因为如此,德国工业革命才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并取得了远比英、法等国更大的成就。
三、德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对德国的影响:德国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经济发展速度仅次于美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被称为“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
四、德国何时完成工业革命?
19世纪30年代德国工业革命开始起步.这是第一次 第二次具体时间很难说,起于19世界四十年代.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成功地制造了第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
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这是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成就.五、巴黎公社是德国革命吗?
不是,法国。
巴黎公社是法国大革命中1789年至1795年巴黎的管治机构。它在攻陷巴士底狱后建立于巴黎市政厅。在1792年夏天,公社成为了反抗者,从本质上对抗中央政府的命令。
六、1840年德国是工业革命吗?
德意志工业革命
德意志工业革命是指19世纪30年代后期至19世纪末德意志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的过程。
1800—1835年是德意志工业革命的准备阶段。德意志生产力自身的发展、拿破仑在莱茵联盟地区推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斯坦因-哈登贝格改革、从英国引进先进技术以及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建立等,为德意志工业革命的到来提供了资金、市场、劳动力及技术条件。1835—1848年为工业革命的初级阶段。先从纺织业开始;40年代掀起建筑铁路热潮,带动了经济的全面发展。1850—1870年工业革命全面展开。煤、铁、机器制造业发展迅速,其间工业总产值翻了两番。1871年德意志的统一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工业革命由此进入完成阶段,交通运输、农业、工业三个基本经济部门协调发展。铁路网遍及全国,农业机器广泛应用,工业中大机器生产代替了工场手工业,至80年代中期完成了以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在此基础上,以注重科学技术,重视教育,发挥智力优势,大力开拓新的技术领域,优先发展电气、化学、光学仪器等新兴工业部门为主,开始为第二次技术革命打下基础。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生产总值赶上并超过英、法,跃居欧洲第一,成为世界上第二大资本主义工业强国。[1]
七、德国工业革命开始和起止时间?
德国产业革命经历了三个阶段:①19世纪30~40年代,属于初期阶段;②1848年革命后的50和60年代,是迅速发展和工业高涨的阶段,近代大工业和资本主义制度基本上确立起来;③1871年德国统一后,转入完成阶段。
八、为什么是德国引起工业革命?
德国工业革命晚于英、法、美,这主要因为德国政治上长期分裂,以及16世纪以来农奴制的再版和连绵不断的战争,造成国内经济一直处于落后状态。直到19世纪30年代,才真正踏上工业革命的道路。但在最初20年,德国工业革命进展缓慢。1848年革命后,德国工业革命才蓬勃开展起来。到60年代末,工厂制度已在各先进工业区占了主导地位。1871年普法战争后,国家实现了统一,并从法国手里获得大量土地、资源和赔款。这些都大大增强了德国的政治经济实力,进一步加速了工业革命的进程。到70年代末,德国工业革命完成。长期政治分裂使德国无力开拓海外殖民地,工业革命所需资金主要来自国内的掠夺,主要方式是在进行农奴制改革时向农民索取赎金。据统计,仅易北河以东地区的容克就掠夺农民赎金10亿马克。贵族地主们除利用这笔赎金把原来的封建庄园逐步改造为容克-资产阶级农场外,还投资于工业。除少数人上升为富农外,赎免了封建义务的农民绝大多数走向破产,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德国还成立投资银行和股份公司,引导资金流入工业领域。德国工业落后及工业利润丰厚也吸引英国、荷兰、比利时等国向德国投资。国家分裂使德国工业革命面临的市场问题特别尖锐,这个问题通过关税同盟的建立得以缓解。后来,又相继成立中德和南德关税同盟。1834年,这几个关税同盟联合组成德意志关税同盟。农奴的解放也扩大了国内市场。在德国工业革命中,以铁路建筑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革命处于领先地位。19世纪30年代中期,工业革命刚刚起步,德国的第一条铁路——富尔特-纽伦堡铁路便建成通车了。从40年代起,铁路建筑业迅速发展,到1872年就超过了法国和英国。德国还大力修公路,开运河,建港口,发展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带动了其他工业部门的变革,促使德国工业发展的重心较早地从轻工业转向重工业。这与当时德国的政治形势和军国主义传统也有密切关系。普鲁士正大力推行“铁血政策”,政府大量订购军事物资,鼓励军火生产,刺激了重工业的发展。由于较早实现了工业重心的转移,德国迅速建立起雄厚的工业基础,保证了其他行业技术改造所需要的物资及装备能够得到及时而充足地供应,从而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全面发展,这成为德国工业革命的一个显著特点。国家政权积极干预是德国工业革命的另一突出特点。德国各邦政府充分发挥了国家政权干预经济的作用,大力推进工业革命。其主要措施有:实行高关税政策;兴办国营企业,资助私营企业,派遣官员出国考察,学习先进经验;招聘外国工程技术人员,组织科学研究团体,及时介绍国外新技术和科研新成果等。
九、德国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原因?
迅速发展的原因有3个原因:
1.王朝战争导致的国家统一的完成,扩大了国内市场。
2.普法战争中的赔款以及阿尔萨斯,洛林省的款藏为其提供了巨额资金。
3.后起资本主义国家易于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普及。 特点是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
十、比较俄国十月革命、德国十一月革命、匈牙利革命:以及它们成败的原因?
1.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
1917年-20世纪20年代世界历史的显著特点是十月革命引起了深刻的震撼,打断了帝国主义链条,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高涨,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同社会主义运动一起融汇成一股新的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深刻地震撼着世界资本主义制度。
一战后到三十年代大危机前,资本主义世界的基本特点是暂时的调整和相对稳定的发展。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在西方和亚太地区调整了它们之间的霸权、掠夺和重新瓜分等关系,形成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从而赢得了20年代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和繁荣。
2.社会主义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1)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接着又取得了保卫和巩固无产阶级政权的胜利,并不断探索经济建设,先后实行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三十年代中期,苏联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
(2)在十月革命和一战的影响下,德国、匈牙利先后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形成了以十月革命为中心的世界历史上第一次社会主义高潮。德国十一月革命由北向南推进,基尔港水兵起义揭开序幕,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建立把革命推向高潮。柏林工人起义和巴伐利亚共和国建立是德国共产党力图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努力。由于德国共产党不成熟等原因,十一月革命最终失败了。匈牙利革命最大的特点是无产阶级在暴力基础上的和平夺权。共产党与社会民主党合并,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留下了深刻教训,由于社会民主党叛变和协约国武装干涉而失败。
(3)在十月革命和战后革命运动高涨的形势下,共产国际应运而生。共产国际在组建革命政党,推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民族解放运动进入新时代
(1)由于受十月革命的影响,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进入了新时代,由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发展为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组成部分。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冲击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心,东方民族解放运动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后方。共产国际在东、西方反帝斗争中起了桥梁作用,提出“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口号。东方民族解放运动配合了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成为反帝斗争的同盟军,打击了资本主义体系与殖民体系。
(2)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瓜分殖民地,造成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同列强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十月革命又为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亚非国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亚非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高涨的新局面,呈现出多种类型和不同发展道路的新特点。
(3)中国等国的无产阶级政党开始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民族解放道路;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政党或组织领导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埃及“华夫脱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
4.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1)由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在西方和亚太地区的利益冲突,构成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东方民族解放运动相继被镇压,资本主义体系得以巩固。二十年代的西方围绕赔款和安全问题进行了国际关系调整,资本主义世界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2)英国债务大增,经济困难,使政党政洽发生变化,自治领分离运动加强,殖民体系动摇,海上霸权和金融霸权退居美国之后。
(3)法国战争损失更大,由债权国变为债务国,后实行财政改革取得成效,对外主张严格执行凡尔赛和约,寻求安全保证。
(4)意大利战债沉重,由经济危机导致革命运动高涨,法西斯专政建立。
(5)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出现“柯立芝繁荣”,在全球范围内推行“金元外交”。
(6)日本迅速崛起成为东亚霸主,加紧在亚太地区的侵略扩张。
5.国际关系的新格局
(1)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重新分割世界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西方和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战后帝国主义国际关系的新格局。
(2)这一体系是建立在牺牲弱小民族利益和宰割战败国基础上的,因而包含诸多矛盾,是极不稳固的。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是维系这一体系的国际机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奠定了20年代国际关系的基础,呈现出相对稳定的和平局面。
(3)围绕着“赔款”和“安全”两大难题,战胜国和战败国,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展开了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20年代调整国际关系处理各种矛盾斗争的主要形式是通过会议谈判、签订条约等和平手段去解决问题。其间,协约国在赔款和安全问题上对凡尔赛体系做了两次较大调整,即道威斯计划的实行和洛迦诺公约的签订。它是美英外交政策的成功,法国的失败;德国则利用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成功地恢复和发展了经济,加快了军国主义复活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