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暗物质与反物质的关系?
反物质的确实是存在的,从提出到发现再到目前的理论也是一段非常有意思的历史。不过在说明反物质之前,要首先区分反物质和暗物质这两个概念:
反物质:任何物质都有反物质,反物质的电荷等性质与正物质相反,质量相同,比如电子与正电子,除了电荷符号相反外其它性质均相同;光子的反物质就是其自身;
暗物质:为了解释宇宙学观测中现象与理论不符而提出的一种分布在宇宙中的不可见物质,目前为止暗物质只是一种假设,也没有任何的实验观测表明暗物质存在。
1、提出反物质
(在现代理论中)反物质最先由狄拉克(Dirac,为什么我会想到迪达拉呢o((⊙﹏⊙))o)提出的。在20世纪初提出发展的量子力学解决了很多低能下的非相对论性的系统问题,但是却不适用于高能的相对论性粒子或系统。比如说,在很多情况下, 粒子数是不守恒的,但是在量子力学的基本假设中就暗含着粒子数守恒,因此量子力学就无法描述粒子产生和消失的情况。
狄拉克通过对比牛顿力学与相对论力学的关系,自然的想把量子力学推广到相对论性量子力学。在量子力学中,最重要的是薛定谔方程:
,
其中 为哈密顿算符,其实就是牛顿力学下的动能的形式,而狄拉克推广的想法简单地说就是把这个能量变为相对论中的能量:
,
其中把光速设为1了。这个方程的解就可能对应着两个能量,即 和 ,狄拉克把负能量解释成反物质。狄拉克对此提出了“狄拉克海”,以电子为例,他认为宇宙中充满了电子,和海洋一样,但是某些电子可能由于某些原因被激发出海平面,这样这个电子原来的位置就留下一个空穴。这个空穴相对于充满电子的空穴来说,就是带正点的正电子。当然现在我们知道这种解释并不是正确的。反物质的存在实际上是非常自然的,是时空对称性的要求。关于物质与反物质的关系在量子场论中有完整详细的描述。
2、发现反物质
1932年,安德森发现了正电子。安德森从1930年开始跟密立根做宇宙射线的研究工作。从1930年起安德森负责用云室观测宇宙射线。安德森采用一个带有非常强磁铁的威尔逊云室来研究宇宙射线。他让宇宙射线中的粒子通过室内的强磁场,
并快速拍下粒子径迹的照片,然后根据径迹长度、方向和曲率半径等数据来推断粒子的性质。1932年8月2日,安德森在照片中发现一条奇特的径迹,这条径迹和负电子有同样的偏转度,却又具相反的方向(上图),显示这是某种带正电的粒子。从曲率判断,又不可能是质子。于是他果断地得出结论,这是带正电的电子。狄拉克预言的正电子就这样被安德森发现了。
(本段来源于
发现正电子----中国科学院
)3、反物质在哪
一说到反物质,就会想到反物质和正物质会湮灭,会觉得其与生活中的物质距离非常远。但是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说,反物质无处不在。根据物理学中的相关知识可以知道,我们的宏观世界几乎都是由原子或分子构成的,原子质量几乎都集中在原子核中,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而原子核中的质子中子之间是有非常强的相互作用的,而传递这种相互作用的粒子中就含有反物质(反夸克)。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说,反物质存在于所有的宏观物质中。
反物质在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中不能产生,但是在实验室中却很容易产生,也就是在对撞机中,比如CERN的LHC,北京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等,在一次对撞中,会产生成千上万的反物质粒子产生,也就是说反物质每天都在实验室中产生。
4、反物质去哪了
但是,根据目前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和粒子场论,正物质与反物质是完全对称的,而如果大爆炸的时候正反物质是一样多的话(目前大家普遍相信这一点),理论上说现在的宇宙中正反物质也是一样多的,但是实际的观测却没有看到宇宙中有反物质,这就非常迷了。目前有很多理论来试图解释这件事情,但是没有一个能非常完美的解释。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我的上一个回答
ヾ(◍°∇°◍)ノ゙我的下一个回答
二、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物理学上说的物质的运动都是绝对的,而运动的体现形式必须要经过物质才能体现,如果物体消失了运动形式就转化了,这也符合于唯物主义,物质和运动也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例如天空中飞行的炮弹或者导弹,先是运动的,但是发生爆炸成了碎片以后,炮弹消失了但是碎片没有离开地球所以还是运动的。
三、物质与真空场的关系?
世界是由物质做成,真空场中也不是一无所有,也是有物质的。物质包含真空场(比如一些暗物质)
四、压力与物质冰点的关系?
压强与冰点的关系可用克拉珀龙方程描述:dp/dT=L/T(V2-V1)。式中T表示冰点,V2表示每mol冰的体积,V1表示每mol水的体积。L表示每mol水变冰的吸热量,由于水变冰实际上是放热的,因此L是个负值表示放热。可见上面等式右端是个负值(V2-V1>0,T>0)。也就是dp/dT<0,也就是dT/dp<0。所以p增大,T减小。
顺便说一下dp/dT=L/T(V2-V1)对于任何物质的相变都是成立的。用该式同样可以说明沸点随压强升高。
克拉珀龙方程,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有何关系?
无关,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有些时候也被称为克拉珀龙方程,但二者完全不是一回事。
范德华方程就是对理想气体方程的修正(修正了两个方面1.分子体积2.分子间引力),你可以看一看1mol范氏气体的方程,a,b两项就是修正项)。范氏方程适用于分子间引力不是特别大的气体和液体。
物化中一般不介绍固体的物态方程。
还有H=U+PV这个用于固体时,PV也是初末固体的压强与体积吗?可以这么说。
如果是1mol液体气化成气体,那么这个PV初始傎是液体表面所受大气压强与液体此时体积的乘积吗?是的。液体内部由重力产生的压强相比大气压可忽略。
末值是该气体所在环境的压强与气体在所在压强下的体积的乘积吗?如果是平衡态,就是对的,非平衡态一般无法讨论。
微观解释:对不起,开头认为比较容易解释,但仔细考虑一下并不容易完全用微观分析,里面涉及某些未知内容。查了一下书,也没有介绍。
如果要简单定性理解“压强越大,冰点越低”,可以这样考虑:
例如,摄氏-1度1atm下的冰是不会变为水的。现保持温度不变,增大压强(不妨多增加一些),体积一定要缩小。另一方面冰中的分子都是高度有序排列的(通过氢键还有较强的取向力作用),分子间存在大量空隙。压强增大后,分子碰撞更加剧烈,将破坏部分氢键作用,使分子无序排列,分子间隙变小,这个状态就是液态。也就是说加压后,-1度冰就可熔化,故说冰点降低。
五、ddt物质循环与环境关系?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是周而复始的、生物富集作用.环境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物质循环是周而复始的;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解答 解: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有害物质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链的最高级消费者.物质循环是周而复始的,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只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是远在南极的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说明DDT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已加入全球性的物质循环当中,可见,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六、思维与物质辩证的关系
思维与物质辩证的关系
在哲学上,思维与物质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和探讨的焦点。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活动,物质是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二者之间的关系既有紧密的联系又存在着独立的特性。思维与物质的辩证关系,既体现了它们的相互依存,又体现了它们的独立性和对立性。
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念中,思维与物质被视为统一的整体,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构成了世界的本质规律。思维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和表达,是人类认识活动的产物;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在,是人类认识的客观基础。思维通过对物质的认识和改造不断发展和完善,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思维的能动性与物质的客观性
思维具有能动性,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主体活动。人类通过思维对物质世界进行感知、认识、把握和改造,不断丰富和拓展自己的认知领域。思维的能动性体现了人类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
物质具有客观性,是独立于人类意识之外存在的实在世界。物质世界遵循着客观规律,不受个体的主观意志影响,是客观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在实践活动中,人类必须尊重物质的客观性,遵循物质规律,才能取得成功并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思维与物质的统一与对立
思维与物质既有统一性,又存在对立性。思维是认识世界的主观活动,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客观实在,二者紧密联系却又有着本质的区别。思维依托于物质世界,对物质进行感知和认识;而物质又通过思维的改造和指导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进化。
思维与物质的对立性体现在,思维具有局限性和主观性,容易受到主观情感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导致认识的片面性和主观性;而物质具有客观性和客观规律性,不受意识的主观性干扰,是人类认识的客观基础和逻辑起点。
思维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与转化
思维与物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与转化。人类通过思维对物质世界进行感知和认识,从而改造和利用物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思维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更深入认识和更广泛应用,形成了思维与物质的不断循环和互动。
物质的发展和变化也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的思维活动,激发了人类进一步思考和探索世界的欲望。物质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人类思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启发,促进了人类思维的多样化和创新性。
结语
思维与物质辩证关系的哲学思考,既是对人类认识活动的深刻反思,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的探讨。在当代社会,人类正处于快速发展与变革的时代,思维与物质的关系更显得紧密而重要。只有正确把握和运用好思维与物质的关系,才能推动人类社会朝着更加美好的方向持续发展。
七、物质的焓与物质的能量什么关系?
焓定义为H=U+pV,式中U为物质的内能,p为压力,V为体积。焓的物理意义是体系中热力学能再附加上PV这部分能量的一种能量。
焓具有能量的量纲,一定质量的物质按定压可逆过程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焓的增量便等于在此过程吸入的热量。
空气中的焓值是指空气中含有的总热量,通常以干空气的单位质量为基准,称作比焓。工程中简称为焓,是指一千克干空气的焓和与它相对应(1Kg干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的焓的总和。
在工程上,可以根据一定质量的空气在处理过程中比焓的变化,来判定空气是得到热量还是失去了热量。空气的比焓增加表示空气中得到热量;空气的比焓减小表示空气中失去了热量。
扩展资料
湿空气焓值计算公式化:
i=1.01t+(2500+1.84t)d 或i=(1.01+1.84d)t+2500d (kj/kg干空气)
式中: t—空气温度℃
d —空气的含湿量kg/kg干空气
1.01 —干空气的平均定压比热 kj/(kg.K)
1.84 —水蒸气的平均定压比热kj/(kg.K)
2500 —0℃时水的汽化潜热 kj/kg
由上式可以看出:(1.01+1.84d)t是随温度变化的热量,即“显热”;而2500d 则是0℃时dkg水的汽化潜热,它仅随含湿量而变化,与温度无关,即是“潜热”。
八、价值与物质的辩证关系?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基础,价值是使用价值的表现,使用价值和价值一起,构成了商品二重性。 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商品的效用。如粮食能充饥,衣服能御寒。商品的基本属性之一。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形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使用价值是一切商品都具有的共同属性之一。任何物品要想成为商品都必须具有可供人类使用的价值;反之,毫无使用价值的物品是不会成为商品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并且具有质的不可比较性。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基础,和价值一起,构成了商品二重性。
九、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2、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就坚持唯物论;
3、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坚持了辩证法。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辩证统一的。割裂这种统一,会导致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缺乏实践的观点,忽视意识的能动作用。
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意义:要尊重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解放思想,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扩展资料:
物质和意识有同一性。
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即意识能否正确认识物质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可知论认为人们能够正确认识现实世界;不可知论认为人们不可能认识现实世界。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第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和物质的表现。
第二、物质运动服从客观的规律。
第三、人的活动集中地体现了物质世界多样性的进化系列和运动规律。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建立在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唯物主义基本前提之上的。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限度的,它是受到客观世界、历史条件制约的。
十、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同一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是成正比的。因为同一种物质的密度是相同的,又因为质量等于密度乘以体积,所以当密度一定时,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是成正比的。
同种物质的体积与质量的关系质量是物体所具有的一种物理属性,是物质的量的量度,它是一个正的标量。质量分为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自然界中的任何物质既有惯性质量又有引力质量。密度是对特定体积内的质量的度量,密度等于物体的质量除以体积,可以用符号ρ表示,国际单位制和中国法定计量单位中,密度的单位为kg/m³。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体积的国际单位制是立方米。一件固体物件的体积是一个数值用以形容该物件在三维空间所占有的空间。一维空间物件(如线)及二维空间物件(如正方形)在三维空间中均是零体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