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月
01
2025
0

什么是科学幼儿?

一、什么是科学幼儿?

是一种幼儿方式,幼儿科学教育是以激发和培养幼儿探索周围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好奇心是幼儿内在生命本质的展现,正是好奇心驱使着幼儿去探索求和。幼儿有关科学领域的探究和学习,往往受到好奇心和兴趣的直接驱使,可以说好奇心和兴趣是幼儿主动进行科学探究和学习的基本前提。

二、可再生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怎样?

可再生能源科学是资源回收利用,洁净环保,工程专业是建设,开发,制造。

三、科学类幼儿书特点?

1、目标的长远性 追求有益于幼儿终身发展的大目标,是幼儿科学教育界价值取向。当今,社会的迅速发展已经引起了教育的巨大变革。终身教育的倡导和实施,使儿童的学习已经走出以往的狭小范畴,开始成为贯穿一生的完整过程。

为了幼儿终身的学习和发展,幼儿科学教育应注重幼儿乐学和会学的教育目标和价值,强调培养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发展幼儿不断学习的能力。如果通过科学教育培养起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幼儿就有了终身学习的动力机制。如果孩子们通过学习科学,获得了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他就能不断运用这些方法去获得知识,解决各种问题。

当我们预想的教育内容与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发生矛盾时,我们决不能以牺牲幼儿对学习的兴趣为代价来求取知识的传递。

2、内容的生活化 教育内容生活化是引发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的重要前提与条件。

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内容不仅为幼儿获得能真正理解和内化的科学知识、经验提供了前提和可能,而且,只有幼儿真正体验到学习内容对自己及与自己相关的人的意义,是自己当前想要知道的东西和解决的问题,他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究,才能发现和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在身边,才能保持永久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幼儿科学教育的这一特性是培养幼儿的探究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幼儿理解科学的实际意义,获得终身学习的动力机制的根本保证,也是幼儿获得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经验的根本保证。

3、过程的探索性 幼儿科学教育应该是引导幼儿通过探究,发现和获得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说,幼儿的知识经验不再是教师直接告诉和传授给幼儿的,而是幼儿自己获得的。

儿童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教师的作用不再是用范例或操作实验向幼儿分步讲解或示范,而是支持、引发和引导幼儿的探索和发现过程。

4、结果的经验性 与以往不同,幼儿科学教育更加尊重幼儿的认识特点和科学的本质特征。

它不追求幼儿说出来的、准确的、科学的概念,而是强调让幼儿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获得有关的经验。这些经验可能是幼儿可以悟到但说不出来的,也可能是在成人看来是幼稚的、童话般的,但幼儿却在探索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了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过程。更何况任何科学知识都是在不断发展着的。在引导孩子们认识风时,我们不应在期待着他们能说出“空气流动产生风”,而应为幼儿发现和感受到“风真有劲,把我的帽子吹跑了!”“风让我的风车一会儿转,一会儿停;一会儿往这边转,一会儿往那边转”感到满足。可以增强孩子的积极性,而且还能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

小实验也可以开启儿童的世界观,让他慢慢的接触,要自己动手,还有这世界是千变万化的。

四、幼儿园科学目标?

1.幼儿科学教育不让幼儿被动接受知识,而要激发幼儿主动求知的欲望。

2.幼儿科学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幼儿,以科技素养的早期培养为宗旨,以形 成幼儿对科学技术的基本的、积极地态度。

3.幼儿科学教育应培养儿童关注自然、关注社会,以帮助幼儿形成与自然 的和谐关系和初步责任感。

五、如何看待幼儿的科学教育?

1.幼儿科学教育不是做实验,不是做实验,不是做实验。

经常会看到的,一个老师穿着白大褂,带着假发,搞成科学怪人的样子,做各种科学秀,最好有干冰或液氮,搞得烟雾缭绕;或者短视频中,幼儿科学的搜索内容出来的,也是各种家庭小实验……

幼儿科学教育,不是做一个实验,讲一个科学道理,或者是理化生的低幼版。不是不是不是不是。

探究是教师用来教科学的方法之一,也是我国幼儿园和小学科学学习的常见方式。

举个“风”主题的幼儿科学探究课程的例子:用六次活动,可能安排在一两个月中持续进行。

你怎么知道今天有风?

带孩子到户外感受风的存在,并用语言描述出来。他们说——我看到树枝摇;风吹在脸上凉凉的;我都睁不开眼睛了;风吹在脖子上、手上、感到痒痒的;眼睛对着风睁不开,得眯起来;风把老师头发吹得翘起来了;我听到呼呼的声音;衣服的角在动……老师引导孩子从看到、听到和感受到的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描述、记录风的存在

你能证明风的存在吗?

幼儿对风作用于自己、大树、旗子等物品的经验相对较多,但对作用于人造物体上的经验不多。时老师带孩子自己选择用教室里的纸片、气球、纱巾、风车、塑料瓶、卫生纸、塑料袋等各种材料,想办法证明风的存在。“如果有风,纸片就会飞起来”“如果有风,气球就会跑”他们带着材料,在户外让风吹动,观察和描述结果。孩子们发现,有的东西一下子被吹跑,有的勉强动动,有的纹丝不动。他们不断尝试,看别人的结果,互相解释“这个东西太重了”“今天的风不大”

风有力量吗?怎么分辨风的大小?

教师让孩子看天气预报,关注风力的播报。在不同风的天气的户外活动中,让孩子观察体验风的大小,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给风力分级和命名。孩子很容易认出大风,把风分为大风和“小风”。教师引导他们通过更仔细的观察和记录,去归纳分类。孩子会自己讨论决定,在刮大风的时候,应该穿戴什么来保护自己,大风天气幼儿园不适合在户外玩什么等。

风从哪边来?怎么证明风从这边来?

提出这个问题时,有人说“风是从(我)前面刮来的”,有人说“风是从大门那边刮来的”,有人说是从“大树那边刮来的”。老师带他们在熟悉的操场上选取参照物,旗杆代表北,大树代表南,引导幼儿明确风的来向。怎么证明风从哪边来呢?老师引导孩子们自己猜想,同样找材料设计方法去及证明。有的孩子找来了纸筒,风吹得纸筒往旗杆的方向滚了,孩子说风是从“旗杆的方向来的”,另一个孩子说“不对,是从大树那边来,纸筒才会往旗杆那边滚”。老师引导孩子们观察和讨论这个争议——玩一个推人的游戏,一个人扮演风,一个人当滚筒。然后想一想“哪边来的风给滚筒帮忙,推着它往旗杆这边滚?”
记录风的方向

风给人带来了什么?

孩子结合自己的经验,会说出很多风中玩风车、风筝、吹干头发和衣服,夏天变凉快等。老师引导大家进行充分的讨论,结合绘本、视频等,了解风带来的危害,例如台风、龙卷风等。大家讨论并记录风的利弊。了解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有什么玩具可以在风中玩?

基于前面的探究经验和日常玩耍的经验,孩子们自己想出了很多内容。例如用彩笔装饰滚筒,让风吹着滚动。用彩纸剪个纸蛇,让风吹着转圈,而且要厚一点的纸,因为“厚一点结实,风大的时候也刮不坏”。做的时候,孩子们会遇到各种问题,并不断寻找解决方案。例如这个做纸蛇的孩子,用的纸太厚了,转不起来,改用皱纹纸,又太软,只能飘动而不能转动。最后用绿色复印纸成功了。各种玩具在风中的玩法也不一样:舞动起来、鼓起来、转起来、滚起来……通过制作、探索、验证、交流,幼儿意识到制作玩具的材质与风力的关系,并进一步感受风的存在、风力和风向。

我们能制造风吗?

前面做了户外风中玩耍的玩具,但在没有风的日子或者教室中,玩不起来。老师提出的新的挑战性问题就是,没有风的时候,你怎么让这些玩具也动起来。幼儿在老师提供的材料中进行自由选择,扇子,吹风机,电风扇,木板,直板,气球,报纸…怎么弄出来风呢?有人用嘴吹,有人用手扇,有人用直板扇子扇,有人拿电风扇吹风机吹,有人直接跑起来,还有人把气球吹鼓以后撒气…下面是一个孩子,选择“风车”玩具,用各种方式制造风,吹动风车。下面是她记录的各种材料测试的结果,你可以看到,用√表示吹动了,用○表示没吹动。她制造风的方式有奔跑、用嘴吹、电风扇吹、吹风机吹、手扇、打印纸扇、扇子扇等。他们会不断遇到新的问题,并在老师引导下尝试解决新的问题。例如,这个孩子记录中,用手和打印纸扇没有成功,老师引导后发现,要对准扇叶的特定位置和角度,就可以成功。

不知这个例子,是否能展示一点幼儿科学探究教育的样子?

我的其它几个回答里,还有一个“肥皂泡”的案例,一个“沉浮”的案例。

家长如何通过早期教育建立孩子的科学思维?如何向五岁的小孩解释「比水的密度小就能漂浮在水上」?

2.科学教育改革开展了20年,因为离指挥棒远,所以不知道的人还很多。

有的家长会觉得,这样的“科学教育”相当的好啊,但怎么没怎么听说过有这样的课呢?说来话长。最主要的原因——不考。

即使像小学科学都熬到成必修课了,在学校和家长两边也都没什么地位。何况幼儿的。

早在2001年国家教育部就联手中国科协,开始进行科学教育改革了从那时起,幼儿园和小学中,开始进行基于动手做的探究式科学学习和科学教育。

图片源自网络
“由于高考压力不适当的下传,影响到学校、家长甚至学生对科学课的重视。如果地方教育部门都能够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取消小学升初中的考试,会给幼儿园和小学开设科学课提供较好的环境支持。另外,对科学教育还存在认识上的问题,需要向家长和社会宣传儿童脑发育的规律和儿童健康成长的经验,说明探究式科学教育对儿童认知和情感发展的重要作用,对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作用。”

这是15年前出版的《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书中的一段话。现在,随着整体教育改革的推进,小升初取消了,小学科学必修了,幼儿园无论是哪种课程形式,也都加强了科学的内容了。

但在家长方面,对语言、数学、体育、艺术的关注,都远远超越科学。说实话,如果把幼儿发展五大领域中的科学里的数学单独拎出来,科学简直就是最不被关注的底层。

有那么多关于脑科学、认知科学、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研究成果做支撑,有大时代的变化和未来社会对各类人才的要求做背景,科学教育的改革进行了这么多年,幼儿园、小学为什么要做科学教育,依旧不为广大家长所知。

诚然,教育改革需要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教师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社会力量、科学技术界的参与、学校课程设置、资源安排……“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与家长对科学教育的 认识,也是在树人。教育改革虽然是一个要不断进行和不断深入的过程,但科学教育真的是有点慢……

20年了,现在看到“幼儿科学教育”,大部分家长的印象还是“小实验”。看到“科学”,大部分家长的印象还是“物理化学生物地理”。

提到“孩子学科学”,大部分家长的印象还是“那么小有什么科学可学的,怎么可能懂”。

家长也很冤,毕竟,放眼望去,学校、课外班、朋友圈,也见不到几丝科学活动的影子。

小学也很冤,资金师资培训什么的不到位,还有其它各种问题,上科学课都有点吃力不讨好的感觉,科学老师自己都憋屈。有的学校科学老师还是外包的。

幼儿园也很冤,和小学面对同样的问题,而且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本来就很多,有的家长还觉得上幼儿园就是老师带着孩子玩。

机构呢,说清楚太累,呈现“成绩”又太难,为了最小成本说服家长,所以主要精力都花在了看上去好看和看上去做出了"作品"上。

3.幼儿科学教育,不仅仅是科学。

科学活动能够解决幼儿感兴趣的问题。

所有家长都被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折磨”过。孩子的好奇心非常强烈。为什么会下雨?下雨后水干了时,原来的水去哪里了?鱼为什么会在水里?月亮为什么会变……科学活动为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提供了途径。

提出问题有利于培养洞察力,让孩子更好理解周围的世界。在教师引导下的观察、操作和交流,让他们能学到关于世界的很多东西。好奇心的趋势下,孩子会积极的投入活动。

科学活动中儿童还会有大量“情感”的参与

学习不仅仅是“知道”“会了”这么简单。记忆、情绪、动机……都影响着学习的过程。

例如,自我效能(应对问题产生的胜任感和控制感)等对去的学习的成功都很重要,在合适的条件下,自我效能会发展成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即有信心面对并处理自己身边的事情。科学经验对孩子建立稳定的自我效能提供了机会。

对于儿童来说,自然力量是强大的,又让他们充满困惑。冰块在桌子上消失不见了,变成了一滩水。空气看不见摸不着。磁铁的神秘力量。橡皮泥捏成球沉下去,捏成碗却能浮着。

幼年时期的科学学习经验,能通过对实验结果的预测来提高控制感。孩子对未知因素的不确定和困惑,转化为一种有意识的预测,他们能够自己认识到一些现象,甚至自己通过操作材料制作或实验,来制造一些现象。

通过了解事情的原因,儿童可以调整他们看世界的角度和态度,而且安全地学习一些自然现象和事件,也能帮助他们控制一些恐惧感。

科学活动联系着语言、数学、艺术等多个学科

这个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活动的整合上。

例如在“蝴蝶”主题中,活动中老师会带孩子一起读关于蝴蝶的图画书。既有虚构故事,又有非虚构的科普图画书。科学活动中,会涉及大量的图书阅读,以及一些视频信息的输入,例如孩子观察不到的蝴蝶从卵到毛毛虫的过程。

同时会有关于蝴蝶的观察与探究活动。例如从毛毛虫到蝴蝶饲养的全过程,观察蝴蝶的飞行方式、探索蝴蝶喜欢什么样的食物等等。

儿童可能会对从毛毛虫到蝴蝶的几个环节,进行排序;用回形针或夹子来记录从毛毛虫到蝴蝶的天数;或者把“对称”融入到活动中。

儿童还可能会进行以蝴蝶为主题的一些艺术活动,例如绘画、戏剧表演等。这些不属于科学教育的内容,但是以科学为主题的整合课程。

……

总之:

幼儿科学教育对幼儿的发展非常重要,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被充分地重视和实践。希望更多人了解幼儿的科学教育,至少多为孩子提供一些探索身边世界的机会。

毕竟,整个过程就和看上去的一样,孩子是高高兴兴地在“玩”呀。

六、什么是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

        再生能源泛指从自然界获取的,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即通过天然作用或人工活动能再生更新,而为人类反复利用的自然资源叫再生能源,目前主要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自然能源。        非再生能源泛指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再生的能源资源。主要指自然界的各种矿物、岩石和化石燃料。

七、可再生能源包括哪些种类?

我是”能源e+“,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可再生能源是指在自然界可循环再生的能源,这种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相对污染更小、更加清洁。

1. 风能

风能在现代社会中的最佳体现就是风力发电站的建设,在沿海、高原等地区,风能资源丰富,不仅可以实现电力的日常供给,而且清洁无污染。

2. 水能

水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水能主要用于水力发电。水力发电将水的势能和动能转换成电能。水力发电的优点是成本低、可连续再生、无污染。缺点是分布受水文、气候、地貌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大。

3. 太阳能

太阳能是指太阳的热辐射能,主要表现就是常说的太阳光线。在现代一般用作发电(光伏板)或者为热水器提供能源。

4. 潮汐能

潮汐能是指:因月球引力的变化引起潮汐现象,潮汐导致海水平面周期性地升降,因海水涨落及潮水流动所产生的能量。利用潮汐发电必须具备两个物理条件:第一,潮汐的幅度必须大,至少要有几米。第二,海岸的地形必须能储蓄大量海水,并可进行土建工程。

5. 地热能

地热能是由地壳抽取的天然热能,这种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熔岩,并以热力形式存在。人类很早以前就开始利用地热能,例如利用温泉沐浴、医疗,利用地下热水取暖、建造农作物温室、水产养殖及烘干谷物等。

6. 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是自然界中有生命的植物提供的能量。这些植物以生物质作为媒介储存太阳能。当前较为有效地利用生物质能的方式是制取沼气。主要是利用城乡有机垃圾、秸秆、水、人畜粪便,通过厌氧消化产生可燃气体甲烷,供生活、生产之用。

7. 海洋能

海洋能是一种蕴藏在海洋中的可再生能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盐差能、海流能、海风能、海洋热能。这些能源都具有可再生性和不污染环境等优点,是一项亟待开发利用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新能源。

八、幼儿科学区介绍?

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充满自主选择机会的。具有自由发现可能、富有游戏性质的科学活动区和科学发现室,是幼儿科学探究的主要场所,在这里发生的科学活动是幼儿主要的科学活动。本书将为丰富幼儿的区域性科学探究活动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追寻这本书的产生过程我们会发现,它是在现代科学教育观的指导下,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共同研究、合作探索的成果。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研究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执著、热情与认真。

九、幼儿科学小故事?

幼儿科学故事:小象转学

  小象贝托在大象学校上学。有—天,他气呼呼地跑回家,从长鼻子里喷着气,对妈妈说:“大象学校太糟糕了,成天教我们搬木头,把我们累得半死,我要到别的学校去上学!” 

 象妈妈把贝托送到猫咪学校去。猫老师教贝托抓老鼠。老鼠们在贝托脚边跳来跳去,贝托笨手笨脚地踩呀踩,可怎么也踩不着。他又用长鼻子去卷,可老鼠们一跳,就跳到他的鼻子上,在那上面跳起舞来。一只淘气的小老鼠还钻进他的鼻孔里,慌得他连打了好几个喷嚏,才把小老鼠赶出去. 

 贝托不喜欢猫咪学校,象妈妈又把他送到猴子学校去。  猴老师教贝托学爬树,可贝托身子太笨重,刚刚趴到树干上,就滑了下来,怎么也上不去。 

 贝托对妈妈说:“猴子学校没意思!公鸡打鸣很好听,我还是到鸡学校去上学!”  公鸡老师教贝托学打鸣。贝托拼命拉长他的短脖子,憋着嗓门想叫“喔喔喔!”可他发出的总是粗嗓音“噢——噢——”  

贝托又改变主意了,说:“马儿跑起来多威风!我还是到马儿学校去吧!”  马老师教贝托跑步,对他说:“跑步的时候要撒开蹄儿,跑得像云那么轻,风那么快。” 

 贝托跑了起来,“咚!咚!咚!”他那粗笨的脚儿踩在地面上,就像在打鼓。他刚跑一会儿就累坏了,不停地喘着粗气。  贝托不好意思地对妈妈说:‘不管学什么都不容易,我还是回到大象学校去吧!” 

 这回,贝托认真学习搬木头,终于学会了。只见他用长鼻子把树干一卷,使劲儿一拔,大树就拔下来了!接着,他又把一根根木头堆在一起,用长鼻子卷着,运出了树林。  大家都说:“贝托干得不错,真是大象学校的好学生!”  

贝托高兴地翘起长鼻子,眯着眼睛笑了。 

 幼儿讨论:  1.小象贝托为什么想换学校?他转到新学校后学到本领了吗?  2.小象最后做出什么决定呢?在大象学校他学到本领了吗?

十、幼儿科学教育重在?

要让孩子有一个丰富的语言氛围。只要孩子在身边,家长就应该和孩子说话沟通,从一开始教孩子认物到告诉孩子相关知识,孩子听的过程就是学的过程,并开拓了知识面,丰富了语言词汇,很快你就会发现孩子出口成章,惊喜不断。

其次,通过讲故事让孩子练习听、说以及理解概括能力。一开始给孩子讲一些简单短小的小故事,讲完后让孩子说说故事讲的是什么。这样过一段时间逐渐加深难度,不仅锻炼了孩子的理解能力,丰富了词汇,还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