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月
22
2025
0

中国如何引领科技发展?

一、中国如何引领科技发展?

第一,中国政府要系统性的建设“科研基础设施”。首先,就是要重视基础型的研究。纯粹理论科学知识的积累和进步,是一切知识创新的根本源泉,其重要性怎么说都是不过分的。但是,这样的研究往往距离产生效益还是有较长的距离的,所以这部分研究可以理解为科研的“公共物品”,需要政府进行资金扶持。政府在对这部分研究进行资金扶持的过程中,要重视的是对科研机构的整体资金投入,而不是针对某个具体项目的目标引导。这样才能保证科研人员在宽松的环境下自由探索。

其次,中国的“科研基础设施”中最薄弱的环节是就是科技成果的转化机制缺失。在中国,长期存在科技成果归属权不明确,科研人员通过技术入股的方式把自己的成果变成实际产品的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法律和政策风险。这就逼得很多科研人员只能把实验和论文当成毕生的追求,而无法实际把科技研究的成果转化成产品。所以,中国现在急需一个从国家高度的顶层设计,用法律形式明确我国现行科研成果的所有权和转化后的效益分配权,解脱掉科研人员身上的“隐形枷锁”。

再次,我国急需新型“技术交易平台”。技术交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除了体制机制的枷锁需要打破,还需要创新交易的机制。技术交易要想成功,必须有一个专业中介机构,能够承担技术评估与评价,并整合科研人员、企业家、金融资本的力量,共同成为一个项目公司为科技转化结果负责。这样的技术转化,才能保证创新出来的技术成果在交易过程产生价值,并最后在最终产品端有成果。

第二, 科学创新还需要呼唤我国制造业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这种精神体现在工匠对自己职业的尊重和自豪,也反映在他们对产品质量和工艺要求的虔诚上。“工匠精神”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一环,因为科技创新要最终落实到产品,离不开一个高水平的生产环节;而一个具有高水平和“主动思考能力”的生产环节,又能不断地对科技进步提出反馈性的意见和建议。如果科研和生产形成良性活动,对于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都巨大促进作用。

实际上,“工匠精神”虽然是一个舶来词汇,但是其精神内核:精益求精;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专业,敬业等品质确实长久的流传于中华民族的基因之中。只是近年来社会风气日渐浮躁,优秀的技术工人没有得到足够的社会尊重和物质回报,这才使得中国的传统精神逐步退化,而要向德国、日本这样的制造业强国学习“工匠精神”。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在引导社会舆论和提高工人待遇上下功夫,让整个社会认识到熟练技工的重要,提高其社会认可程度,同时也要切实提高工人待遇。“脑体倒挂”的时代越快来临,工人的社会地位和自豪感就能够得到提高。

我国是一个科研大国,但是在“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上和“工匠精神”培养上还有很多体制机制性的障碍和观念上的问题需要突破。现在的障碍和问题越多,越说明我国科技创新所能带来的经济增长的潜力越大。我很期待着在中国经济寻找新动力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所带来的正能量。

二、中国还需多久可以引领世界?

国人须警醒。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那时到现在的一百多年时间,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使命。  第一阶段:适应和变革阶段,时间: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895年甲午战争。第一阶段的使命:适应和改造。  第二阶段:求生存阶段:从甲午战争到1949年。第二阶段的使命:外求生存,内部重组。

  第三阶段:探索和强大阶段,1949年到2001年。第三阶段的使命:探索强大和富足的道路。

  第四阶段:重构文明阶段。时间从2001年开始,估计要持续30年左右。第四阶段的使命:为中华文明未来长久的发展重新建构新的文明模式和国际秩序。

  这种阶段性的使命完成得好,则国家就往上走,完成得不好,则国家就走下坡路。第一阶段的使命完成得很不好,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的使命完成得差强人意。第四阶段的使命会如何呢?

第一阶段:1840年——1895年  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万里而来,船坚炮利,把清朝旧式陆军和水师打得落花流水。科技水平的代差如此巨大,清朝在连续失败之后,对西方的态度,终于从最初的蔑视转而为被迫的学习。既然是在战场上被打败,所以也就从战场上船坚炮利开始学起。而对于自身的文明,则毫无怀疑地人为仍然优越于西方,这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

  中华帝国在鸦片战争时不仅遭遇了战场的失败,似乎还遭遇了文明的失败。这是和历史上的历次外侮完全不同的地方。历史上的外侮,我们面对的都是明显野蛮落后的文化,我们在文化文明上拥有无可争辩的先进性和优越感。可以说,中国五千年历史上,从来没有遇到过比我们更优秀或者与我们同样优秀的文明。但是这次的情况似乎不太一样了。中国人要重新审视这个时代的特点。

  当时中国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清朝已经进入到王朝末期,政治腐朽,缺乏组织和变革的能力。这样的朝廷,即使没有西方的入侵,也会逐渐衰败而灭亡,然后被一个朝气勃勃的新王朝所代替。让这个时期的清朝去应对中国三千年以来最大的挑战,实在强人所难。从鸦片战争之后的70多年的时间里,清朝始终进退失据、瞻前顾后、首鼠两端,错失一个个机会,最终不出意料的灭亡。清朝的灭亡不值得我们为之遗憾,但是值得遗憾的是,清朝在自己临死之前,也把中国带到了衰弱的深渊和灭亡的边缘。

  这个阶段过程,面对外来的冲击,中国始终是被动的应付;冲击越强烈,中国的应对方式,也越来越与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原有的成熟的政治战略经验远离。在这个时期,虽然中国一再失利,国运由盛而衰的过程,但是中国对于自己的文明还保留了一些信心。

  应该说,第一阶段的使命完成得不好,适应是被动的适应,变革是欲进还退不情不愿的变革。这时,甲午战争来了,一切都改变了。

第二阶段:1895年——1949年  甲午战争是近代史上的转折点,败给日本这样的撮尔小国,丢尽了中国的脸面,中国由此陷入了巨大的自我否定中。

  甲午战争的失败,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国运直线坠落。  更大的危机是:日本这条狼饱食中国的血肉之后,一下子长肥了,露出森森白牙。此后的50年中,正是这条狼以灭亡中国为根本目标,不断蚕食鲸吞中国土地,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上第一次面临实实在在的亡国危机。  甲午战争之后的五十年,救亡图存始终是中华民族第一使命。国家政治改造和经济建设始终是在救亡的阴影下混乱地展开。  帝制消亡了,民国建立了;北方政府灭亡了,南方政府统一了国家;国家名义上统一了,各地军阀势力尾大不掉,军阀混战不止。你方唱罢我登场,几十年里,一直在折腾这些事情。  恶劣的安全形势,一盘散沙的政府,各地割据的军阀政治,自成体系的诸侯经济,混乱的意识形态,这就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中央政府只能有效控制某个局部地区,经济建设只能是“急就章”,做一点是一点,走到哪算哪,政府无法有效地推行长期经济政策,一切都是时势所迫下的救急。  在全国军民付出巨大代价之后,抗战取得胜利,国家的安全问题终于得到缓解。但是内部的建设还没有眉目。

  第二阶段,是中国人最缺乏自信的时期,也是近代中国无保留地全面向西方学习的过程。西风东渐,中国人面对从来没有见过的全新文明,人种、服饰、艺术、器械、制度、建筑、生活习惯、行为模式、价值观、国家组织形式,都是从来没有见过。战争的胜败,使西方文明似乎不容置疑的成为中国学习的模范。  这个时代中国产生了很多陈胜吴广式的英雄人物。他们像陈胜吴广一样对于结束旧时代、破坏旧体制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他们自己,无论智慧和阅历、能力和判断,都存在很大缺陷。而剧烈变化的时局,没有给他们慢慢磨练成长的机会。很多人昙花一现,很多人功过鲜明。由于政权频繁更迭,后政权的人,总要有意无意地贬低前政权的人,于是,几乎没有几个人能够善始善终、毫无争议地获得广泛认可。

  这个阶段,在求存方面算是打出了一个局面,但是在内部重组方面则困难重重。

  几十年的混乱,最终产生了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把西方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复杂地融合在一起,并产生了深远影响,这就是毛泽东思想。

第三阶段:1949年——2001年

1949年是近代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时间点。因为在此之前与在此之后,中国无论是政治经济军事还是人民精神、价值观都有一个巨大的变化,呈现出似乎完全不同的面貌。

  在经历100年的腐朽、软弱、松散、无所作为的混乱之后,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诞生了。编户齐民,虽远弗届,一元化的政经结构,中央政府拥有巨大的组织能力,超越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可以在全国毫无牵制地推行各项政策。  中央政府志向高远,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君临万国的政治使命,另一方面又抛弃了中国传统的文化习俗,决心移风易俗,重新建设全新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但是这个任务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未免太艰巨了。  在政治上,实现了对大陆全境的强有力统治,西藏、青海等地区“改土归流”,历史上第一次置于中央直接领导之下,在全国范围内消灭土匪,在城市内完全消灭黄赌毒,普及初等教育和基本医疗,这都是我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划时代的大事件。  国际关系中,虽然中国在战略上处于被动的弱势,但是在战术上却一直采取攻势。朝鲜战争的胜利、对印战争的胜利、援越的胜利、核武器的研制成功,中国得到了最好的安全环境,受益一直到现在。  1949年的时候,国民党败退之前,认为中共只会军事,不懂经济、不懂金融。但是事实是,不懂经济不懂金融的正是国民政府和宋子文之流从西方归来却没有真正搞懂西方的那些人。中共即使在战争年代,对于经济和金融的实质理解和操作把握都远远优于国民政府。  在经济上,中央政府一开始就立足于建设完全独立、自成体系的基干工业,而不是像国民政府那样成为西方大国经济的附庸。这使中国后来的发展道路完全不同于印度、巴西等其他大国的地方,更是迥异于韩国、瑞士这种小国的地方。独立的基干工业体系的建立,为中国的完全工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以1978年为界,第三阶段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师从苏联,引进技术人才,通过农业筹集资金去发展基干工业,以牺牲个人消费、牺牲农村农民利益,建立起了大体完备的工业体系,如果没有这个时期,我们就会和现在印度巴西差不多的境况,甚至还有所不如;后期,与美国结盟,融入世界市场,用基干工业的技术积累和人才积累去发展轻工业,大赚其钱。而同期的苏联从来没有认真发展轻工业、没有融入世界市场,最终在经济上崩溃。而中国的这两个时期相辅相成,误打误撞,竟然一举打通了任督二脉,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这真是天佑中华!毛和邓缺一不可,双剑合璧,才能威力无穷。

  前期,权力高度集中,政治上是一元化体制,经济上是完全彻底的计划经济,到了僵化的地步;后期,计划和市场相结合,权和利均逐步分散,个人自由和财富大幅增长,权力与财富的寻租式结合导致种种社会弊端,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回顾第三阶段,前期后期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单纯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大笔资金投入,不可能建成基干工业。在工业化的初期,一个工厂没有利润就会倒闭。但是建国后的前期用计划的力量让那些没有利润的骨干工厂保持存在,让中国人数十年如一日的使用自己制造的价格比别人高质量比别人差、数量完全没有保障的工业品,这才使中国在1978年的那个时间点中积攒下那么多产业工人和技术人员,以及种类齐全的工业部门。如果中国一开始就融入世界经济融入世界市场,中国人有可能建立起完全独立于西方的工业体系吗?没有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现在的中国就不可能有任何竞争力去面对国际大企业的打击。

  工业化是独木桥,一旦别人先走了,我们就要等下次机遇。我们一旦过了独木桥,需要等很长很长的时间,因为中国太大了。如果在前期没有实现工业化,那么后期也就很难有所作为,我们现在取得的成就可能都要付诸厥如。

  但是,第三阶段也存在一个整体性的缺陷:政权的效率确实是相当的高,但是权力缺乏最起码的监督制衡。无限的权力,恰如黄河之水,既能灌溉农田,哺育两岸人民,又会时时肆虐,酿成惊天大祸。如何才能得黄河之利,杜黄河之害,是进入第四阶段后的当今中国的使命。

第四阶段:从2001年开始  苏联垮台之后,美欧饱食冷战胜利的红利,一时之间,踌躇满志,开始积极寻找下一个敌人。苏联之后,配做美国对手的,也只有中国了。中国国际形势急剧恶化,再次面临几十年未遇的大危机。  正当美国保守势力蠢蠢欲动时,911来了。  某些精英很煽情的说:这一天,我们都是美国人。

  美国保守势力听了这些话不会被感动,而只会冷笑。其实,美国人从来没有把这些“爱美国超过爱自己祖国”的精英当作美国人,哪怕是在911那天。

  911转移了美国短期内的战略重点。当美国付出巨大代价,初步完成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布局后,转而再针对中国时,却发现形势已经大变了。

  美国的财富在所谓的反恐战争中耗费太多,开始捉襟见肘,第三产业畸形发展,人民也变得太懒了;而中国几年间一日千里脱胎换骨,今非昔比了。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大潮褪去,世界人民突然之间发现,原来欧美一直是光着屁股的。

  硬实力夕阳西下,软实力也不太好用了。看到了伊拉克人民的不幸、看到了阿富汗人民的不幸、看到了巴勒斯坦人民的不幸、看到了利比亚人民的不幸,现在世界人民也看透了,原来所谓的普世价值就是用来骗人的,知道了欧美是什么货色,却不能说破,因为欧美国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硬实力还很可观。这就像人体艺术展,明明是公开的、大家什么都看到了,但是你上去摸了,照样是流氓罪。

纵观近代以来的4个阶段,其实我们一直都是处于探索的过程,一个阶段接着另一个阶段,其中犯下的错误,恐怕也是探索过程中难以完全避免的。认为最后一个馒头就能填报肚子的看法,是历史幼稚病。  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由于没有很好地完成阶段性使命,中国一直在下降通道中,危机日甚一日,而国家却不见起色。但是否极泰来,当中国经受住残酷的考验,在第二阶段末期从战争中站起来的时候,就走入了上升通道中,虽然期间也发生了很多不幸的反复,但是总体上国家逐渐强大趋势不变,我们自己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和道路设计的主导权。

  当前的形势是200年以来最好的,当代中国,已经走上了发展的正轨。只要自己不犯愚蠢的错误,假以时日,一方面继续增强硬实力,同时要特别加强软实力。自信有了、国际视野有了、历史洞察力也有了,已经初步具备了重新去做国家秩序领导者的实力,在目前的第四阶段中,需要再经历一段时间的“盘整”,夯实基础,然后寻求质的突破。第四阶段是一个从有所作为到大有作为的阶段。现在是时候去重新整合价值观、重构文明体系了。

人们总是说,历史是螺旋式发展的。所谓螺旋式,其实就是一次次的矫枉过正。很多历史现象,如果仅仅片段地看,很难作出正确的分析。必须把整个历史串起来,看到这些片段在历史中的位置,从合出来、往何处去,才能认识到问题的根源,才会真正解决问题。

抗战之前的中国,被人诟病为一盘散沙,国家是碎片化的,到处是军阀;经济是小农经济为主,一家一户;在思想领域确实很活跃,但是没有主流,各执一词、盲人摸象,很难作出理性的价值判断,所以思想领域的活跃并不能凝聚社会共识,形成国家竞争力。那个时期的中国,本来国力就弱,还无法全部动员出来,怪不得倭奴亡我之心不死。

  **扎根农村,建立强有力的基层组织,把整个国家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真的能做到全国一盘棋。这种组织模式的特点就是集权集利,好处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够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实现了工业化、实现了国家的基础建设,历史性贡献不能抹杀。但是害处也在其中,官僚组织权利太大,整个社会缺乏活力,个人创造力和自由被过度压制。

  随之而来的改革开放就是一个分权分利的过程,释放民间、个人、基层的活力,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实现了国家的市场化、跨越式成长。

  在未来若干年内,民间组织和民间社团肯定会得到一个更大的发展,这是一个新阶段。但是不能否定前面两个阶段的价值。你不可能只盖第三层楼。

再来看近代军队的变迁也是如此。由湘军开始,淮军、北洋军、国军、共军、志愿军,越打越强最后打败美国,都是一代代在吸取前代军队的精华上发展壮大的!中国历代军人牺牲奋斗才最后建立强大的军队,才有民族的独立和崛起。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一支军队替代前面的一支军队,而是大家都在摸索建军、强军的道路,每个时期,走一段道路。前车之鉴教育后来者,后来者推陈出新,总体上来看,近代中国军队越战越强。前期的湘军、淮军,到后来的北洋军,私家军的色彩浓厚,建军几十年,腐朽得厉害。国民党试图建成黄埔党军,取得部分成功,打败了日本;红军倒是扎扎实实地建成了党军,把思想教育和军事斗争融为一体,非常符合那个时代人的特点,战斗力就强多了,抗美援朝就是巅峰之作。从私家军到党军,就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不能否定这种进步,将来肯定还会更进步,在现有的基础上改造,要扬弃、不要丢弃。

再来谈谈左派右派的问题。经历w革之后,很多人厌恶左派。左派确实惹了很大的祸,在某些方面甚至犯下了巨大的罪行。但是左派的理想主义和牺牲精神,在近代史中也是为国家立下大功的,是国家进步不可缺少的力量。这也是左派能够得势的原因所在。

  但是从左派走向极左,就是由于缺乏右派的制约。公有制再好,总不能连农民自留地种点菜都不行吧。计划经济再好,总不能修个电影院,都要由计委来批准吧。极左在造成危害的同时,也把右派推上台。颇有讽刺意味吧。

  改革开放期间,左派也不是一无是处。在经历计划经济之后,国家的经济管理者缺乏宏观经济管理能力,摸着石头过河。当时的中国重病之后,身体疲弱,不改革是等死,改革太快、太猛是找死。左派的制衡,客观上使右派把改革侧重于经济,以更加谨慎的态度、控制住改革的速度和方向,如果急于求成、一味吃猛药,完全按照右翼自由派知识分子的观点——他们是真的“才疏学浅,站着说话不腰疼”——去改革,再加上国外敌对实力搞垮中国的战略目标,中国可能早就率先爆发颜色革命,那么现在的局面恐怕比解体后的俄罗斯、比现在的乌克兰还要惨很多倍。右派改革有功,左派对改革也有功,不能偏废。

三、中国如何引领全球环境治理?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议题,始终积极支持联合国发起的各项行动,坚定支持联合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提出并践行新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相继发布并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污染防治攻坚战力度前所未有,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非凡成就。2016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在第二届联合国环境大会发布。今年10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会议在昆明成功举行。中国倡导的生态文明理念和良好实践正走向世界。

四、渝菜是否已经引领中国餐饮?

称霸哪里?街头巷尾的苍蝇馆子??先看看人均消费吧。

五、中国数字经济引领世界的优势?

中国数字经济近些年发展迅速,形成了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美团,拼多多 京东等一大批电商平台

六、通过什么引领中国的创业过程?

通过科技,引领中国的创新创业过程。形成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和智能经济三大领域

七、中国如何引领科技前沿发展?

中国要引领科技前沿发展就要坚定地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中国要引领科技前沿发展就要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核心位置,大力加强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创新,努力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八、中国有哪些医疗技术引领世界?

我国的医术领先世界的有针灸,拔罐, 艾灸 ,经络 中草药,疫苗技术等。

九、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有哪些?

可再生能源是指从自然界获取的、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目前主要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非常丰富,开发利用的具体有:

1、太阳能:直接来自于太阳辐射。主要是提供热量和电能。

2、生物能: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体内,可沿食物链单向.

十、中国文化引领世界有哪些?

中国文化移民世界的有丝绸,瓷器,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