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明治维新的实质内容
明治维新内容:
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强制实行“版籍奉还”、“废藩置县”政策,将日本划分为3府72县,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且天皇拥有无限权力。
1、社会体制方面,废除传统时代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将过去的公卿诸侯等贵族改称为“华族”,大名以下的武士改为“士族”,其他从事农工商职业和贱民一律称为“平民”;为减轻因“版籍奉还”而连带的财政负担,政府通过公债补偿形式,逐步收回华族和士族的封建俸禄;此外亦颁布武士《废刀令》,以及建立户籍制度基础的《户籍法》。
2、社会文化方面,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翻译西方著作。历制上则停用阴历,改用太阳历计日(年号除外)。
3、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原有土地政策,许可土地买卖,实施新的地税政策;废除各藩设立的关卡;统一货币,并于1882年设立日本银行(国家的中央银行);撤消工商业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推动工商业的发展(殖产兴业)。
4、教育方面,发展近代资产阶级性质的义务教育,将全日本划分为8个大学区,各设1所大学,下设32个中学区,各有1间中学,每1中学区下设210小学区,每一所小学区设1所小学,总计全国有8所公立大学,245所中学,53760所小学。教育机关颁布《考育敕语》,灌输考道、忠君爱国等思想(有人认为此举用意在于强化最高权力集中式的社会体系,为日后的对外扩张铺路)。此外亦选派留学生到英、美、法、德等先进国家留学。
5、军事方面,改革军队编制,陆军参考德国训练,海军参考英国海军编制;并于1872年颁布征兵令,凡年龄达20岁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须服兵役。一般服役3年,及预备役2年,后来一般役及预备役分别增至3年及9年,总计12年。
二、论日本幕府政治的形成演变及实质?
日本幕府政治的形成
幕府政治的形成——源氏的镰仓幕府时期
从公元 1192 年到 1867 年,在日本历史上是武士阶级掌握政权、实行军事封建统治的“幕府政治”时期。
日本的幕府政治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了说明这点,我们需要先来谈一下日本武士阶级的来历。
在公元 645 年(日本的孝德天皇大化元年)的时候,日本曾实行过一次自上而下的重要的政治改革,就是所谓“大化革新”。这次改革,可以说是日本进入封建社会的一个界碑。经过了这次改革,日本废除了过去贵族占有土地和农民的奴隶占有关系,把一切土地都收归国有,把农民变为国家份地的租种者,这就是称为班田制的封建土地国有制。
幕府
与此同时,又实行了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度。按规定,农民男子一生之中要服三年兵役。应征入伍后,有的编入首都的“卫府”,有的编入各地的“军团”,有的则被派往边疆充当“防人”。被派充当“防人”的士兵,常常有去无还,多半死在遥远的边疆。而地方官员们又常常把征来的士兵当做奴隶,驱使他们长年服劳役或种地,因此训练废弛,士兵也谈不上有什么战斗力。士兵们不甘心客死异乡和过奴隶式的生活,常常大批地从兵营中逃跑。日本统治阶级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从公元 792 年(桓武天皇延历十一年)起,又把征兵制度改为募兵制度,应募入伍的士兵称为“健儿”。但是,没有经过多久,这些“健儿”也变得有名无实了。
正当日本政府威令不行,武备废弛的情况下,庄园制度在日本日益盛行起来。原来“大化革新”后施行的土地国有制度是不彻底的,贵族们仍旧可以按照品级的高低和功劳的大小而获得国家给与的位田、职田、功田等;同时,又允许新开垦的土地归私人占有。贵族们占有的土地,后来发展成为“不输”(不向国家交税)、“不入”(不许官吏进入)的庄园。此外,寺院、神社以及地方豪强们也都占有庄园。随着庄园的发展,地方豪强的势力也日益强大起来。地方豪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经常驱使庄丁学习武术。因为主要是练习射箭和骑马,所以自称为“弓马之家”。这样,一族便自成为一家,庶子称为“家子”,仆从称为“郎众”。人数众多的便编成一“党”。这种“党”,实质上就是一种按照血缘关系和主从关系而组成的军事集团,它的成员称为“武士”。这就是武士阶级的起源。
每当地方上发生农民起义或东北方面的虾夷人发生骚动时,日本中央政府常常派当地有势力的武士领袖率领所部前住镇压。这样一来,武士的势力就越来越大了。
当时,最大的两家地方豪强是源氏和平氏。他们都是日本皇室的疏族:源氏是清和天皇的后裔,平氏是桓武天皇的后裔。在他们的领导下,武士阶级主要也分成源氏、平氏两大集团。源氏集团的根据地在东国(位置在日本本州的东部),平氏集团的根据地在西国(位置在日本本州的西部)。
十一世纪时,源、平二氏的势力愈来愈大。当时日本中央政权中的皇室和外戚(大贵族藤原氏)两大集团,正在进行着尖锐的政治斗争。他俩因为本身都缺乏军事实力,便都拉拢武土阶级做他们的爪牙。一般地讲,源氏往往支持外戚藤原氏,而平氏则支持天皇。双方斗争的结果,最后,皇室、外戚两败俱伤,政权落入平氏集团手中,由平清盛掌握了京都的中央政权。
平氏掌握中央政权的期间内(1159~1183 年),以平清盛为首的上层武士,沾染了京都贵族的浮华习气,很快地蜕化成为与藤原氏无异的贵族,因此使得地方下层武士对他们深表不满。这样,便给他的敌人源氏集团造下了夺取政权的良好机会。从 1180 年开始,源氏把不满意平氏的地方武士们组织起来,到处起兵。1183 年,源氏打进京都,迫使平氏全族逃往西国。到 1185 年,终于灭了平氏全族。
在源、平二氏斗争的过程中,源氏集团内部也发生了源赖朝和他的兄弟源义仲、源义经之间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源赖朝获得了最后胜利。他在灭平氏的同年(1185 年),在各地方放置了称为守护和地头的行政统治机构;再加上他以前在镰仓(现在东京以南)设立的三个武士政权机关(1180 年设立的侍所、1184 年设立的公文所和问注所),就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央政权性质的“镰仓幕府”。镰仓幕府是日本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幕府。“幕府”这个名称的由来,是因为过去带兵出征时,常以营幕为府署,所以就称的府署为幕府。
这样,日本的政治经过了上述演变后,从 1193 年源赖朝做“征夷大”(通称“”)开始,就正式进入了武士阶级掌握政权的“幕府政治”时期。在这个时期内,日本国内形成了一种畸形的政治局面:以天皇为首的贵族政权的朝廷仍旧在京都存在着,天皇名义上仍旧是国家元首,但是他并无实权;以为首的武士政权——幕府与朝廷同时并存,名义上由天皇任命,实际上却是掌握实权的最高统治者。
镰仓幕府的最高首领在职位上就是征夷大。下面的机构在中央方面设有政所(即公文所)、侍所、问注所三个机关。政所是幕府的行政机关。它的首长最初称为别当,后来改称执权。执权一职最初系由大江广元担任;后来改由源赖朝的岳父北条时政担任,以后变成北条氏一族的世袭之职。侍所是幕府的军事机关,它的首长称为别当,最初是由和田义盛担任后来和田氏为北条氏所灭,由北条时政的儿子北条义时兼任。从此,文、武大权遂均归北条氏一族掌握。问注所是幕府的司法机关。它的首长称为执事,后来成为太田、町野两氏的世袭之职。
在地方方面,全国各地及庄园内都设立了守护和地头。守护是由幕府委派的地方官,掌握军事、警察之权。地头是由幕府安置于各地庄园内的管理人,掌握着庄园内的警察权和土地收益权。镰仓幕府是以庄园制为其经济基础的。它通过地头控制庄园。当时的庄园名义上虽然仍旧为过去的领主所有,有领主和地头的双重领导,但是领主不能撤换地头,所以地头就逐渐侵占了领主的利益,成为庄园的唯一支配者。
守护大都由家的直属武士——“家人”们来担任,而地头则全由家人们来担任。他们就成为镰仓幕府的支柱。
此外,又在贵族政权所在地的京都设置了都守护;在奥州(本州东北部)、九州等边远地区设置了奥州奉行和九州奉行。这些职务,到后来也都变成了执权北条氏一族的世袭之职。
综上所述,可知幕府政治本质上就是军事封建主的统治,就是全国最大的封建主,他属下的武士都是占有土地的大、小封建主;而镰仓幕府的特征则是一个以为首、以家人为主要支柱、以小领主土地占有制的庄园为经济基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权原因:
大部分的幕府将军,形式上取得天皇授权,实为军事统治,进行分封采邑给诸有力的武士,凌驾正规的文人中央集权政府。也就是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统治国家。
1.镰仓幕府是日本幕府政权的开始,其建立者是武将源赖朝,他于日本平安王朝的末期打败了贵族阶级的实权派平清盛一族,并逼迫在源平之战中为自己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兄弟源义经自杀,达到了自己一手遮天的目的。源平会战在日本可谓家喻户晓,作家信浓前司行长据此写成历史小说《平家物语》。镰仓幕府的建立标志着日本由中央贵族掌握实际统治权的时代结束了,在贵族时代地位很低的武士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鄙视平安朝贵族萎靡的生活,崇尚以“忠君、节义、廉耻、勇武、坚忍”为核心的思想,结合儒学、佛教禅宗、神道,形成武士的精神支柱“武士道”。13世纪元军侵日战争客观上使幕府进一步加强了对日本的统治。镰仓幕府的建立标志着日本天皇成为傀儡,幕府成为实际的政治中心。
2.室町幕府是由足利尊氏就任征夷大将军后所建立的政权。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在1378年统一南北朝后,在京都的室町建立了一座豪宅,称“花之御所”,并在此执行政务。
传至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时,因继承权问题爆发了应仁之乱,自此幕府的权威日下。日本开始进入战国时代。1565年第十三代将军足利义辉被杀,随后其弟足利义昭(义秋)被织田信长拥立成为十五代将军。1573年义昭因与信长作对而被流放,幕府灭亡。
3.江户幕府,又称德川幕府,是日本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幕府政权,因位在江户城(今东京)而得名。从创始者德川家康1590年受封征夷大将军开始,直到1868年明治天皇期间,末任将军德川庆喜大政奉还为止。
在江户幕府时期,将军是实际上权力最大的人。征夷大将军的石高在江户初年大致占有七百万石。
俸禄高达一万石以上的武士称为大名,大名的种类可分三种:
属于德川一族的称作亲藩大名,其石高在江户初年大致占有二百六十万石。
关原之战之前臣服德川家的称作谱代大名,其石高在江户初年大致占有六百七十万石。
关原之战之后臣服德川家的称作外样大名,其石高在江户初年大致占有九百八十万石。
三、什么是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
再生能源泛指从自然界获取的,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即通过天然作用或人工活动能再生更新,而为人类反复利用的自然资源叫再生能源,目前主要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自然能源。 非再生能源泛指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再生的能源资源。主要指自然界的各种矿物、岩石和化石燃料。
四、可再生能源包括哪些种类?
我是”能源e+“,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可再生能源是指在自然界可循环再生的能源,这种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相对污染更小、更加清洁。
1. 风能
风能在现代社会中的最佳体现就是风力发电站的建设,在沿海、高原等地区,风能资源丰富,不仅可以实现电力的日常供给,而且清洁无污染。
2. 水能
水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水能主要用于水力发电。水力发电将水的势能和动能转换成电能。水力发电的优点是成本低、可连续再生、无污染。缺点是分布受水文、气候、地貌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大。
3. 太阳能
太阳能是指太阳的热辐射能,主要表现就是常说的太阳光线。在现代一般用作发电(光伏板)或者为热水器提供能源。
4. 潮汐能
潮汐能是指:因月球引力的变化引起潮汐现象,潮汐导致海水平面周期性地升降,因海水涨落及潮水流动所产生的能量。利用潮汐发电必须具备两个物理条件:第一,潮汐的幅度必须大,至少要有几米。第二,海岸的地形必须能储蓄大量海水,并可进行土建工程。
5. 地热能
地热能是由地壳抽取的天然热能,这种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熔岩,并以热力形式存在。人类很早以前就开始利用地热能,例如利用温泉沐浴、医疗,利用地下热水取暖、建造农作物温室、水产养殖及烘干谷物等。
6. 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是自然界中有生命的植物提供的能量。这些植物以生物质作为媒介储存太阳能。当前较为有效地利用生物质能的方式是制取沼气。主要是利用城乡有机垃圾、秸秆、水、人畜粪便,通过厌氧消化产生可燃气体甲烷,供生活、生产之用。
7. 海洋能
海洋能是一种蕴藏在海洋中的可再生能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盐差能、海流能、海风能、海洋热能。这些能源都具有可再生性和不污染环境等优点,是一项亟待开发利用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新能源。
五、再生能源是?
再生能源指的是与自然界可再生循环相比较较稳定的、可以被人类利用的自然能源,如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地热能等等。这些能源不仅来源可持续,而且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小,因而也被称为“绿色能源”或“清洁能源”。与传统的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相比,再生能源更为环保,而且不会像化石能源一样耗尽,可以用于长期的、持续稳定的能源供应。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再生能源的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它已经成为了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方向之一。
六、再生能源概念?
再生能源很广,比如风能,太阳能,光能。
七、αβγ衰变实质?
α衰变是原子核自发放射α粒子的核衰变过程.α粒子是电荷数为2、质量数为4的氦核He.α衰变可表示为X(Z,A)→Y(Z-2,A-4)+α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出β粒子或俘获一个轨道电子而发生的转变.放出电子的衰变过程称为β-衰变;放出正电子的衰变过程称为β+衰变;原子核从核外电子壳层中俘获一个轨道电子的衰变过程称为轨道电子俘获,俘获K层电子叫K俘获,俘获L层的叫L俘获,其余类推.实质是原子核内的质子与中子的相互转化n→p+e-或者p→n+e﹢
八、再生能源特点?
特点是:
1)资源丰富,普遍具备可再生特性,可供人类永续利用;
2)能量密度低,开发利用需要较大空间;
3)不含碳或含碳量很少,对环境影响小;
4)分布广,有利于小规模分散利用;
5)间断式供应,波动性大,对持续供能不利;
6)除水电外,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成本较化石能源高。
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水力、风力、生物质能、波浪能、潮汐能、海洋温差能等。
:是它们在自然界可以循环再生。
共性:优于不可再生能源
九、再生能源龙头?
再生能源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
前二名的再生能源龙头为:
全球锂电龙头,动力电池全球市占率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位,同时也是储能领域的龙头企业。
亿纬锂能,是中国最大的锂原电池供应商,行业领先的锂原电池、锂离子电池供应商,掌握锂电池核心技术的锂电池制造商
十、乙酸实质?
乙酸,也叫醋酸、冰醋酸,化学式CH3COOH,是一种有机一元酸,为食醋主要成分。纯的无水乙酸(冰醋酸)是无色的吸湿性固体,凝固点为16.6℃(62℉),凝固后为无色晶体,其水溶液中弱酸性且腐蚀性强,蒸汽对眼和鼻有刺激性作用。 乙酸在自然界分布很广,例如在水果或者植物油中,但是主要以酯的形式存在。在动物的组织内、排泄物和血液中以游离酸的形式存在。许多微生物都可以通过发酵将不同的有机物转化为乙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