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月
25
2024
0

国内领先的碳中和公司有哪些?2022新版碳中和公司排名?

一、国内领先的碳中和公司有哪些?2022新版碳中和公司排名?

我们平时学的ESG,看到的案例很多都是西方的公司,离我们太遥远。

这个问题最近也有很多小伙伴问能不能整理一下国内有哪些ESG表现比较好的公司。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三家分别在

能源供给侧光伏行业能源供给侧电池行业能源需求侧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碳中和领头羊企业。

对ESG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来听一下这节ESG入局必修课,内容全面。一同学习新知识

隆基绿能(公司代码:601012)

电力是碳排量最高的领域,自然也是能源转型、碳减排最关键的一环。以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是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步骤,光伏凭借其绿色、环保的优势将成为电力供应主体。2022年是光伏产业飞速发展的一年,尽管疫情下经济形势不明朗,全球光伏市场仍然保持了50%以上的增长。在引领践行气候承诺方面,不得不提到光伏行业的龙头企业——隆基绿能。隆基绿能主要从事单晶硅棒、硅片、电池和组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全球最大的单晶光伏制造商,单晶硅片和组件出货量均为全球第一,单晶电池、组件产品转换效率多次刷新世界纪录。2021年主营业务收入809.32亿元,净利润90.86亿元。2022年三季度主营业务收入870.35亿元,净利润109.47亿元。目前市值3204.0亿元(收盘于2022年12月30日)。

数据来源:巨潮资讯网

隆基绿能始终为全球绿色低碳发展和实现零碳未来作出积极贡献。

  • 2020年,隆基绿能成为唯一加入RE100等四项气候倡议的中国企业;
  • 2021年公司在云南保山启动建设多个“零碳工厂”;
  • 2021年全年使用30.96亿度的绿色电力,相当于减少了168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
  • 连续两年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召开之际,发布气候行动白皮书,全面展示了隆基绿能践行“双碳”目标的显著成果和坚定信心。

宁德时代(公司代码:300750)

电池是清洁能源的重要载体,是新能源交通的动力来源,是其他领域电动化的重要保障,在碳减排背景下未来市场前景广阔。宁德时代主要从事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和电池回收利用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动力电池系统使用量连续五年排名全球第一,全球储能电池产量市场占有率第一,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灯塔工厂。2021年主营业务收入1303.56亿元,净利润159.31亿元。2022年三季度主营业务收入2103.40亿元,净利润175.92亿元。目前市值9609.3亿元(收盘于2022年12月30日)。

数据来源:巨潮资讯网

宁德时代践行绿色低碳理念,致力于成为环境友好型企业。宁德时代在自主开发和优化能耗管理系统上下足了功夫。

  • 2021年共计上马351项节能减碳项目,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 2020 年降低 24.3%,相当于避免了6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 公司加大厂区地面和屋顶光伏建设,使用绿色电力占比22%。
  • 基于公司在能源利用、生产制造、交通物流等环节的低碳创新,全资子公司四川时代获得 PAS2060 碳中和认证,宜宾基地成为全球首家电池零碳工厂。

比亚迪(公司代码:002594)

汽车的碳排放量占我国交通领域碳排放总量的80%以上,因此汽车领域的减碳不容忽视。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先行者和引领者,2022年上半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达 24.7%,登顶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比亚迪现已发展成为横跨汽车(新能源汽车为主的汽车业务)、IT(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新能源(二次充电电池及光伏业务)三大领域的企业集团,未来将凭借各领域间的协同优势,继续推进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2021年主营业务收入2161.42亿元,净利润30.45亿元。2022年三季度主营业务收入2676.88亿元,净利润93.11亿元。目前市值7480.8亿元(收盘于2022年12月30日)。

数据来源:巨潮资讯网

比亚迪的零碳实践也为业界打造了优秀的样本。比亚迪是全球第一家停产燃油车的车企,自2022年3月起专注新能源汽车业务,不再进行燃油车的整车生产。在纯电动客车领域,比亚迪倡导绿色出行,在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400多个城市投放超过7万辆新能源公交车,提供零排放、可持续的公共交通解决方案。

二、碳中和的碳指的是?

答碳中和的碳指的是?二氧化碳超标。

三、碳中和零碳的区别?

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零碳是全球最流行的词汇之一,目的是减缓气候变化。“零碳”并不是不排放二氧化碳,而是通过计算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设计方案抵减“碳足迹”、减少碳排放,达到“零碳”-即碳的零排放。

四、碳中和低碳的区别?

碳中和(carbon neutral, or carbon neutrality),是指中立的(即零)总碳量释放,透过排放多少碳就作多少抵销措施,来达到平衡。

通常为达到碳中和有两种途径:

平衡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燃烧石化燃料,与创造等等能量的再生能源,使该碳排放量补偿,或者仅使用可再生能源,不产生任何二氧化碳。

低碳,英文为low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

五、碳中和碳补偿的区别?

碳中和是指碳排放量和碳捕捉,碳吸收达到平衡!碳补偿是指碳排放量超过配额,采取补偿措施!

六、碳中和和碳的区别?

“碳”即二氧化碳,“中和”即正负相抵。

“碳中和”其实是一个正在努力实现的方向,是指我们每个人、每个企业在一年之内,生活、工作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采取植树、节能减排等各种方式全部抵消掉,

碳达峰:当每年碳排放量不再增加、达到峰值,由增转降的拐点开始出现,就叫碳达峰。

碳中和:一定时期内,二氧化碳的消除量=排放量。

当然,要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并非易事,我们国家提出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

意味着中国将用30年时间从碳达峰完成碳中和,走完发达国家需要70年才走完的路。

七、双碳目标下的交通碳排放计算使用什么软件比较好?

“双碳”即碳达峰和碳中和。碳达峰指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某一时点达到最大值,之后进入下降回落阶段,碳达峰是实现碳中和的前提条件,尽早地实现碳达峰可促进碳中和的早日实现。碳中和指一段时间内,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海洋吸收、工程封存等自然、人为手段被吸收和抵消掉,实现社会活动二氧化碳相对“零排放“。

交通运输是全球减排的重点领域之一。交通运输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总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3%,是排在工业和建筑之后的第三大温室气体排放源。

点击资料名称可查看详细内容。

(至2023年07月03)

  1. 可持续航空:净零排放之旅(英) 凯捷 2023
  2. 2023数字出行助力零碳交通 交科院&滴滴等 2023-6-5
  3. 交通节能减排智能化监测与排放模型技术及应用 北京交通委 2016
  4. 中国粤港澳大湾区建筑与施工领域减碳路线图 2023-5
  5. 塑造未来的低碳能源和交通系统:数字技术和应用(英) J Song 2022
  6. 发展智能物流以实现可持续运输(英) GIZ 2022
  7. 智慧城市中的可持续交通生态系统(英) 普华永道 2022-09-14
  8. 矿业循环经济——矿业和工业领域的创新(英) 南非 2023
  9. 净零城市报告 毕马威 2023
  10. 城市更新白皮书系列:城市可持续运营的双碳之路 第一太平戴维斯 2022
  11. 数字技术赋能碳中和案例汇编(2022年) 信通院 2023
  12. 强势赋能新能源汽车电池供应链 马士基 2023
  13. 城市新能源物流车推广的挑战与经验:北京的启示 WRI 2021
  14. 建立建筑领域科学的碳排放核算方法 清华 2022
  15. 低碳驱动时代变革,科技承载美好物流 宇通轻卡 2023
  16. 解码中国省级交通领域2012—2019年二氧化碳排放 WRI 2023
  17. 广东省道路交通领域中长期深度减排研究 WRI 2023
  18. 公路货运去碳化:整装待发 壳牌&德勤 2021
  19. 中国2050:一个全面现实现代化国家的零碳图景 能源转型委员会 2018
  20. 以“15分钟城市”为特征的——迈向净零排放之路 Arup 2021
  21. 高速公路低碳服务区碳排放核算与评价指南 华北电力大学 2023
  22. 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交通运输绿色发展路径研究 国际联盟 2021
  23. 澳大利亚清洁运输战略框架2022(英) iMOVE 2023
  24. 基于电碳量化关系的低碳园区建设探索 东南大学 2023
  25. 城市建设碳中和白皮书 Arup 2021
  26.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抵销机制设计 清华&能源基金会 2023
  27. 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措施与实施路径 CCICED 2022
  28. 物流园区零(低)碳实践 罗戈网 2023
  29. ESG永续报告书(繁) 臺灣港務 2021
  30. 中国内河航运中长期低碳发展路径研究 水科院 2022
  31. 中国年轻人低碳生活白皮书 阿里&WIETOP 2023
  32. 中国人口未来消费行为及其碳排放含义研究 人民大学&能源基金会 2023
  33. 城市碳排放达峰路径研究及案例分享 人大 2018

(至2023年05月12)

  1.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2年度报告 生态环境部 2022
  2. 城市碳排放达峰路径研究及案例分享 人大 2018
  3. 中国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现状与展望 规划院 2017
  4. 中国(德国)研发创新联盟碳中和白皮书 研发创新联盟 2022
  5. 产业集团携手合作,实现净零排放 埃森哲 2021
  6. 中国2050:一个全面实现现代化国家的零碳图景 能源转型委员会 2021
  7. 碳排放权交易(设计与实施)第二版 GIZ 2021
  8. 移动燃烧(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 IPCC 2006
  9. 可持续的交通解决方案为了更美好的明天 SIEMENS 2022
  10. 供应链物流碳管理架构 罗戈 2023
  11. 中国能源体系碳中和路线图 IEA 2022
  12. 城市交通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技术指南2.0版报告 宇恒 2021
  13. 湖南省交通运输碳排放达峰研究 ISC 2021
  14. 2023年全球电动汽车展望:赶上气候目标(英) IEA 2023
  15. 氢燃料电池重型车辆全球市场展望 Interact Analysis 2023
  16. 迈向零碳——基于科技创新的绿色变革 红杉 2021
  17. 数字化工具助力公众绿色出行研究报告 中华环保联合会 2022
  18. 交通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2022
  19. 低碳驱动时代变革,科技承载美好物流 宇通轻卡 2023
  20. 2023中国低碳供应链&物流创新发展报告 罗戈研究 2023
  21. 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及绿色实践 国家电投 2023
  22. 中国年轻人低碳生活白皮书2023 阿里巴巴&WIETOP 2023
  23. 2022全球电动汽车展望 国际能源署 2022
  24. 施耐德与绿色智能制造 施耐德 2022
  25. “一带一路”项目绿色发展指南——铁路公路行业绿色发展指南 联盟 2021
  26. 华夏越秀高速公路REIT 2021年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 华夏基金 2021
  27. 中国零排放货运年度进展报告 能源基金会 2022
  28. 北京低排放区和拥堵收费政策减排效果方法研究 WRI 2018
  29. 运输排放和社会成本评估(英) WRI 2017
  30. 助力双碳计划、实现可持续发展 施耐德 2021
  31. 绿色智能制造技术融合创新报告 施耐德 2022
  32. 绿色低碳行动方案 中交集团 2021
  33. 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 招商局 2022
  34.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领先城市评估即优秀案例 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 2022
  35. SUMP主题指南:城市交通的脱碳(英) CIVITAS 2022
  36. 精准施策:中国省级交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方法研究 世界资源研究所 2022

(至2023年03月31)

  1. 构建数据驱动的环境行动方法(英) SmartCitiesWorld 2023
  2. 上海市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2023
  3. 充电桩行业高速增长,上游元器件需求弹性提升 东吴证券 2023
  4. 中国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系列研究报告 建筑节能协会 2022
  5. 改善公共交通和共享出行如何减少城市乘客排放(英) ITF 2023
  6. 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技术方案 2017
  7. 工业园区智慧环保解决方案 2021
  8. 中国碳普惠发展与实践案例研究报告 绿普惠 2023
  9. 上海市碳排放监测、核算和核查介绍 2021
  10. 推进绿色发展——实施公路建设转型升级 交规院 2018
  11. 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法规汇编 河北碳排放权服务中心 2023
  12. 零碳智慧园区标准解决方案 ABB 2022
  13. 上海市交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2023
  14. 步行和滚动城市指南——出行和公共空间的创新(英) UBBACT 2023
  15. 气候友好型商用车的整体方法(英) 德国交通部 2020
  16. 气候友好型公路货运的最佳策略(英) Siemens 2021
  17. 电子燃料对船舶和飞机脱碳的潜力(英) CPB 2023
  18. 城市气候行动报告(英) SmartCitiesWorld 2022
  19. 低碳骑行通勤激励策略工具——低碳通勤的N种可能 MSC 2022
  20. 中国主动出行友好型城市指标体系与国家主动出行战略研究(英) GIZ 交科院&中碳集团 2023

(至2023年02月06)

  1. 绿色健康可持续交通建议(英) UNECE 2021
  2. 绿色健康交通行业的工作机会(英) UNECE 2020
  3. 典型城市绿色出行发展研究报告(2022年度) 交科院等 2022
  4. 中国县域绿色低碳能源转型发展报告 SPIC&SIEMENS 2022
  5. 国家货物运输和物流总体规划手册(英) UNECE 2021
  6. 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区域的碳中和 - 碳中和概念下的技术相互作用(英) UNECE 2022
  7. 绿色低碳标识白皮书 AII 2022
  8. 碳中和碳达峰行业汇编 绿色工业创新联盟等 2022
  9. 航空运输脱碳(英) ITF 2021
  10. 绿色示范公路建设方案 湖北 2020
  11. 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绿色公路建设实践 广西交投 2021
  12. 数字化驱动的运营改进如何减少全球货运排放(英) ITF 2022
  13. 低排放和零排放车辆的标准化标牌和路面标线(英) Austroads 2022
  14. 中国移动源环境管理年报 生态环境部 2022
  15. 中国城市公共领域燃油车退出时间表与路径研究 ITDP 2020
  16. 紧凑型城市方案——电气化 ITDP 2022
  17. 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工具 邓立 2022
  18. 道路运输可持续能源和动力系统的技术选择图(英) ERTRAC 2022
  19. 城市绿色出行指数白皮书——交通出行碳足迹与碳排放计算框架 阿里&浙大 2022
  20. 2022城市零碳交通白皮书 清华 2022
  21. 广东省道路交通净零排放路线图 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 2022
  22. 个人碳账户研究设计 50人论坛 2022
  23. 中国主要汽车集团低碳化转型表现 绿色和平 2022

(至2022年11月19)

  1. “一带一路”倡议与可持续交通(英)GIZ 2020
  2. 合作气候行动——制定更雄心勃勃的气候政策的先决条件 GIZ 2020
  3. 中国电池交换和电池即服务(BaaS)概述(英)GIZ 2022
  4. 迈向零排放:中国气候路径概述及其对交通运输行业的影响(英) GIZ 2021
  5. 德国可持续建筑证书(DGNB)认证体系新建建筑标准集 2020
  6. 2022新型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发展研究报告 车百智库 2022
  7. 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城市交通规划指南(第二版)GIZ 2022
  8. 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城市交通规划指南(第2版)(英)正文及附件 2021
  9. CRTEM-HBEFA 中国道路运输排放模型(英) GIZ 2021
  10. 绿色交通转型中的轻、微型电动交通工具——中德两国的监管方法、管理挑战与市场潜力 GIZ 2022
  11. 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对交通方式转变的影响与二氧化碳减排潜力研究 GIZ&清华 2022
  12. 中国交通运输行业气候目标及行动建议 giz 2022
  13. 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法规文件汇编(2022版) 中国能源研究会等

(至2022年09月28日)

  1. 2022年绿色出行城市工具书 中规院
  2. 京东物流环境社会及治理报告 2021
  3. 物流园区碳中和指南 京东物流&施耐德 2022
  4. 以可持续发展为引领,打造智能低碳企业 德勤&SAP 2022
  5. 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实务手册 清华 2019
  6. 减碳友好行动指南 阿里&埃森哲 2022
  7. 探讨新形势下“碳中和”——智慧园区的实现路径 2021
  8. 中国“双碳”产业发展机遇白皮书 鲸准 2021
  9. ICT产业碳达峰碳中和白皮书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 2022
  10. 2021净零排放准备指数 毕马威 2021
  11. 2021中国乘用车双积分研究报告 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 2021
  12. 低碳出行让生活更美好——共享电单车社会价值报告 极光&西安交通大学 2021
  13. 自动驾驶卡车:使得道路货运更安全、清洁和高效(英) WEF 2021
  14. 绿色交通标准体系(2022年)
  15. 数字碳中和白皮书 中通服 2022
  16. 中国县域人居环境气象评估报告 中规院等 2022
  17.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数据中心绿色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 2022
  18. 面向零碳出行——城市公众意识、行为及驱动因素研究 益普索&南方周末&能源基金会 2022
  19. 西门子中国零碳智慧园区白皮书 2022
  20. 交通运输碳中和计划(英)2022
  21. 物流园区碳中和指南 ECSC&京东物流 2022
  22. 中欧2022ESG白皮书_CEIBS 2022
  23. 城市绿色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及工作重点 2021
  24. 碳中和领域的数智化实践简析报告 甲子光年 2022
  25. 碳中和:欧洲企业助力中国实现2060愿景 2022
  26. 迈向碳中和:中国道路交通领域中长期减排战略 世界资源研究所 2022
  27. 安全绿色出行设计指南——让公共交通安全可达 中规院&世界资源研究所 2020
  28. 中国主要城市充电基础设施监测报告 中规院 2021
  29. 中国道路交通2050年“净零”排放路径研究 世界资源研究所 2019
  30. 城市的交通净零排放-路径分析方法、关键举措和对策建议 世界资源研究所 2019
  31. 交通领域实现碳中和的分析与思考 陆化普 2021
  32. 智能驾驶与城市低碳出行 CiDi 2021
  33. 绿色出行创建标准和配套政策研究报告 交科院&能源基金会 2021
  34. 湖北碳市场建设经验 2021
  35. 汽车、交通、能源协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路径与政策研究 2022年
  36. 科学碳目标设定手册 罗戈&WWF 2019
  37. 交通运输行业科学碳目标设定指南 罗戈&WWF 2019
  38. 碳中和行动报告 远景 2022
  39. 人工智能助力城市“双碳“目标达成白皮书 CIC 百度 2021
  40. 数据中心碳核算指南 2022
  41. 浙江省数据中心综合能耗核算指南 2022
  42. 城市交通大脑及在路网排放研究上的应用 中山大学
  43. 智能技术赋能碳中和的九大应用场景报告(中文版)GSMA
  44. 绿色发展2030 华为 2022
  45. 2022中国低碳供应链&物流创新发展报告 罗戈研究
  46. 碳中和背景下德国能效政策研究报告-中德能源与能效合作
  47. 武汉市交通碳排放达峰路径研究 世界资源研究所 2019
  48. 中国净零碳排放标准化路径指南 仲量联行 2022
  49. 省级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汇编(第三版) 2022
  50. 行人优先——创建步行友好城市的工具书 ITDP 2019
  51. 中国碳市场回顾与展望 北理工 2022
  52. 碳排放达峰服务平台解决方案 2021
  53. 技术和可持续运输白皮书(英) Liftango 2022
  54. 2021年 双碳背景下的绿色出行趋势 易观智库
  55. 智能共享助力交通运输碳达峰碳中和(视频) 王先进 2021
  56. 碳中和背景下低碳科技关键技术发展与机遇-前瞻碳中和战略研究院 前瞻 2021
  57.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生命周期评价应用发展白皮书 中创绿发 2021
  58. 数字化低碳节能解决方案 中电科安 2021
  59. 数智碳中和 落基山&百度 2022
  60. 绿色港航与环保治理政策浅释 杨乐能 2021
  61. 环保行业2022年年度策略:双碳扣元音,律吕更循环 东吴证券-2022
  62. 零排放汽车转型如何助力中国汽车领域碳达峰和碳减排 绿色和平 2021
  63. 腾讯碳中和目标及行动路线报告 2021
  64. 运输减碳报告(英) TRL 2020
  65. 净零排放系统运输策略设计报告(英)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2021
  66. 中国可持续交通发展报告 交科院 2021
  67. 碳中和背景下低碳科技关键技术发展与机遇 前瞻 2021
  68. 碳中和报告:迈向零碳——基于科技创新的绿色变革 红杉中国 2021
  69. 碳中和背景下的能源革命 中信证券 2021
  70. 碳中和背景下的-十四五时期中国低碳发展展望 能源基金会 2020
  71. 碳中和愿景下储能产业发展白皮书 赛迪智库 2021
  72. 中国气候路径报告 BCG 2020
  73. 中国碳中和综合报告2020 能源基金会(解读)
  74. “十四五”到碳中和的新增长故事 能源基金会 2020
  75. 古太古代—2021年中国碳中和行业研究报告-艾瑞咨询
  76. 七个维度看“碳中和”经济变革及机会 中泰证券 2021
  77. 中国汽车行业碳中和政策进展 中汽数据 2021
  78. 2021中国低碳供应链物流创新发展报告 罗戈&箱箱共用
  79. 能源的未来:公路货运去碳化 德勤 2021
  80. 零碳智慧园区白皮书 信标委 2022
  81. 英国净零交通关键政策、达标路径与发展经验
  82. 中国道路交通2050年“净零”排放路径研究
  83. 中通快递绿色发展蓝皮书
  84. 城市的交通净零排放-路径分析方法、关键举措和对策建议

(注:斜体表示本次更新内容,粗体表示重点内容。)

- End -

八、碳中和的方法?

企业抵消

第一步:计算碳足迹,建立低碳体系

碳足迹计算是针对企业所有可能产生温室气体的来源,进行排放源清查与数据搜集,以了解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源及量化所搜集的数据信息,是迈向实现碳管理的第一步。碳排放报告核查则是由第三方对盘查所得出的数据信息的担保陈述提供正式的书面声明。

第二步:减少碳排放

通过对企业排放源清查,详细了解企业的碳排放源及量,相应地制定一系列有效措施,从而减少因企业生产运营等活动中所产生的碳排放。

第三步:实现碳中和

通过购买自愿碳减排额的方式实现碳排放的抵消,以自愿为基本原则,即交易的中和方式。碳中和的实现通常由买方(排放者)、卖方(减排者)和交易机构(中介)三方来共同完成。

九、为什么碳中和是我们的未来——探索碳中和演讲的重要性

碳中和:迈向可持续未来的关键一步

在当今世界,人们越来越关注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问题。作为一个全球性的解决方案,碳中和已经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碳中和是指通过移除或抵消同等数量的二氧化碳来抵消碳排放,以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碳中和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碳中和演讲来促进社会意识的提高和行动的实施。

碳中和演讲的重要性

首先,碳中和演讲是向公众宣传和解释碳中和概念的重要工具。借助演讲,人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碳中和的含义、原理和实施方式。同时,演讲者可以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案例向听众展示碳中和对保护地球和人类未来的重要意义。

其次,碳中和演讲有助于激励个人和组织采取行动。通过演讲,能够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激发他们参与减排和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愿望。演讲者可以分享碳中和的创新实践和成功案例,鼓舞听众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如何进行一场成功的碳中和演讲

在进行碳中和演讲时,演讲者应注意以下几点:精准的调研,确保演讲内容准确、权威;简明扼要,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阐述复杂概念;鼓舞人心,通过个人情感和积极的信息激发听众的共鸣和行动。

碳中和演讲的未来

随着人们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重视,碳中和演讲将在未来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政府、企业、NGO等各界人士需要共同努力,通过演讲来推动碳中和理念的深入人心,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全面实施。

通过提高公众对碳中和概念的认识和理解,碳中和演讲有望成为推动世界迈向可持续未来的强大引擎。

感谢您阅读本篇文章,希望本文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碳中和演讲的重要性,以及在推动碳中和实践中发挥的作用。

十、碳排放和碳中和的区别?

  一、碳排放

  一般是指温室气体排放,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上升。地球在吸收太阳辐射的同时,本身也向外层空间辐射热量,其热辐射以3~30μm的长波红外线为主。当这样的长波辐射进入大气层时,易被某些分子量较大、极性较强的气体分子所吸收。由于红外线的能量较低,不足以导致分子键能的断裂,因此气体分子吸收红外线辐射后没有化学反应发生,而只是阻挡热量自地球向外逃逸,相当于地球和外层空间的一个绝热层,即 “温室” 的作用。大气中某些微量组分对地球长波辐射吸收作用使近地面热量得以保持,从而导致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被称为温室效应。

二、碳中和

  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节能减排术语,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而碳达峰则指的是碳排放进入平台期后,进入平稳下降阶段。 简单地说,也就是让二氧化碳排放量“收支相抵”。

  2020年9月22日,中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1年3月5日,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