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儿童垃圾分类的小故事
儿童垃圾分类的小故事
儿童时期是一个充满好奇心和学习能力的阶段,对于环境保护和垃圾分类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正如大人们常说的那样,从小培养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将对孩子们的未来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一个小镇上,有一个叫小明的男孩,他非常喜欢探索自然和学习新事物。有一天,小明的学校组织了一次垃圾分类的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垃圾的分类方式以及影响不正确垃圾处理的后果。
这个活动中,小明遇到了一位叫李老师的环保志愿者,李老师向孩子们介绍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相应的分类方法。小明听得津津有味,他决心要成为垃圾分类的小能手。
第二天,小明回到家里,他对爸爸妈妈说道:“妈妈,爸爸,我学到了垃圾分类的知识,我想要我们家也来进行垃圾分类。”
爸爸妈妈听了很欣喜,他们觉得小明这种积极的态度非常可喜。爸爸笑着说:“好的,那我们开始吧!”
从那天起,小明的家开始了垃圾分类的新生活。他们把家庭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每个垃圾桶上都贴上了相应的标签。
小明还向爸爸妈妈和弟弟妹妹讲解了垃圾的分类和处理方式。他告诉他们可回收垃圾包括纸张、塑料瓶和玻璃等物品,应该放到蓝色垃圾桶里;厨余垃圾包括剩菜剩饭和果皮等,应该放到绿色垃圾桶里;其他垃圾则包括电池、药品、灯管等,应该放到黄色垃圾桶里。
小明家的垃圾分类计划得到了周围邻居的关注。他们也受到了小明的启发,纷纷加入到垃圾分类的行列中来。小明和邻居们一起在小区内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环保行动中。
通过小明和邻居们的宣传,整个小区的垃圾分类意识逐渐提高。人们开始注意将垃圾分类,投放到相应的垃圾桶中。小区的卫生状况也越来越好,环境变得更加整洁美丽。
除了宣传和教育他人,小明也和他的同学们一起参加了一次环保义务劳动。他们选择了一个公园作为目标地点,并一起清理了垃圾。在清理过程中,他们发现很多不正确处理的垃圾,这使得他们更加坚定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通过垃圾分类的实际行动,小明越来越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他意识到自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改善环境、保护地球做出贡献。
垃圾分类的小故事并不只发生在小明的生活中,它也在每个儿童的生活中上演着。每个儿童都可以通过垃圾分类,为保护我们的地球尽一份力。
儿童时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通过垃圾分类的启蒙教育,可以引导儿童们形成正确的环保意识和行为。
当我们看到孩子们为保护环境而行动起来时,我们坚信垃圾分类的小故事正在改变这个世界。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从娃娃抓起,培养儿童的垃圾分类意识,让我们的地球因为儿童们的努力变得更加美好!
二、垃圾分类20字小故事?
1、减少占地:生活垃圾中好多物质不容易降解,使土地受到严重侵蚀。垃圾分类,去掉可以回收的、不易降解的物质,减少垃圾数量达60%以上,利国利民。
2、减少污染:废弃的电池含有金属汞、镉等有毒的物质,会对人类产生严重的身体危害;土壤中的废塑料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抛弃的废塑料被动物误食,导致动物死亡的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回收利用还可以减少危害。
3、变废为宝:垃圾中的食品、草木和织物能转化为资源,可以堆肥,生产有机肥料;垃圾焚烧可以发电、供热或制冷;砖瓦、灰土可以加工成建材等等。各种固体废弃物混合在一起是垃圾,分选开就是资源。
三、垃圾分类由来故事?
曾经就在1957年的时候,北京已经开始提出了对垃圾进行分类的理念。
2019年6月25日,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草案初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四、我家垃圾分类故事?
“垃圾分类”已不是一个新鲜词了,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吧。
暑假里的一次社区活动。让我对“垃圾分类”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垃圾分类是解决城市垃圾的根本途径,让生态垃圾重归大自然,让人工合成物回归工业体系,让人类的生存环境更加美好、生活更加和谐。
我们的生活垃圾可以分为四大类:可回收物、厨房垃圾、有害垃圾和其它垃圾。它们分别用四种颜色来区分:蓝色是可回收物垃圾桶、绿色是厨房垃圾垃圾桶、红色是有害垃圾垃圾桶、黄色是其它垃圾垃圾桶。我们小区里也有这四种颜色的垃圾桶,但是我不明白为什么要设这么多垃圾桶呢?一个不就够了?自从听了这次讲座,我知道了它们的用途。
其实要真正的做到垃圾分类,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但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必须做到,为了保护好我们美丽的地球,让我们你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让我们号召起来:“垃圾分类,从我做起!”
五、垃圾分类小妙招?
生活垃圾分类小窍门:
1、将剩菜剩饭等厨余垃圾放进垃圾桶之前,先尽可能将水沥干。牛奶盒、饮料瓶等同理。
2、买菜尽可能用菜篮,少带回塑料袋,带回塑料袋勿投入厨房垃圾中。
3、在客厅吃水果,剩余的果皮要投入厨房垃圾中。
4、厨房垃圾要每日清理。
5、废旧灯管、过期药品、化妆品、油漆桶等归类,投入有害垃圾中。
6、酱油瓶、啤酒瓶等玻璃瓶投入可回收物中。
7、可回收物鼓励自行出售(报纸、包装纸箱等)。
8、纸杯、塑料包装物、使用后的卫生间厕纸、婴儿尿不湿、旧衣物、打扫卫生的灰尘垃圾等投入其他垃圾中。#厨房 #卫生间 #收纳 #橱柜
六、垃圾分类小知识?
垃圾分类好处多,不仅可以减少污染,还可以有效地减少垃圾数量。
垃圾分类,能够减少对人类的伤害,有利身体健康。
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能够很好地节约资源。垃圾如果任其堆放,将会侵占大量土地,垃圾在自然情况下完全分解所需的时间很长,如烟头、羊毛织物为1-5年;易拉罐为80-100年;塑料为100-200年;玻璃为1,000年。垃圾在运输和露天堆放过程中,有机物分解产生恶臭,并向大气释放出大量的氨、硫化物等污染物。
七、垃圾分类的漫画故事作文?
垃圾分类,让明天更美好
时代的改变,科技的日新月异,身边的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星光璀璨,微风吹拂,躺在柔软而又碧绿的草坪上是那么舒服。清澈见底的溪水,看着它从身边流过,看着健康又有活力的鱼儿在水中舞蹈,是多么舒畅的心情。只可惜,这是爸爸妈妈那辈的美好记忆。
而我们的记忆,真是一幅令人作呕的画面。垃圾堆得像山那般高,可恶而又调皮的它们不好好呆在各自的“家中”,非要跑出来,和其他垃圾一起“玩耍”:废纸和废电池一起“跳”进了溪里“游泳”、灯泡和剩饭剩菜“聚”在一起……原本诗情画意的环境现在竟被糟蹋成了这样!
看着无知的人们这样处理垃圾,我也不能坐以待毙。这个寒假,我决定帮垃圾们“好好分个家”,过个好年。
寒假的某一天,我顶着凛冽寒风,来到了小区道路边给垃圾分类。刚分不一会儿,突然有一个阿姨穿着一双高跟鞋“啪哒啪哒”地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个空的饮料瓶,“嗖”的一下朝垃圾堆里扔了过来,但却扔到了有害垃圾堆里。阿姨拍了拍手,就跨着步子走了。我连忙起身,叫住那位阿姨:“阿姨,饮料瓶是塑料,塑料是可回收物,阿姨,以后可要记住哦。”说完,我用手掏出饮料瓶,将它扔进了可回收垃圾堆内。阿姨红着脸,朝我笑笑,踩着高跟鞋,“啪哒啪哒”地走了。
在垃圾堆里的垃圾已经差不多分类到一半的时候,从远处又走来一个跟我差不多大,干净整洁的女生。她可不像刚才那位阿姨直接扔过来,而是慢悠悠地走到垃圾堆旁,手拿一袋刚吃完的水果皮,要扔到可回收垃圾堆里。我连忙阻止了她,郑重地说:“果皮属于厨余垃圾,应该要放在这个垃圾堆里。”我用手指了指棕色的厨余垃圾桶。她按我说的做了,把这袋垃圾扔进了正确的垃圾桶。扔完后,她害羞得把手插进了口袋,红着脸,对我说了句“谢谢”,还说要帮我一起分类。这当然可以,所以我也欣然答应了。
整整一个下午,我们不但分完了所有垃圾,还帮助了不知道怎样给垃圾“分家”的人们普及了知识。我们俩的手都脏兮兮的,干了一下午的活,寒冷的冬天似乎突然一下子就暖和了,累得我们满头大汗,一屁股坐在地上。但我们依然很开心,我和她在这次实践中,也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第二天,我出来闲逛,意外发现小区公告栏上多出了一幅精美的画。画的是一个地球正在伤心哭泣,地球的四周都堆满了臭臭的垃圾,而地球旁边还画着两个女生。真奇怪,这两人怎么那么像……底下还配了一行字:垃圾分类,从你我做起。我正疑惑着,但往右下角一瞅,原来这幅画的作者就是昨天与我一起垃圾分类的那个小女孩。我开心地笑了。
垃圾分类,从你我做起。就像我和她一样,只要继续坚持垃圾分类,就会让我们的明天变得更美好!
八、关于垃圾分类的名人故事?
垃圾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产物,自人类开始聚居在一起,就面临如何处理垃圾的问题。其实,不光现代人讲究垃圾的科学分类处理,历史上,中国人就十分重视垃圾的处理。他们生活在自然气息浓厚的氛围里,很多行为都不自觉地展现出了“环保”色彩,且来一起看一看。
晋朝“垃圾分类回收第一人”是陶渊明曾祖父
古代颁发的环保法令相当多。例如西周时期颁布的《伐崇令》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关于保护环境的法规,而且最严重处罚是判“死刑”。
在生活垃圾方面,颁布的法令也有,例如《韩非子·内储说上》 的这段记载:“殷之法,弃灰于道者断其手。”就是说,战国时期,对于乱扔垃圾于街道上的人会受到断手的严重惩罚。
对于这种过于残酷的惩罚,孔子却不认为严重。他说:“知治之道也。夫弃灰于街必掩人,掩人,人必怒,怒则斗,斗必三族相残也,此残三族之道也,虽刑之可也。且夫重罚者,人之所恶也,而无弃灰,人之所易也。使人行之所易而无离所恶,此治之道也。”孔子认为这是治理之道,是应该的事情。
关于垃圾分类回收的案例,我们在晋朝找到了这么一个人。著名山水田园派诗人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
有一次,工人在制造战船时,留有许多木屑和竹头,本来扫掉也就完事了,但陶侃下令造船的工人,把这些木屑和竹头全部扫起来收好。当时大家只觉得麻烦,抱怨不满。
然而等到第二年春天,一连下了几天大雪,积雪融化时,地面又湿又滑很难走。这时候,陶侃叫人把原先收藏的木屑拿出来铺在路面上,行人走起路来果然方便了许多。
几十年后,桓温担任荆州刺史。伐树造船时,缺少钉子,这时候陶侃储藏的竹头又发挥了作用。
有人说,老陶家门口应该挂个牌子:晋朝第一垃圾分类处理场。
魏晋南北朝能做到“物尽其用”“变废为宝”
除了分类回收垃圾,还得变垃圾为宝。
从古代起,人们就习惯于把剩饭菜用来喂猪,把动物粪便和枯草落叶用来沤肥,以助农业生产。地球上的物质有个特点,凡是能在大自然中自行生长起来的,也必然能在大自然中自行分解掉。
在魏晋南北朝,有很多书籍记录这样的案例。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废弃物作为粪肥改良土壤肥田的做法。
“种不求多,唯须良地,故墟新粪坏墙垣乃佳”“若无故墟粪者,以灰为粪,令厚一寸;灰多则燥不生也。”意思是,用旧墙土作肥料,没有旧墙土也可用草木灰替代。旧墙土经过细菌群的长期作用,积累了大量的氮化物和硝酸盐,有较高的肥效。
不但是“旧墙土”和“草木灰”,其他有机废物也在用作肥料改良土壤的过程中崭露头角。
《氾胜之书》中记载有“陈草速朽,肥良胜粪,无陈草者,用粪粪之亦佳”;“以骨石布其根下,则科圆枝茂可爱”;“蚕矢粪之”。其中提到的动物骨、蚕矢等废弃物在《齐民要术》中也均一一提及用作肥料来改善土地肥力。
明朝城市垃圾迅速回收,看呆了传教士
宋代是中国城市发展的繁华期,“街道司”是宋代专门设置的以管理城市的环境卫生的机构,可以招募500名“环卫工人”,月薪“钱二千,青衫子一领”,其职责包括整修道路、疏导积水、洒扫街道等市容市貌工作。
城市居民每日产生的生活垃圾、粪溺,也有专人收集、运走,据吴自牧《梦粱录》记载:“人家甘泔浆,自有日掠者来讨去。杭城户口繁夥,街巷小民之家,多无坑厕,只用马桶,每日自有出粪人瀽去”,这些专业倒粪的行业叫“倾脚头”。到了春天,大街小巷有“官府差雇淘渠人沿门通渠;道路污泥,差雇船只,搬载乡落空闲处”。
明代沿袭了宋代的垃圾管理制度。
于是,十六世纪下半叶,从污水横流的欧洲城市里走出来,漂洋过海来到明朝的欧洲传教士们,不但收获了深深的震撼,更见识了无比宝贵的古代垃圾回收经验。
曾在中国生活数十年的传教士曾德昭记载,明朝的城市和乡村间,已经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不但耕作所需要的各种粪便,有专门的人员从城市里回收,然后运载到乡村里出售,甚至各种城市生活垃圾都有专门人员回收,哪怕扔到街上的破布,都会被迅速回收。
九、垃圾分类小铁盒属于什么垃圾?
垃圾分类小铁盒是金属,所以属于可回收垃圾。
十、垃圾分类小知识:垃圾分类后都去哪儿了?
垃圾分类后,可回收利用的塑料、金属、纸张等会重新进入工厂处理,再生产利用。不可回收的厨余垃圾,可以用生物手段进行降解,完后变成有机肥,可以用于农业生产。至于不可回收利用,又不能降解的,比如医疗垃圾,就只能送去填埋或者焚烧发电了